全省3600多萬人口過半用上清潔氣源,引發(fā)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變革
新華社電 近年來,煤炭大省山西持續(xù)上演“燃氣”革命,全省3600多萬人口過半告別煤炭,用上清潔氣源,引發(fā)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變革。記者謹以采訪中遇到的三則故事,述其一二。
“三轉”女人“解放”了
圍著老公、孩子、鍋臺轉了大半輩子的“三轉”女人鄭愛蘭終于“解放”了?,F(xiàn)在,她告別了嗆、臟、熏的做飯環(huán)境,20多分鐘就能輕輕松松、干干凈凈地做一頓美餐,有了更多的時間打太極、學剪紙、拉二胡……
這一切得益于5年前的天然氣入戶。“吧嗒”一打火,火苗就躥了出來,一個灶炒菜、一個灶煮飯,省時省力、干凈實惠。
54歲的鄭愛蘭是山西清徐縣東南坊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她見證了老百姓日常做飯、取暖用的“柴”從秸稈根、煤泥、煤球、煤氣到天然氣的變遷。提起往事,她感慨萬千。
“小時候秋收過后,我們兄妹7人都要到地里刨玉米根,曬干后以備冬用。一家人一起睡在一個大火炕上,清晨母親在炕頭燒柴禾做飯,我們經常在睡夢中被煙灰味兒嗆醒?!编崘厶m說。
結婚后,鄭愛蘭在丈夫家用上了“煤泥”,做飯也成了一項技術活。不僅要把煤、燒土像和面一樣按一定比例和好,做完飯后“封火”還要掌握度,封得太實,就滅了;封得不嚴,煤就燃燒了上來。她說,由于味道嗆人,冬天再冷,都要在睡覺前開門窗散味。
“做飯前,要先用鐵棍捅一捅,把煤爐中空氣打通,等火焰上來了,才能做飯。”鄭愛蘭回憶說,那時做飯耗時費力,常把一家人餓得饑腸轆轆。
而今,清潔、便利的烹飪條件,解放了這個勞作半生的女人。目前,山西已有4400個村鎮(zhèn)安裝管道,具備通氣條件,其中2700個農村的78萬戶農家實現(xiàn)氣化。預計到2020年,全省約10000個行政村實現(xiàn)燃料方式的改變,近1100萬人口受益。
最小煤企的“逆襲”
2月26日,原平煤層氣液化項目開工;3月1日,運城區(qū)域項目啟動;3月14日,長治區(qū)域項目開工;4月7日,晉中區(qū)域項目集中開工……
從晉北鎖鑰到風陵渡口,百億元燃氣項目相繼開工,成為山西經濟最困難時期難得的一抹亮色。
10年前,山西省國新能源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只是一家以煤炭運銷為主的中小企業(yè),職工300余人,年營收不足9億元,在身邊煤炭巨頭環(huán)繞下,是山西最小煤企。如今煤市寒冬下,國新能源成為山西最賺錢的省屬國企之一,去年接收安置了山西最大煤炭運銷企業(yè)取消設卡收費分流來的上萬名職工。
“是燃氣救了我們?!眹履茉袋h委書記、董事長梁謝虎說,2003年煤炭“黃金十年”剛剛開啟,國新能源跳出挖煤賣煤老路,跨界進入天然氣領域。2006年,煤價“一天一個樣”,各類資本涌向煤礦,國新能源反而“以煤養(yǎng)氣”加快轉型步伐。
十年轉型,國新能源初步形成總長超1萬公里、管輸能力超280億立方米、覆蓋全省的大管網,幫助1800多萬居民用上了天然氣,氣化率達到52%。面對煤市嚴寒,國新能源轉讓了4戶控股煤企股權,清算了6戶直屬煤企,實現(xiàn)了由煤到氣的轉變。(下轉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