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伯爾的三篇短故事《應有事發(fā)生》、《關于道德淪喪的軼事》、《像糟糕的小說一樣》著手,通過分析故事主人公的遭遇,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全面客觀的認識“經(jīng)濟奇跡”下的德國社會,解開其浮華的面紗,探究背后的陰霾。
關鍵詞:經(jīng)濟奇跡;利益;異化;存在;無意義
作者簡介:謝敏(1986-),女,福建廈門人,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助教,碩士,主要從事近現(xiàn)代德語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5-0-03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因里?!げ疇柺嵌?zhàn)后德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廢墟文學的代表人。由于他親身經(jīng)歷并見證了德國二戰(zhàn)、戰(zhàn)后復蘇、戰(zhàn)后經(jīng)濟奇跡等幾個特殊時期,他更關注社會,在他看來,語言藝術是社會活動的一種反射,提供了社會反思的素材,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重要的不是對與錯,而是能否秉承良知,說出自己的真心話。伯爾從來不承認自己是“國際文壇巨擘”,卻始終不愿放棄社會發(fā)言人的身份,要為正義呼喊,為民眾而思考。他尤其同情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在他的眼里只有這樣的人才是最真實的。因此,進入五、六十年代后,他筆下多是如小職員、小知識分子、勞動者等的小人物。從這些小人物生存的痛苦和掙扎,伯爾看到了社會生活最真實的一面,他憤怒、不平。于是,他以“語言的道德戰(zhàn)士”[1]自居,用筆墨向社會伸出一把道德利劍,揭露并批判著“經(jīng)濟奇跡”華麗外衣后的社會陰暗面。
這些控訴不僅僅體現(xiàn)在伯爾的小說里,而且更多集中于其諸多的短篇故事當中,卻常常被讀者忽視。其實伯爾本人就曾在1961年公開表達自己對短篇故事的偏愛:“短篇故事是我最愛的創(chuàng)作之一……我不能容忍絲毫的忽視。它對我而言充滿了魅力?!盵2]可見,短篇故事在伯爾的作品里擁有極高的地位和研究價值。其特點在于,看似荒誕卻蘊含深義,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其中又以《應有事發(fā)生》、《關于道德淪喪的軼事》、《像糟糕的小說一樣》為代表作品。作品主要通過故事主人公的審視眼光,去觀察那些代表德國小市民階級的“小人物”在初浴戰(zhàn)后西德的“經(jīng)濟奇跡”下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況,并對當時所謂的“經(jīng)濟奇跡”繁榮表象提出了質(zhì)疑,將其背后的陰暗面冷峻地暴露于讀者面前,深刻地批判了被“經(jīng)濟奇跡”光環(huán)所掩蓋的普通人的生存痛苦以及因“利益”引發(fā)的行為、精神、道德墮落和異化等各種社會畸形現(xiàn)象。
一、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
(一)“經(jīng)濟奇跡”一詞的由來及本意
經(jīng)濟奇跡 (“das Wirtschaftswunder”)這個詞準確的翻譯應該是德國戰(zhàn)后經(jīng)濟奇跡。其最早出現(xiàn)在1959年的泰晤士報上,被用于形容二戰(zhàn)后西德經(jīng)濟在短時間內(nèi)的快速增長。正是經(jīng)歷了“經(jīng)濟奇跡”,才使得西德能迅速從二戰(zhàn)的創(chuàng)傷中恢復,經(jīng)濟實力重新位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焦慮和意義——存在主義的影響
自從尼采喊出“上帝已死”的口號,人們就開始產(chǎn)生因?qū)ふ液妥C明自我存在意義的渴望和恐懼,從而不斷地陷入生存的焦慮之中。而戰(zhàn)爭引發(fā)的心靈創(chuàng)傷、貧困及無歸屬感,更加劇了這種恐懼和焦慮,導致了人們內(nèi)心的異化。人們迫切需要一個理論來化解內(nèi)心的異化感。由此存在主義應運而生。存在主義(Existenzialismus),即生存主義。薩特的存在主義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即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zhì);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虛無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亦是如此;三是“自由的選擇”。 存在主義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里生活,人的存在本身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出精彩,活出意義。即人不能丟掉個性,失去自我,要有自我的意志。
于是為了造就自我存在的意義,擺脫生存的貧苦,戰(zhàn)后的西德人努力地奮斗著,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經(jīng)濟奇跡。盡管如此,他們所得到解決的僅僅是淺層的物質(zhì)痛苦,深層的精神困境并未得到緩解,反而更加的虛無和無意義。因為他們并沒有“選擇的自由”,“利益”是唯一的選擇!
