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林
“濟水城南黑虎泉,一泓瀉出玉田田。巨鰲伏地來河內(nèi),靈液流云到海邊。楊柳溪橋青入戶,鷺鷥煙雨碧涵天。金湯沃野還千里,春滿齊州花滿川。”明代嘉靖年間天水人胡瓚宗寫的這首《踏城南諸泉》,生動描寫了濟南黑虎泉的秀美。
黑虎泉之名,始見于金代的《名泉碑》。一說名字的來源是因岸上原有一座“黑虎廟”; 也有的說是因“水激柱石,聲如虎嘯”而得名,此泉為一天然洞穴,內(nèi)有一巨石盤曲伏臥,上生苔蘚,顯得黑蒼蒼,如猛虎深藏, 泉水從巨石下涌出,激湍撞擊,再加半夜朔風(fēng)吹入石隙裂縫,酷似虎嘯,故稱黑虎泉。
另外,明代《七十二泉詩》、清代《七十二泉記》均著錄此泉,居于“黑虎泉泉群”之首。明代詩人所作《濟南七十二泉·黑虎泉》一詩,生動刻畫出此泉的聲貌:“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fēng)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贝巳云涮赜兄暶捕妹?。
明代崇禎年間劉敕編撰有歷城第一部志書《歷乘》,其中對黑虎泉作了細致入微的描述:“郭東南,城壕之干,懸崖數(shù)丈許。下一泉,噴珠飄練,澄澈可鑒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百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旒,掛者若簾。瀉為圓池,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縈回作態(tài)。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zhàn),萬人鳴鼓,瓦缶相應(yīng)。以浮白酬之,坐十丈外,泉濛濛灑,人不寒而栗。崖上一祠,若空中出,松蘿可攀。雖無亭榭可觀,亦闃然一幽境也?!贝思磩㈦吩u定的歷城十六景之一“巖畔飛泉”。
而泉池中吐水的石獸圓頭闊嘴,兩角似耳,有人認為它就是明代楊慎在《升庵集》第81卷所說的龍之六子,名曰趴蝮,喜水。可同是明代人,陸容《菽園雜記》則認為生性好水的神獸是饕餮。仔細看,石獸巨目凸睛,不怒自威,與通行的饕餮形象頗為契合,而饕餮主要是依據(jù)老虎的模樣塑造的。
筆者認為,黑虎泉的這3個“虎頭”是根據(jù)龍的第六子“霸下”(即趴蝮)的形象所雕之說似乎更為準確。相傳龍生九子,其中第六子“霸下”生性喜水,常棲于水邊,將獸頭雕成霸下的形象,代表著對泉水噴涌不息的祝愿。據(jù)悉,黑虎泉的由來和老虎無關(guān)。相傳黑虎泉原名太平泉,泉中住著一條為非作歹的青龍,為了鏟除惡龍,家住泉邊的黑哥和虎妹與惡龍展開決戰(zhàn),最后與惡龍同歸于盡,為了紀念兩個人的英勇事跡,就將太平泉改名為“黑虎泉”了。
但這三個獸頭因為特別像老虎頭,泉又叫黑虎泉,所以濟南人還是喜歡管這三個獸頭叫做“虎頭”。
可是,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舊時的黑虎泉并不是這樣的,而是只有一個“虎頭”。
清末劉鶚所著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三回《金線東來尋黑虎 布帆西去訪蒼鷹》中這樣描述了當時黑虎泉的樣子:“老殘……進了茶館,靠北窗坐下,就有一個茶房泡了一壺茶來?!蠚堊?,問茶房道:‘聽說你們這里有個黑虎泉,可知道在什么地方?那茶房笑道:‘先生,你伏到這窗臺上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嗎?老殘果然望外一看,原來就在自己腳底下,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余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沖到池子那面,然后轉(zhuǎn)到兩邊,流入城河去了?!?/p>
通過清末和上世紀30年代前的黑虎泉的老照片就清楚地看到,當時的泉池壁上只有中間一個“虎頭”,兩側(cè)的泉水出口是方孔,較為真實地反映出當時黑虎泉的面貌。據(jù)文獻記載,1931年,整治泉池時又在左右兩側(cè)各雕刻安裝了一個“虎頭”,就變成現(xiàn)在的3個“虎頭”了。
本文所附之老照片,最早的為清末時拍攝,其他的多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所攝,均較為直觀地顯現(xiàn)出那個時代黑虎泉的古樸秀美風(fēng)貌。另外,黑虎泉周圍的護城河、城墻及其東側(cè)的“大臺階”等,也都在這些老照片中露出了“真容”,讓我們看到了數(shù)十年前的樣子,也讓當代人能感受到舊時濟南的那種閑適、安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