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
王蒙用了一年半時間過渡,才慎重推動了1985年《人民文學》耀亮整個文壇的效果。1984年的《人民文學》基本立足于與他年齡相近的五六十年代作家:從維熙的《雪落黃河寂無聲》、劉紹棠的《京門臉子》、李國文的《危樓紀事》、何士光的《青磚的樓房》、蔣子龍的《燕趙悲歌》、林斤瀾的《矮凳橋傳奇》。青年作家僅江西陳世旭與山東張煒兩人上了頭條,作品都保證了平穩(wěn)的現(xiàn)實主義基調。這一年有兩個重要作品都發(fā)表在上海:鄧友梅的《煙壺》發(fā)在《收獲》,阿城的《棋王》發(fā)在《上海文學》。
《人民文學》1985年的大膽推進,一個重要背景是1984年底召開的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這個大會的前三次開在1949、1953、1979年,而這次會的基調是“清除左的偏向,保證創(chuàng)作自由與評論自由”。這個跨年大會是80年代文壇一個特別重要的轉折點。這次會上,王蒙成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兼黨組副書記(主席是巴金,黨組書記由張光年換成了評論家唐達成,唐達成50年代曾評論過《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后也被打成“右派”)。四次作代會結束后,周明、崔道怡、王朝垠正式成為《人民文學》副主編。排序上,負責報告文學、詩歌、散文的周明排在了負責小說的崔道怡與王朝垠前面。而在小說組,也正式宣布我主管北京,王扶主管上海。
1985年的《人民文學》面貌煥然一新是從第三期發(fā)表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始。在《你別無選擇》前,其實,第二期就發(fā)表了阿城的《孩子王》。但《孩子王》未放在突出的頭條位置,這一期頭條是50年代老作家李準的《瓜棚風月》。王蒙對阿城的《棋王》是贊賞有加的。當初北京有一個重要的稿件“中轉站”——李陀家,各地作家?guī)缀醵家侥抢铩鞍莅荽a頭”,李陀因此稱“陀爺”。《棋王》是因我得知消息晚到一步,就給到了《上海文學》楊曉敏手里。我找到阿城,先拿到他一個短篇《樹樁》,發(fā)在1984年第十期《人民文學》上。《孩子王》是他“王系列”的第二篇,他原計劃寫“八大王”,可惜后來只寫出一個質量下降的《樹王》,發(fā)在《當代》上,就再沒有創(chuàng)作沖動了。
《你別無選擇》在當時,確實是讀后能令人血脈僨張的一個作品。我是在李陀手里拿到的稿子,小說明顯是受《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影響:其中無論學生老師,幾乎人人都帶點神經質。一幫精力過盛無處發(fā)泄的學子,到處不協(xié)和音交織成的喧囂。那個“功能圈”高懸其上,人人都如陀螺。所描寫人物中,依稀能找到譚盾、瞿小松、葉小剛、郭文景及劉索拉自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他們這一班的種種原型。因為這篇小說,我知道了不協(xié)和和弦,知道了無調性的張力,知道了勛伯格。李陀當時說,這稿子,你們《人民文學》肯定發(fā)不了。記得我當時寫了滿滿一頁的稿簽,沒想到王蒙很快就有了終審意見,一下將這小說提到很高的高度。可惜當時沒意識,將他的稿簽準確留存下來。記得大體意思是,我們有志突破自己無形的框子久矣,這正是讓《人民文學》脫掉代表天安門的,領扣系得緊緊的中山裝形象的作品。這一期的編者按,把他“天安門”與“中山裝”的說法,換成了“雖號稱厚重,卻又給人以老大、板著面孔的形象”。而“青春的銳氣,活潑的生命,正是我們的向往!”“鬧劇的形式是不是太怪了呢?鬧劇中有狂熱,狂熱中有激情,激情中有真正的莊嚴,有當代青年的奮斗、追求、苦惱、成功和失敗。也許這篇作品能引起讀者——特別是青年讀者的一點興趣和評議?爭論更好。但愿它是一枚能激起些許水花的石子。”都來自王蒙的稿簽。