二、伯爾視角下“經(jīng)濟奇跡”背后的陰暗面
(一)瘋狂的經(jīng)濟勞動主義和機器人化
諷刺性短篇故事《應該有事發(fā)生》正是在一個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勞動救國”為口號的社會大背景下展開的。主人公講述了自己在一個公司工作的經(jīng)歷。主人公是一個愛好清閑的人,他并沒有什么大志向,只是想簡簡單單的生活,對工作對金錢并沒有什么追求。然而,在這個公司里,他顯得格外的格格不入。因為公司里的所有其他人都在瘋狂地工作,沒有半秒鐘地停歇。所有人都在竭盡全力地將自己的工作潛能挖掘到最大,不斷地創(chuàng)造和刷新最快工作效率和速度的紀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主人公自己也被迫練就出了同時回答14部電話的能力。原因就是公司的老板Wimdsiedel所反復強調(diào)的公司理念:“應該有事發(fā)生,應該有事發(fā)生。(Es soll etwas geschehen,es soll etwas geschehen?。盵3]96沒有停歇,時刻都應處于工作狀態(tài),只有工作才能創(chuàng)造利益。這一句幾乎貫穿了全文,作者用夸張的語言反復描繪著這一瘋狂的場景,沒有人知道疲倦為何物,漸漸地人變成了工作機器,失去了自我。其后果可想而知!人終歸是人,不是機器,他的精力不是沒有窮盡的。于是最極端堅持“勞動最光榮”的老板Wunsiedel 在最后一次講完“應該有事發(fā)生”之后,瞬間倒地斃命。事實是如此的諷刺,一生追求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但還未享受到所得到的財富,就殞命于自己堅持勞動理念里。這是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于是故事最后以主人公聽從自我的意志,換了一份自己滿意、不勞累的工作為結尾。暗示著人的存在并不是利益所決定的,人應該具備理性,聽從自我意志。否則人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無意義的。就算再努力地工作,創(chuàng)造出再大的利益,一切也中將化為虛無。人存在的意義不是依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利益所決定的,而是通過自我的感受和意志。利益不會緩解生存的痛苦,反而更增加痛苦,折磨肉體,迷惑心靈。人沒有了自我,成了機器人,那么還談何存在,存在又有何意義呢?
