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1914年,作為協(xié)約國的日、英兩國和同盟國的德、奧兩國為了爭奪對青島的控制權開戰(zhàn),俄、法等國作壁上觀,上演了一場海、陸、空全方位的立體作戰(zhàn),其戰(zhàn)術之復雜、戰(zhàn)況之慘烈,可以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這場戰(zhàn)爭被稱為“日德戰(zhàn)爭”,也是被稱為“歐戰(zhàn)”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亞洲地區(qū)的主戰(zhàn)場?!叭盏聭?zhàn)爭”是日本、英國和德國為了爭奪對青島的控制權之戰(zhàn),而中國沒有參加戰(zhàn)爭。而后,戰(zhàn)爭的結局以及對戰(zhàn)利品的分割,可以說直接導致了后來中國“五四運動”的發(fā)生。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對青島早有覬覦之心的日本趁德國陷入“歐戰(zhàn)”而無力東顧之機,于8月23日對德國宣戰(zhàn),隨即派海軍封鎖膠州灣。日軍任命神尾光臣中將為司令官,調動了以第十八師團為主力的陸軍5萬人,配備了數百門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內的火炮和多架飛機,從陸地進攻青島。日本海軍第二艦隊出動了60余艘軍艦,由艦隊司令官加藤正吉中將指揮封鎖膠州灣和從海上攻擊駐青德軍,另以第一、第三艦隊在南中國海域警戒和攻占德國在太平洋諸島的殖民地。面對日本的進攻,德國總督瓦爾得克一面驅使數萬中國人為其修筑臨時炮臺、挖掘壕溝工事、運送物資,積極備戰(zhàn);一面緊急召集在中國的預備役人員到青島參戰(zhàn),并把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以及武漢、濟南兩座城市和膠濟鐵路沿線駐守的德國軍隊調往青島。到戰(zhàn)爭爆發(fā)時,青島德軍總兵力已達4.5萬余人。協(xié)約國最急于殲滅的德國遠東艦隊主力——6艘巡洋艦則早在日軍合圍青島前就悄然駛離大港,突破日軍的封鎖線,擺脫掉日、英、法、俄等國數十艘軍艦的圍追堵截,分別進入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攻襲作戰(zhàn),留在青島港內的僅有幾艘小型驅逐艦和一艘老式奧地利巡洋艦。德軍將老式軍艦的艦炮拆下來并安裝在臨時炮臺上當作陸戰(zhàn)火炮使用,并在前海航道布設了水雷以防止日本軍艦進攻。
9月2日,日軍主力在山東龍口強行登陸,侵占黃縣、掖縣、平度、即墨及膠濟鐵路沿線城鎮(zhèn),向青島逼近。9月18日,日軍一部又在嶗山仰口灣登陸,擊退德軍警戒部隊后侵抵李村,與南下日軍匯合。數日后,英軍2000人亦在仰口灣登陸,加入進攻青島的行列。9月26日,日、英聯軍向青島外圍發(fā)動進攻,占領德軍在孤山、樓山、羅圈澗、浮山等德軍外圍陣地,隨后向德軍堡壘線發(fā)起全面攻擊。日本陸軍火炮猛轟德軍炮臺,日本海軍亦從海上轟擊德軍海防炮臺。德軍不甘示弱,所有炮臺一齊開炮,炮火十分激烈。雙方飛機亦加入戰(zhàn)斗,除偵察和轟炸對方炮兵陣地外,并進行了空中格斗,成為亞洲戰(zhàn)史上的首次空戰(zhàn)。由于德軍防守嚴密,加上連日大雨,日軍的攻擊未能奏效,戰(zhàn)斗呈膠著狀態(tài)。10月31日,日軍向青島德軍發(fā)起總攻擊。日本陸軍炮兵在新登陸參戰(zhàn)的海軍重炮聯隊配合下,向德軍各炮臺、堡壘猛烈炮擊。日本步兵向各堡壘群發(fā)動了一波又一波的集團攻擊。德軍依托堅固的堡壘拼死抵抗,各炮臺亦向日軍猛烈回擊,戰(zhàn)斗甚為激烈。11月7日凌晨1時30分,日軍突擊隊趁德軍極度疲憊之機,偷襲中央堡壘,經過激烈肉搏之后,德軍中央堡壘陷落。德軍遂集中全部炮火轟擊中央堡壘,組織軍隊反攻,企圖奪回堡壘,但未能成功。日軍乘勢從前后兩面夾擊各堡壘,先后攻陷湛山、臺東鎮(zhèn)等堡壘。伊爾奇斯諸炮臺隨后相繼失守。早上6時,俾斯麥南炮臺失陷。6時30分,俾斯麥北炮臺亦告失守。至此,德軍最后一道防線全線崩潰。7時,德軍在信號山懸掛白旗投降。這場戰(zhàn)斗,德軍戰(zhàn)死數百人,被俘4000余人;日軍死亡1000余人。德軍在投降前夕,將炮臺火炮自行炸毀,軍艦、浮船塢自沉于海中。
“日德戰(zhàn)爭”,是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在華利益而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國家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中國百姓成了無辜的犧牲品,中國的土地成了日德兩國覬覦的大“蛋糕”,也因為這場戰(zhàn)爭,日本取代德國開始了對青島的殖民統(tǒng)治。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戰(zhàn)勝國以及中國政府和廣大人民的反對,將青島的權益由德國轉到了日本人的手里,當巴黎和會的消息傳到中國時,著名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了。
本文所配照片,即當時的日軍隨軍記者所拍攝的部分戰(zhàn)爭場景,很多都直接反映了當時日軍攻占青島的歷史畫面。一百多年后,這些照片依然清晰。在這些珍貴的歷史影像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當時的歷史畫面,而是其背后所埋藏的那些令我們深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