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州木版畫最初發(fā)明是為佛教、道教刻印經(jīng)書,后來逐步由宗教發(fā)展到民間,內(nèi)容也隨功能的變化而改變。絳州木版畫不僅是中國木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絳州木版畫的題材非常廣泛,根據(jù)用途的不同可分為以下五類:
1.門神類。門神在絳州地區(qū)非常普及,張貼也很有講究,不同年齡、輩份、身份的人,房門上要貼上相應(yīng)的門神。如武門神,一般是指秦瓊、敬德、鐘馗,人物造型多為鎧甲戎裝、正顏厲色,用以驅(qū)邪除魔、斬妖鎮(zhèn)宅、祈福納祥。另外還有三星門神、舉獅鼎門神及文門神等。
2.神祇類。關(guān)公崇拜是神祇類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響的內(nèi)容,代表作品有《關(guān)公讀春秋》《上官下財》。此外,財馬也是絳州木版畫中用途很廣的一個品種,代表平安吉祥的意思。灶君、財神、天地、戶神、牛馬王、行業(yè)祖師及生活諸神也是常用的題材。
3.仕女類?!笆伺笔莻鹘y(tǒng)人物畫的一種,也是絳州木版人物畫手工著色的代表作品,其中也有送子圖和四季美人圖等類別。
4.戲曲故事類。題材多數(shù)來源于戲曲,這類題材人物突出,多為亮相動作,簡單明了,整體的畫面明快、透亮,如《天洞配錄》《西游記》,也有趣味故事,如《老鼠娶親》《猴子搶帽》。
5.教化類、實用類。教化類的主題是孝賢、勸學(xué),如《二十四孝》《名賢圖》《閨房教子》等,內(nèi)容是傳統(tǒng)的子女教育題材。實用類包括窗花、對底,以及祭祖掛圖、冥幣、紙牌、廣告、燈畫、商標(biāo)、裱糊花紙,多為小幅作品。
絳州版畫的制作步驟主要分三步:
1.制版。每年秋冬或開春之際伐木取版,避光陰干,避免裂縫。把木板放在涼水中浸泡3個月~1年,為的是將木板中的原液汁“導(dǎo)出”,浸泡過的版材要放在開水鍋中蒸、煮數(shù)小時,蒸煮木板可以改變木板原有木頭組織,使木板變得柔韌、結(jié)實。蒸煮后,將木板豎立在爐火窖中,用木渣、麥糠慢火熱煙熏烤直到全干。烤干后的木板要蠟封,用融化的石蠟把板材上所有微小細縫全部填滿。經(jīng)過蠟封的版子更易于雕刻,雕刻時不起毛、不掉塊,還能起到防止蟲蛀的效果,使木板不易破損、經(jīng)久耐用。
2.繪稿、雕刻。繪稿前要將木版進行平整磨光,可用墨線直接畫在木版上,利用線條的疏密、長短營造出畫面的黑白關(guān)系,或用尖銳的鐵筆畫到木版上,但這種方法對畫者的要求很高。另一種方法是將需要繪制的紙手稿貼到木版上,噴濕、陰干,再多遍涂抹油脂,使畫紙透明、畫線自然浮出,干燥后進行刻版。雕刻是木版畫最關(guān)鍵也是最難的一道程序。雕刻時要先刻線版(主版),后刻色版(套版),雕刻深度一般為1厘米左右,雕刻手法也有推刻、挑刻、暈刻、顫刻、搖刻、鏟刻、刮刻和單刀刻等。
3.印刷。將紙裁得比所印畫版稍大一些,與畫版左右對齊放在印案上。用紅、黃、綠等單一彩色印制墨線稿的為單色印。用色刷將油墨均勻地涂到版子上,再把紙緊貼于畫版上,用趟子來回壓,使墨色都印到紙上。而套色印多為三套色、四套色,也有五套色、六套色的。套印時先印墨線稿(主版),然后由淺色到深色依次套印。半印半繪就是印完墨線稿或主要套色部分后,其余的部分用手工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