(二)矛盾的生存哲學
與《應有事發(fā)生》的暗諷不同,短篇故事《軼事:關于職業(yè)道德的淪喪》則借漁夫和一位游客的對話,直接地批判和揭露了戰(zhàn)后人們對生存的焦慮以及由于利益向往所引發(fā)的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的現(xiàn)象,并提出了生存的真諦。
故事圍繞著漁夫和游客的相遇、交談展開,兩者從頭至尾就像是一個對比強烈的矛盾體。首先是漁夫,他貧窮,穿著破爛的衣服,卻能在這個人人為經(jīng)濟繁榮奮斗的社會里,悠閑地坐在海邊打盹,并且每天只滿足于一次出海打魚所得的收獲。而與之想成對比的是,衣著光鮮的游客喜歡侃侃而談,表現(xiàn)的極其亢奮,他無法理解和容忍漁夫每天只有一次的收成,他認為只要還沒天黑,還有魚可打,就應該反復地出海捕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獲,賣得更多的錢,得到更好的生活。他的語氣里充滿了野心:“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對了;每逢好天都兩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滥菚鯓?? 頂多一年,您就能買到一臺發(fā)動機,兩年內(nèi)就可以再買一條船,三四年內(nèi)您或許就能弄到一條小型機動漁船……”[3]126他不斷地描繪著自己的設想,越說越激動:“您將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庫,或者一座熏魚廠,您將駕駛著自己的直升飛機在空中盤旋……您還可以開一間魚餐館,用不著經(jīng)過中間商就把龍蝦出口到巴黎……然后,您就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坐在碼頭上,在陽光下閉目養(yǎng)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盵3]同上游客講得激情澎湃,多次被自己激動地情緒哽住喉嚨,但漁夫始終不為所動,他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本來就優(yōu)哉游哉地在碼頭上閉目養(yǎng)神,只是您的‘咔嚓聲打擾了我?!盵3]同上一個“本來”一語中的令游客瞬間無法反駁,陷入頓悟般的沉思。曾幾何時,他也是這么認為,他的努力工作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可是原來他一直都可以這么做,只是忘了可以這么做。原來不是漁夫糊涂了,而是他自己糊涂了。幸福竟是如此的簡單,卻又難以做到。
由此出發(fā),故事的題目“軼事:關于職業(yè)道德的淪喪”中所蘊含的雙關性含義就容易理解了。表面上,“職業(yè)道德的淪喪”是游客對漁夫的指摘,批評他之所以會貧窮就是因其不夠上進,沒能做到一日多次的出海打魚??呻S著故事的結束,游客因漁夫的一句話,對其態(tài)度由批判到接受、頓悟甚至嫉妒的轉(zhuǎn)變,自我的諷刺油然而生。其實道德淪喪的不是漁夫,而是游客自己。他其實原本也擁有著和漁夫一樣簡單淳樸的品德和容易滿足的內(nèi)心,因為他要的也只不過是不用工作,悠閑地生活罷了??墒牵斫獾耐瓿蛇@一心愿的方式錯了,迷失于利益熏心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作者借此抨擊了當時社會扭曲的價值觀和工作觀,并提出了一個問題,人應該為了生存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存呢?指出,工作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的幸福,而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利益。利益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也不能創(chuàng)造存在的意義。正如薩特存在主義觀的第二個原則所述:“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虛無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亦是如此。相反偶爾跟隨意志的“偷懶”,或許更體現(xiàn)生存的意義和價值。這個看似矛盾的生活觀,其實揭示了最簡單的生活道理——知足常樂!
(三)無法避免的道德淪喪
如果說,作者在《應有事發(fā)生》和《軼事 :關于職業(yè)道德的淪喪》中的批判還不夠直接,作者還對這個社會抱有幻想,因為這兩個故事里都樹立了一個較為正面的形象,主人公都有所領悟,及時的糾正了自己錯誤的存在觀。但在短篇故事《糟糕的小說一樣》里,主人公“我”起初也以行賄受賄的商業(yè)行規(guī)而不齒,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不妥,有悖道德,他有抗爭,但最終卻無法抵抗利益的誘惑,只能無力地任自己的良心被黑暗吞噬。
