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炯
近日,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進化人類學》雜志)上刊登的文章分析了人類睡眠和認知功能進化的關系。該團隊搜集了與靈長類動物睡眠相關的論文,從狒狒、狐猴、猩猩到人類,共21個物種被列入此次研究。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某些靈長類動物,例如獼猴(豚尾獼猴)和狐猴(倭狐猴),每晚的睡眠時間長達11個小時至14個小時。相對于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遠遠稱不上嗜睡。但人類的睡眠更為高效,淺度睡眠時間更少,深度睡眠時間更多,快速眼動期(人類會在這一階段做夢)睡眠占人類睡眠時間的25%。而其他的靈長類動物,例如狐猴和綠猴,這一階段剛剛超過總睡眠時間的5%。
另一項關于坦桑尼亞、納米比亞和玻利維亞的狩獵、采集者睡眠的研究顯示,當?shù)厝吮壬钤谖鞣缴鐣娜怂酶佟祟惡推渌`長類動物睡眠間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要歸因于人造光線和電子設備。在這篇比較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在現(xiàn)代技術發(fā)明前就已經(jīng)用更高的睡眠質量替代了睡眠長度。研究人員稱,這項轉變可能是因為原始人放棄棲居在樹上,轉而在陸地上繁衍造成的。當原始人落地之后,他們開始在火堆旁成群取暖入眠。捕食者的威脅和與敵對團隊的沖突要求睡眠時間盡可能短,原始人類因此經(jīng)歷了一次自然選擇,篩選出睡眠時間較短的個體。
更短的睡眠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人類因此具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其他活動,例如學習新技能和新知識,進行集體生活。更深度的睡眠還能使學習到的技能得到鞏固,銳化記憶,刺激大腦。歸根結底,人類睡眠的進化推動了人類認知能力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