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靈
(浙江農林大學 經管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考試改革探究
—— 基于“334”考核模式構建
黃水靈
(浙江農林大學 經管學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摘要:為了充分發(fā)揮考試的評價、激勵、反饋與導向功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浙江農林大學經管學院在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中構建了“334”考核模式,將形成性評價、小組合作研討學習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讓考試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使課程考核更加合理化,考試改革效果明顯。為使“334”考核模式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出加強教務系統(tǒng)改革、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建立教師激勵機制與獎懲機制等保障措施。
關鍵詞:考試改革;“334”考核模式;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內涵式發(fā)展以來,深化高等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我國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要務。一些高校推出了精品課程共享課、精品視頻公開課、大學慕課、翻轉課堂等課程建設項目,一些教師提出了課程項目化教學、學生合作學習、研究型教學等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其目標就是要解決學生主體缺位、自主學習能力不足、重課內輕課外、重個體輕合作等問題,以此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xié)調發(fā)展。然而,教學效果怎樣,是否能將學生所學知識內化為素質和能力,必須通過考試來檢驗和評價。只有科學的考核模式才能充分發(fā)揮考試的評價、激勵、反饋與導向功能,才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對傳統(tǒng)單一的考試方式,以及只重視知識性考試和只注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考核模式進行改革,圍繞考試內容、考核方式、成績評定和激勵約束機制等內容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模式,突出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和綜合能力的評價已成為當前深化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浙江農林大學經管學院總結和借鑒了國內外成功的課程考核模式的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意愿,構建了“334”考核模式,通過全過程、多形式、立體式和動態(tài)的考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以考促教、以考導學,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334”考核模式構建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是一門理論性、政策性、實踐性和系統(tǒng)性較強的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yè)的必修課和基礎理論課。為了能讓學生正確分析和解釋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與新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浙江農林大學經管學院將形成性評價、小組合作研討學習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構建了“334”考核模式。
(一)形成性考核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考勤、平時作業(yè)和課堂互動三部分進行綜合評價。這三部分的分值分別占形成性評價總分值(100分)的30%、30%和40%。在考勤方面,學生每曠課一次扣6分,直到30分全部扣完,如果缺課超過所上課時的1/3就直接評為不及格;每遲到或早退一次扣4分,事假一次扣2分,病假不扣分,直到扣完30分為止。平時作業(yè)主要有課后習題、思考題、練習題、復習題和作業(yè)題等,其中主要考核的是作業(yè),布置三次作業(yè),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每次作業(yè)占10分,作業(yè)質量檔次分A、B、C、D、E五個檔次。課后習題和練習題在期末考試中會考察一部分,思考題和復習題要求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共同討論。課堂互動設計主要是針對課程的重點知識、難點知識結合實際案例來討論熱點問題。形成性考核的目的是將考核評價嵌入學習過程,考核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識別信息能力、認知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以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通過測評結果來指導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指導學生調整學習方法。
(二)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評價
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評價是在學生自愿組成學習小組的基礎上,通過課前新聞5分鐘及其分析、綜合案例分析、課程論文三部分進行評價,這三部分的分值分別占小組探究性學習實踐評價總分值的30%、30%和40%,主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評價,權重分別為30%、30%和40%(見表1)。小組學習的內容是教師根據(jù)所學課程知識,圍繞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與新現(xiàn)象給出討論方向(見表2)。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找相關數(shù)據(jù)和文獻等進行學習和研討,每組選出一位組長,負責研討的協(xié)調管理與內容記錄??己朔绞绞前凑湛己宿k法采取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每個小組制作PPT展示學習成果,并對成果自評,其他小組和教師根據(jù)其展示效果及回答問題情況進行評價。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的目的是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表1 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評價指標及其權重
表2 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的主要內容
(三)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考評是在課程結束后,采取閉卷考試方式(100分),考試內容主要依據(jù)教學大綱,不僅考核課程的重點內容、習題和練習題,也考參考教材中沒有涉及的新知識;不僅考基本知識,也考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碱}一般有5種類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簡析題和案例分析題。終結性考評能夠促使學生認真復習和消化知識,通過知識的積累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課程考試改革的成效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334”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是將考試內容全面化、考核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考試結果實用化,使考試由單一的評價功能轉變?yōu)榫哂性u價、督促、反饋和導向等多種功能,搭建考、教、學一體的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協(xié)調發(fā)展的平臺。改革成效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
一是牢固樹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形成性考核和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材—教師—學生”單向線性關系,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從個體學習轉變?yōu)楹献鲗W習,從接受學習轉變?yōu)樘骄繉W習,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現(xiàn)狀,讓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學生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學生更注重學習過程,而不是僅僅重視考試成績。
二是促進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健康發(fā)展?!?34”課程考核模式充分發(fā)揮了教學導向功能,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技能,教學內容更突出系統(tǒng)性、前沿性、深刻性和應用性,更注重教與學的融合,控制教學量,主要講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側重講思路、講方法、講前沿,加大練習量和加強合作學習。
三是使課程考核模式更加合理化?!?34”課程考核模式對學生的考核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性考核評價有助于督促學生連續(xù)學習,及時消化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避免期末突擊的學習方式。終結性考評全面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師的教學情況,而期末考試分數(shù)占比大大降低,減輕了學生期末復習的壓力。
四是考試改革得到學生的認可。對國貿專業(yè)學生的調查顯示,考試改革深入人心(92.7%),課程考核滿意度高(93.7%);改變了“重期末、輕平時”的學習風氣(90.7%);豐富多樣的考核形式提高了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效果(84.4%);新的考試模式客觀公正,降低考試作弊率(81.5%)。
三、進一步完善“334”課程考核模式的保障措施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334”課程考核模式在檢測教師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塑造完善的人格等功能,還需要加強該模式的保障措施建設。
一是加快教務系統(tǒng)改革??荚嚫母锸且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對學校相關部門的考核制度、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方面進行配套改革,特別是要完善包括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甚至用人單位意見的反饋機制,充分發(fā)揮反饋機制在教學中的導向作用??荚嚱Y束后讓學生能夠從教務系統(tǒng)里查詢各部分考試成績及考試答案,讓學生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更有針對性地展開下一階段的學習。
二是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由于任課教師沒有更多地時間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式研討學習,可以借鑒研究生導師制的經驗,建立本科生導師制,讓本專業(yè)的教師做導師,這樣學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遇到問題,均可與導師及時聯(lián)系并得到及時幫助。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素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是建立教師激勵機制與獎懲機制。為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應建立激勵機制和懲罰機制。對在課程考試改革中表現(xiàn)突出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在考試內容、考試方式和閱卷工作中存在問題的責任教師應進行一定的處罰,這不僅能夠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fā)揮其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有利于教師積極地參與考試改革與實踐。
[參考文獻]
[1]陳國恩,陳昶.信息時代高校人文類課程的考試形式及應用[J].中國大學教學,2015(6).
[2]羅三桂,劉莉莉.我國高校課程考核改革趨勢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
[3]孫二軍.“以學習為中心”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及其路徑分析[J].高教探索,2015(2).
[4]趙水民,王蕊.大學考試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2).
[5]姜華孫,新宇.研究性合作式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8):2.
[6]邱東博.高校國際貿易課程考試改革的三方互動模式探索[J].對外經貿,2013(12).
(責任編輯:喬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6)02-0132-03
[基金項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高?!?34’課程考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kg2013223)。
[作者簡介]黃水靈(1975-),男,漢族,安徽安慶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改革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