主人公的境遇隱射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現(xiàn)象,身份、地位、名聲以及自我價值感都只能通過利益來定義。只有拋開良心和道德才能得到成功。整個世界充斥著虛偽。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面具。尤其是主人公的妻子貝爾塔正是帶著這樣虛偽的面具,將原本單純的“我”一步步地異化。
貝爾塔原本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按基督教規(guī),信徒不可有貪念,不可褻瀆和妄稱神的名字。但其所言所行總是充滿了矛盾,處處違反了自己的信仰。身為人妻不可避免地要為自己丈夫的前途謀劃出力。她覺得自己的丈夫應該學一些商業(yè)行規(guī)。但每次的規(guī)勸她都對“金錢、利益”只字不提,甚至以上帝名義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意圖:“以上帝的名義不提錢!”[3]223-225可事實上,她對所謂的商業(yè)操作十分的熟悉,她只是用這種方式“將一切被輕視和鄙視的,一切沒有清理掉的‘殘余部分都推給了上帝”。[4]她隱藏野心于幕后,表面上以丈夫的咨詢者自居,實為更好地操控自己的丈夫,從而滿足自己對金錢的欲望。面對主人公因良心不安而自我譴責時,貝爾塔會以“對生活的妥協(xié)”為借口,自欺欺人地為自己的行為進行美化和脫罪。因為她知道“上帝已死”,她指望不了上帝的出現(xiàn)來幫她脫離貧困,她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靠不當?shù)氖侄蔚玫竭@些財富。對于丈夫而言,妻子的所作所為與自己的信仰背道而馳,變得越來越陌生。主人公不禁喊道:“不能理解,我永遠無法理解?!盵3]223-225盡管最后夫妻成功地拿到了那筆生意,但兩人的內(nèi)心早已產(chǎn)生了巨大的隔閡,思想上漸行漸遠。這就是金錢的代價。道德天平傾斜了,靈魂被出賣了。一個試圖美化這一切,另一個則選擇自欺欺人。畢竟他們的目的達到了——金錢和利益。但盡管如此,他們內(nèi)心并不快樂,因為她們的內(nèi)心一直受著良心的拷問,都遭遇著精神的貧瘠和異化。物質(zhì)的生活,虛無的內(nèi)心,一切仍是無意義的存在。
三、結語
伯爾對經(jīng)濟奇跡清醒冷靜的見解,無疑是具有遠瞻性的。早在1961年,面對德國上下沉浸于戰(zhàn)后經(jīng)濟奇跡的喜悅中之時,伯爾就以其獨特的文字,通過重新分析馬克思理論,表達了自己對此現(xiàn)象的觀點:“對如此欣喜若狂的經(jīng)濟景氣之類的一定要剎車,對向往已久的福利一定要加以調(diào)節(jié),對企業(yè)家一定要公開要求牟利不可過分?!盵5]《應有事發(fā)生》里的企業(yè)家Wunsiedel正是未認識到這一點,過分的牟利,沒有及時的剎車,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徹底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和可能性?!遁W事:關于職業(yè)道德的淪喪》和《糟糕的小說一樣》里的游客和“我”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調(diào)節(jié)好對福利的向往,失去了生存的快樂。存在不因自我意志,而以利益為導向,靈魂被異化,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存在的焦慮并未減輕,反而因利益的膨大而更恐懼失去,惡性循環(huán)。表面繁華的世界因此卻變得更加的空洞和虛無。伯爾用詩藝的理性審視著這個沉醉于經(jīng)濟奇跡的虛無社會?!耙稽c一點地出賣了我們的思索,而只有當我們再一次覺醒的時候,我們才明白真正的代價是什么?!盵6]
參考文獻:
[1]SUN Zhouxi ng. Das Symposium zu ?Heinrich B?ll und China: 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 und Kulturkritik“. Verlag Yiwen: 3-46.
[2]H Boell. Heinrich Boell Werke: Interviews, Kiepenheuer & Witsch.
[3]B?ll, Viktor. Das Heinrich B?ll Lesebuch. Verlag Deutscher Taschenbuch,1984: 96, 126, 223-225.
[4]“試論詩的理性”(VersuchnberdieVemumderPoesie),唐利軍譯,載《伯爾文論》, 139頁.
[5]伯爾,“卡爾.馬克思”,載《海因里希.伯爾:文章和言論》(Heinrich Boell: Schriften und Reden,1976-1977),第61頁.
[6]伯爾:“你的兄弟在哪里?——1956年“博愛周活動中的演講”,張東譯,載《伯爾文論》,第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