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娟至今依然心存疑惑:為什么自己成了感動山東的知名人物,成為孝敬老人的典型?因為在她看來,她所做的一切都那樣平常,“也沒做什么事,也沒對老人有什么特殊的照顧”,是她一直掛在嘴邊的言語。一聽到有記者要來采訪,她就發(fā)愁。而不善言語的婆婆自始至終都在重復一句話:“俺的兒媳婦太好了,村里找不到更好的了。”
古語有云: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個看起來柔弱的農(nóng)家女子,十幾年如一日伺候公婆,任勞任怨,從無怨言。因為這一切在她看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蛟S她的丈夫杜佃強的一句話能夠解答張志娟的疑惑:“現(xiàn)在社會上缺愛的人太多了,缺愛的老人太多了,缺愛的家庭太多了?!碑斕嗟娜撕吞嗟募彝ト鄙倭四窃緲闼氐膼郏瑥堉揪昴切捌匠!钡氖聝海愠闪藧鄣牡浞?、孝的標桿。
久病床前有孝媳
張志娟的小院安靜而整潔,院內的牡丹已經(jīng)過了花開的季節(jié),但濃郁的綠色也給小院平添了生氣,牛棚里飽食過后的60多頭牛安靜地躺著。張志娟的婆婆坐在小屋的床邊看電視,這是典型的安寧的農(nóng)家生活場景。站在這里,很難想象出這個家庭在過去的時間里經(jīng)受的挫折,更何況,還有張志娟一直掛滿笑容的臉。
1999年正月初二,年的味道正濃,頂著紅蓋頭的張志娟嫁到了杜家當門村,丈夫杜佃強家經(jīng)濟條件一般,但是公婆東拼西湊還是為他們蓋了新房。在趙志娟看來,杜佃強是個踏實肯干的人,剛開始苦點沒關系,兩人努力日子一定能好起來。
但是此后的變故,卻讓兩個年輕人始料未及。2000年,張志娟的婆婆在趕集賣黃瓜時發(fā)生意外,導致左腿股骨頭骨折,需要立即手術。張志娟主動拿出了夫妻二人婚后經(jīng)營蔬菜大棚的全部收入——5000元,為婆婆交了住院費。而后,她每天變著花樣做飯給婆婆送到醫(yī)院。盡管全力醫(yī)治,婆婆還是落下病根,不能正常行走。婆婆是個急性子,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現(xiàn)實,常常生悶氣、發(fā)脾氣,甚至有時候還鬧著尋短見。張志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日夜陪伴在婆婆身邊,耐心開導她?!熬褪前c瘓在床的人也要過日子,何況你能走一點,我跟佃強會好好伺候你,你好好活,活個一百多歲,看著你的重孫子娶媳婦……”天氣好的時候,張志娟就扶著婆婆到院子里走走,幫助她進行康復訓練,跟她聊村里的新鮮事,換著花樣給婆婆做好吃的,婆婆的身體好了,笑容也多起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婆婆的狀況剛有好轉,2001年,86歲的太婆婆因摔倒而骨折,自此臥床不起。2002年,85歲的太公公患上肝癌。那時,張志娟的兒子杠杠3歲,這個瘦弱的農(nóng)村女子一個人挑起了一家七口的衣食住行。但她卻毫無怨言,一直笑呵呵的洗衣做飯、伺候老人、照顧孩子,一直伺候到太公公、太婆婆相繼去世。
不平凡的“平常事”
2005年,張志娟的婆婆又突發(fā)腦淤血,癱瘓在床,不能正常言語。杜佃強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但一個遠嫁外地,一個在外地工作。床前伺候的重擔只能壓在張志娟肩上。
婆婆是個愛干凈的人,張志娟就每天幫婆婆翻身、洗澡,保持婆婆身體潔凈干爽,洗澡前還為婆婆準備好干凈的衣物。這么多年,婆婆沒生過一次褥瘡。晴天的時候,張志娟就讓丈夫把婆婆抱上輪椅,她再推婆婆到院子里曬太陽。婆婆的吃喝拉撒,家中的大事小事都需要張志娟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從這個時候起,張志娟就再也沒在自己娘家住過,每次回娘家都是匆匆來、匆匆離去。有次娘家侄子結婚,需要張志娟回去幫幾天忙,但是想著婆婆離不開人照顧,張志娟就在三輪車斗里鋪上被子,把婆婆帶到娘家照顧。娘家兄弟笑言:“人家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你這是嫁出去就成了人家的閨女,也不回來住住陪陪咱爹娘。”后來,婆婆見人就紅著眼圈說:“我能活到現(xiàn)在,多虧俺兒媳婦,沒有比俺兒媳婦更好的了?!?/p>
婆婆在小兩口的照料下,身體一天天變好,他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誰知天不憐人,2010年,公公在回家的路上被車撞傷,在重癥監(jiān)護室一住就是十個月,為了保證公公得到最好的治療,張志娟去娘家兄弟家中借錢。最終,公公的命保住了,卻成了植物人……
醫(yī)生告訴他們,植物人更需要悉心照料,不能染上感冒。為此,他們在公公房內裝上了全村第一臺空調。公公只能吃流食,每次喂飯前,張志娟都要用料理機把食物打碎,一天四次喂食。植物人沒有活動能力,營養(yǎng)吸收不好,更需要合理搭配飲食。張志娟根據(jù)醫(yī)生的要求,制定了食譜:第一頓飯,一個雞蛋,一碗小米粥,加上山藥;第二頓飯,用胡蘿卜、西紅柿等多種蔬菜合在一起燉牛肉或者排骨;第三頓飯,以魚類為主,料理機無法打碎魚刺,張志娟就仔細地一根根先挑出來……
這些在人們看來艱苦的日子,不平凡的孝心,對于張志娟而言,卻是“最應該做的事情”,“誰家的老人這樣了,大家都會做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夫妻倆一直伺候到公公去世。
相親相愛一家人
夫妻二人的孝心也在迎來福報。兩人經(jīng)營起村里的小超市,還依托婦聯(lián)提供的無息貸款,建起了養(yǎng)牛場。五十多頭牛,可以為張志娟一家?guī)硪欢ǖ氖杖?。但是今年行情不佳,幾頭成熟的公牛一直沒有出欄?!笆张5娜藖砜催^,他們覺得瘦肉比例不夠,沒有要。”為提高牛的瘦肉比例,養(yǎng)殖戶需要在牛的日常喂養(yǎng)中增加一種類似瘦肉精的輔料,而張志娟一直堅持用天然飼料喂?!,F(xiàn)在,她只能等其他人來收購。
張志娟的兒子17歲,在日照輕工業(yè)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yè)就讀,離家近可以幫助媽媽,又能更快參加工作,分擔父母的壓力。婆婆的基本生活已經(jīng)能夠自理,平日里,夫妻二人邊養(yǎng)牛,邊照看超市。婆婆在小屋內看電視,天氣好的時候,張志娟還是會推婆婆到院子里曬太陽。在經(jīng)歷了太多的挫折磨難之后,一家人的日子正越來越好。
(莒縣縣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