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然
因為喜歡看書,我愛上了傾聽四季的雨;
因為喜歡聽雨,我四季都沐浴于書雨中。(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你做得好)
——題記(別樣的開頭,我欣賞)
春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漫步在春雨中,我翻開了唐詩詩選,盈盈的書墨香就讓我如癡如醉了。(起句是南宋朝詩句,假如換個唐朝的詩句會好許多)
“韶光開令序,淑氣動芳年”,去讀那大唐王朝的國泰民安(起句用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的李世民的句子,了不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去讀那清晨寺中的幽邃,清寂,“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這是哪朝、誰寫的???)去讀那大千事物的美好;鏡頭忽轉(zhuǎn)“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城人未還”,去讀那荒涼寂寞;“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去讀那對友人的深切思念;“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去讀那羈旅之心……(作者小小年紀(jì)能熟練地用這么多經(jīng)典詩句,令人稱奇、令人佩服)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大唐近三百年的意境之美,皆融于其中,可謂是“風(fēng)骨聲律皆備”。(結(jié)句的認識十分到位)
春天,是唐詩的華美。(似乎有些費解)
……
我迷醉在雨中,成長在書中。
在雨中讀書,讀書在雨中。(很有詩意,讓我想起了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
【評委點評】
先說說主題——努力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閱讀經(jīng)歷與體驗,很好!
但得讓閱讀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不然,就成了“掉書袋”了。換個說法,學(xué)以致用啊。
七年級同學(xué),細想剛剛離開小學(xué)不幾日,有如此之文,可嘉!
讀
八年級/張楠 指導(dǎo)老師/鄒培霞
一米陽光穿過玻璃,照進小小的屋里,似乎點亮了整個世界。高高的木桌上擺著一面小小的鏡子和幾摞厚厚的書,書桌旁,女孩正在專注地完成作業(yè)。(換成“讀著寫著”也許會更好——作為從教多年的老師,說實話,在中小學(xué)生筆下,我很害怕“作業(yè)”“考試”“名次”“分數(shù)”這樣的詞匯)她長舒了一口氣,從那面小鏡子后抽出一張紙擦拭汗珠。無意間,她在鏡中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好,起筆落在“自己變了”上,為下文張本)
自己的五官已經(jīng)長開些許,眉宇間少了懵懂無知的稚氣,她不由得放下手中的筆,托著臉,望著鏡中的自己。她想:人為什么能成長、改變呢?她想不通,便疑惑了。(筆觸從長相引向內(nèi)心)
微風(fēng)輕起,翻開了桌角一本泛黃的小說。于是,一雙大手便將記憶之門推開……(妙語,很是自然)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女孩便沒什么愛好——除了讀書。她總纏著父母為她讀各種美麗動人的童話,抑或是講述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每一次女孩都聽得極其入神,連眼睛也不眨,她為故事中的主人公而動情。當(dāng)主人公身邊出現(xiàn)善人時,她總能第一個找出來,真心地為他歡喜;當(dāng)主人公身邊出現(xiàn)惡人時,她也總能最先發(fā)現(xiàn),厭惡他的言語,唾棄他的行為。漸漸地,女孩開始從這成百上千的故事中學(xué)會分辨生活中的美與丑,她在心中早已對周圍的人一一分類,可這些分類十分單一,因為在她眼中,善便是善,惡便是惡,不會混合,也不容混合。她的眼睛如此純凈,容不下一粒沙。(幼兒的閱讀大多就是這樣,文中能傳神地抓住生活中“樸素的規(guī)律”,展示了小作者的觀察力)
那年,女孩6歲。(自然,簡潔;獨立成段,為前文作結(jié)又與下面的“類似段落”安排“遙相呼應(yīng)”)
慢慢地,女孩讀的書越來越多,可(換“那時”更妥帖)她最愛的當(dāng)屬《西游記》。女孩讀了許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獲。她在這一遍遍中發(fā)現(xiàn),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品格:唐僧雖善卻有些愚昧,孫悟空雖神通廣大,卻脾氣暴躁,豬八戒雖好吃懶做卻勇于擔(dān)當(dāng),沙僧雖忠心耿耿卻毫無主見……她這才發(fā)現(xiàn)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美與丑,沒有一個人會像白雪公主那樣潔白無瑕,也沒有一個人會像王后那樣殘酷無情。她開始再看看她周圍的人,樓下的大媽雖好占便宜卻熱心善良,小區(qū)的保安雖兇巴巴的,但也會有一個溫柔的笑臉,甚至她覺得,身邊的搗蛋鬼們也不那么討厭了。讀,讓她又一次認識了世界。(從閱讀名著典籍到閱讀人生百態(tài),這樣的視角轉(zhuǎn)換前一層也有。本段寫得更實在,更貼近你我的生活現(xiàn)實,也更有說服力)
那一年,她10歲。(呵呵,我們知道你這樣設(shè)計的作用)
又過了許多時光,經(jīng)歷了不少坎坷,女孩竟愛上了讀小說。小說中的一些語句常使女孩感到一種非凡的力量。就拿《童年》來說,外祖母被外祖父打卻認為理所應(yīng)當(dāng),她是善良卻又軟弱的;酒店女主人被阿廖沙鎖在地窖里,卻不怪他,可見她的大度仁慈;還有小茨岡,從他開始偷東西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他的悲慘結(jié)局。女孩極是欣喜,她開始關(guān)注每一個細節(jié),從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表達不了的深意。她發(fā)現(xiàn),不用語言表達的不一定就不是愛,不用行為證明的不一定就不是恨,(這里能不能用“正面表述”的方式說呢?會更好一些)人有很多種,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人靦腆,有人外向,有人易怒,有人愛笑,這也造就了他們不同的表達方式,而每個人都有義務(wù)去理解他們。靦腆的人話變得多、嘴角上揚便表示他十分歡喜;外向的人變得沉默起來,他可能在獨自煩惱慪氣;易怒的人總是遷就你,說明他很想與你交朋友;愛笑的人變得冷淡無語,他可能對話題不感興趣……這時,她明白,讀,早已帶她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請大家留意本段結(jié)句——“讀,早已帶她踏進社會的方方面面”,再次扣題,表達很有力度)
這一年,她14歲。(再照應(yīng)一次)
這些年來,讀一直伴她成長,看著她從小變大,從無知懵懂到敏感細心。原來,是讀帶著她了解世界,熟悉世界,行走世界。她因“讀”而變?。ê靡粋€“因讀而變”!?。。?/p>
女孩終于找到了答案,她會心地笑了。
風(fēng)停了,泛黃的書角又被合上了。女孩知道,她要先讀讀書,再讀讀人,最后她想讀懂整個世界。(請留意本段與開頭的遙相呼應(yīng)關(guān)系)
【評委點評】
我們?yōu)楹伍喿x?因為“一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
我們怎樣閱讀?近些年,有機會走到祖國大江南北,在許多地方,在許多場合,面對教師、校長、家長,我都認真地說:“當(dāng)我們的視線離開文字時,真正的閱讀才剛剛開始。”
本文作者真是這樣做的,反映了這一人類成長中應(yīng)該重視的課題——用“讀”刻畫自己的成長。這,是本命題的核心宗旨所在,很好。
小小遺憾,題目失之以寬——請小作者三思,是不是有過于寬泛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