1985年《人民文學》之令人激動,是調度了各種不同類型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記得王蒙當時經常得意于每期頭條風格的反差。他告訴我,風格變化越大,就越能體現(xiàn)文學表現(xiàn)可能性的差異。這是我從他那兒學到的主編術。比如第三期以《你別無選擇》為頭條,第四期以何立偉詩化的《花非花》為頭條,第五期將我發(fā)現(xiàn)的黑龍江京劇院一位不知名作者王毅的幽默小說《不該將兄吊起來》作頭條,第六期以軍藝也是不知名的部隊作家宋學武的《山上山下》為頭條?!恫辉搶⑿值跗饋怼肥蔷﹦ 度业辍返某~,小說描寫攤不上角色坐冷板凳,嫉妒名角的馬先生偶爾做了件助人為樂的好事,被反感抓業(yè)務的書記樹了典型,卻像被“烙上了餅鐺”。最后,在講用會上唱“不該將兄吊起來”而醒悟了為人之道?!渡缴仙较隆穭t寫山上戰(zhàn)壕里的士兵,面對死亡氣息的真實心理。在《人民文學》頭條位置寫士兵對女人、對死亡的感覺,在當時絕對是突破。
下半年,從第七期起,王蒙開始用“雙頭條”強化刊物質量。比如第七期,第一頭條是劉心武的《5.19長鏡頭》,第二頭條是徐星的《無主題變奏》。第九期,第一頭條是何立偉的短篇《一夕三逝》,當時無名的王樹增的中篇《黑峽》是第二頭條。第十二期,劉心武的《公共汽車詠嘆調》是第一頭條,莫言的《爆炸》是第二頭條。
《你別無選擇》與《無主題變奏》在1985年最有標志性影響。徐星當年拿著稿子到編輯部找我,帶的是張辛欣的推薦信。他又高又瘦,表面一身的玩世不恭,當時在全聚德烤鴨店吊兒郎當上班,混的卻是音樂學院的圈子?!稛o主題變奏》用《麥田守望者》的調子,那種以處處不屑維護的自以為清高,卻是他自己的。王蒙對這篇稿子同樣是高度肯定的,極喜歡其中我行我素的“嬉笑怒罵”?!懊顦O了?!边@是他對喜歡的作品的口頭禪。現(xiàn)在回頭看,1985年的《人民文學》體現(xiàn)出極大的包容性,尤其是5月專門召集全國各地最活躍的40位青年作家開過座談會之后。但王蒙對作品基調的把握一直是清晰堅決的。在他的判斷中,《你別無選擇》與《無主題變奏》仍然是貼近社會現(xiàn)實、充滿青春活力而精神追求積極的作品,表達的迷惘是“追求的苦惱”。因此,作為當年尋根派的重要代表作,韓少功的《爸爸爸》反而擺在了“配菜”的位置。因為它揭示的是國民的劣根性。
王蒙對主調顯然是有考慮的。他專門讓我去邀劉心武,問能否寫一些更貼近社會現(xiàn)實脈搏的作品,這就有了劉心武的“紀實小說”系列——以虛構的人物、故事,表現(xiàn)真實的社會事件、社會變化脈動。從1985年第七期到1986年的第五期,劉心武以三篇紀實小說作王蒙所期望的社會情緒引導,之后,王蒙就將《人民文學》交給了他。
現(xiàn)在回頭看,1985年《人民文學》之所以安全完成了面貌改造并對文壇形成了安全的革命性影響,關鍵就在王蒙清晰的基調與“配菜術”。這基調把握不僅靠智商,亦是他自身烙印所在——從不單純以文學為考量。他的框架,其實還是秦兆陽1956年提出的《現(xiàn)實主義——廣闊的道路》。秦兆陽當時是《人民文學》副主編,《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等不少“右派”作品,都經他手發(fā)表,他也因此成了“右派”。王蒙與秦兆陽觀念之區(qū)別,只不過王蒙對現(xiàn)實主義廣闊道路的理解更開放——他喜歡以西方先進的表現(xiàn)方法來改造和豐滿陳舊的現(xiàn)實主義。比如《你別無選擇》《無主題變奏》,在他看來,就是“新現(xiàn)實主義”。他自己也以此為實踐而樂此不疲。(未完待續(xù))
1995年3月2日,出席全國政協(xié)八屆三次會議的吳祖光(右二)推著妻子新鳳霞進入報到大廳時受到王蒙(左二)、丁聰(左一)的歡迎
1.《人民文學》1985年第三期發(fā)表了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
2~4.作家出版社在1985、1986年推出了這套小叢書,第一輯的五本分別是阿城的《棋王》、王兆軍的《蝌蚪與龍》、莫言的《透明的胡蘿卜》、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何立偉的《小城無故事》?!镀逋酢酚×?.5萬冊,定價1.5元;《你別無選擇》印了8000冊,定價1.35元;《小城無故事》印了6000冊,定價2元。文學書1985年的印量已經下降。給阿城寫序的是季紅真,給劉索拉寫序的是王蒙,給何立偉寫序的是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