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洋
摘 要:認知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門在新的哲學觀和認知觀基礎上,以人們對世界的經驗和對世界進行感知及概念化的方法來研究語言的新興學科。本文主要介紹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內涵與研究對象、發(fā)展過程、研究方法及其應用。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綜述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06--01
一、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
感性與理性、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貫穿整個西方古代哲學史。語言學自古希臘來就是西方哲學的一部分,不同的哲學理念都體現在語言學領域。我國著名的認知語言學家、語言哲學家王寅認為其不僅反映在語言中,也反映在從外部和人類心智內部兩種語言研究方法上。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嘗試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進行綜合,提出人可通過感官經驗和推理來獲得知識。
就認知語言學而言,Lakoff等人將這兩種對立的思潮稱為“客觀主義”,而將與客觀主義對立的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稱為“非客觀主義”、“新經驗主義”或“體驗哲學”。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此書被稱為認知語言學的開山之作,主要討論人類思維的隱喻性。也正是在這本書里,他們將西方哲學中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主要觀點全部歸為“客觀主義”。他們的另一部著作《女人、火、危險事物:范疇解釋了思維的什么奧秘》將“非客觀主義”稱為“經驗主義”,其觀點與客觀主義進行對照分析,發(fā)現語言理念不一樣。這顛覆了西方傳統哲學,引發(fā)了認識論的革命。王寅是第一個全面系統介紹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的學者,他認為思維是隱喻性的,并對范疇、概念、圖式進行建構。心智是體驗性的,認識是無意識的。
二、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過程
“認知語言學”這一術語,國外最早是Sidney Lamb于1971年提出的,指真正研究大腦中的語言,語言與心智、神經之間的關系。其發(fā)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1985年前后,期間Langacker開始了對認知語法的研究;Lakoff等人發(fā)表了語言格式塔的論文;1980年,《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對語言與認知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分析,在認知語言學發(fā)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性的意義。這一階段是認知語言學的萌芽和初步發(fā)展階段。
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Johnson,Langacker和Lakoff等學者對語言與認知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Rene Dirven于1989年春在德國Duisburg主持召開了第14屆國際LAUD研討會,也是第一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并成立了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這標志著認知語言學國際地位的確立。
第三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該領域的研究已初具規(guī)模,相關語言刊物文章增多,還設置了認知語言學專欄。在我國也有較大的發(fā)展,研究從理論走向了認知方式的探索,包括體驗、原型、范疇化、概念化、認知模式、意象圖式、隱喻等的透視等。
三、認知語言學的內涵及研究對象
認知語言學是認知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認知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采用經驗觀和突顯觀的語言認知觀來研究人們對世界的感知、經驗是如何影響語言的使用。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作一種認知活動,研究與認知有關的語言的產生、獲得、使用和理解中的一些共同規(guī)律及與思維、記憶有關的語言知識結構模式。語言的產生是以認知為基礎的,語言的運用和理解的過程也是認知處理過程。對語言認知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概念形成中的認識,即運用語言符號對事物進行概念化;二是語言使用和理解的認知過程,即怎樣運用語言結構實現其實際功能。具體地講,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包括范疇化和原型理論、隱喻概念、意象圖式、像似性和語法化以及認知語用推理。
四、認知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
認知語言學通過有規(guī)律觀察和調查的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和語言。目前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種:(1)將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和理論運用于語言研究,發(fā)現語言結構與認知結構共同的規(guī)律;(2)采用自然觀察和內省的方法,觀察反映認知活動的語言現象,找出有規(guī)律的東西,分析其內在的認知取向;(3)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即對一些變量進行控制的情況下就某一調查項目選擇不同年齡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yè)的應答者,盡量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進行一定的詢問、答卷、敘述來獲得語言背后的認知活動。
每一種新的語言理論的出現都會伴隨對其理論的應用。認知語言學的應用范圍在不斷地發(fā)展。其對外語教學、二語習得、漢語研究、文學詩歌等都有重大的影響。以外語教學為例,其貢獻主要體現在為傳統的對比分析注入活力和為解釋部分語言現象提供理據,這為我們改變傳統教學內容提供了可能性。當然也有其局限性,其理據不容易掌握。
語言的認知研究前景廣闊,要從認知的角度揭示語言中的奧妙,撩開其透明度不高的面紗,走出語言的迷宮,仍需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參考文獻:
[1]郭熙煌.語言認知的哲學探究[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
[2]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
[3]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4.
[4]文秋芳.認知語言學與二語教學[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2.
[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外語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