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多周知,孔子是我國乃至全世界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guī)范,“溫良恭儉讓”的品格修養(yǎng),都是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璀璨奪目的瑰寶。就文獻記載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興趣廣泛,尤其對音樂有著頗深的造詣和獨特的見解。
關鍵詞:孔子;音樂情節(jié);精髓
作者簡介:趙斌,男,白族,浙江衢州人,大連大學2013級中國語言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2-0-02
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情感?!墩撜Z》有言:“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币馑际钦f:孔子在齊國聽到演奏《韶》的樂曲,三個月吃肉都覺不出味來,于是慨嘆說:“沒想到音樂竟然有這樣大的魅力?!盵1]孔子也很愛唱歌,要是遇到歌唱得好的人,一定會抓住機會,與他反復切磋。“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盵2]說的就是孔子與人一同唱歌,要是覺得他唱得好,一定要人家再唱一遍,自己再跟著和唱?!墩撜Z·述而》中也特別提到,“子于是日哭,則不歌?!盵3]除非某一天遇到悲哀的事情,哭過,才不歌唱。由此,我們可以想見,孔子在平日里,必定是“曲不離口”的??鬃硬粌H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還為此下過不少工夫。他曾跟魯國樂師師襄子學琴,學了一段時間后,師襄子說:“可以學新的了。”孔子說:“不行,我只學會了曲子,拍子還不準確呢?!边^了些時候,師襄子說:“拍子可以了,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笨鬃诱f:“不行,我還沒把握其中的主題呢。”又過了些時候,師襄子說:“主題已經(jīng)把握了,可以學新的了?!笨鬃诱f:“還是不行,我還沒深刻地理解作者呢?!痹龠^了些時候,孔子才說:“我現(xiàn)在摸索出來了,這是一個有深邃思想的人,這是一個樂觀而眼光又很遠大的人,這是一個好像抱有統(tǒng)一全國的志愿的人。難道這是周文王么?不是他的話,誰還能作出這樣的曲子呢?”師襄子不得不佩服了,恭恭敬敬地挺起身來說:“我們老師正是說這些樂章相傳是周文王作的呢。”[4]
孔子對音樂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墩撜Z·八佾》中就有一段孔子對音樂的精彩論述:“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盵5]“翕”字,《說文解字》中解釋是“起也,從羽合聲”[6],這個“起”指的就是聳然而起。清人段玉裁認為,鳥要起飛的時候,先要收緊雙翼一下,然后突然展翅高飛。這里指的就是演奏音樂時,指揮做了一個手勢,本來全場是鴉雀無聲的,突然轟的一聲響了起來?!皬摹苯褡鳌翱v”,此處指音樂進行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孔子告訴大師樂,說:“音樂可以推想而知吧!演奏初起時,聳然響了起來,演奏進行起來,清純和調(diào)的樣子,節(jié)奏分明的樣子,連續(xù)不斷的樣子,最后演奏完畢?!甭犕昕鬃拥倪@段描述,盡管我們沒有聽過那首古曲,但是這首曲子的起承轉(zhuǎn)合,那聳然而起的開始,那或清純或節(jié)奏分明或連續(xù)不斷的音樂形式都仿佛浮現(xiàn)在了我們耳邊。正是在內(nèi)心深處,對音樂有非常深刻的認識,才能這樣準確細致地將它宣之于口。
孔子非常重視音樂對人的教育熏陶作用。《禮記·樂記》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盵7]意思是說一切音樂的產(chǎn)生,都源于人的內(nèi)心。人們的內(nèi)心的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jié)果。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chǎn)生變化,由變化產(chǎn)生條理次序,就叫做音。將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舞蹈,就叫做樂??鬃油瑯诱J為音樂起源于人心,是對人的反應;但是他也認為音樂對人有巨大的反作用。他認為音樂不僅僅是審美,更要傳遞良善的內(nèi)容,發(fā)揮教化作用??鬃铀畹臅r代正是“禮崩樂壞”的春秋之際,階級斗爭、社會矛盾日趨激烈,各諸侯國都在進行著劇烈的變革,革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斗爭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面對這一現(xiàn)實,孔子從實現(xiàn)自己政治理想的目的出發(fā),為維護周代禮樂文化制度,將他自己的社會理想融入到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中,把音樂和社會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
孔子認為,音樂能夠使人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并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8]。一個人的品德受到《詩》的感染而興起,受禮儀的約束而立身,受音樂的感染而成就,只有音樂的教育與熏陶,才能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論語·陽貨》有言:“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9]“玉帛”指玉器、絲帛這些祭祀用品;“鐘鼓”是奏樂時的樂器,意思是說,孔子說:“禮啊禮啊,難道是指玉帛這些禮儀用品嗎?樂啊樂啊,難道是指鐘鼓這些樂器嗎?”在孔子心中,音樂當然不是這簡簡單單的樂器,簡簡單單的歌聲,不然師從師襄子的時候,他不會一次次地練習曲子,直到認為自己深刻地理解到作者才肯罷休。我們再看《論語·八佾》中的一段話,就能夠更加深刻地明白孔子認為音樂除了是鐘鼓這些樂器,還應該有什么樣的作用。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矣。”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盵10]《韶》是大舜時的樂曲,《武》是周武王時的樂曲。這里“美”指的是音調(diào)優(yōu)美,“善”指的是感化人的效果好??鬃釉u論《韶》的樂曲時說:“美極了,好極了?!痹u論《武》的樂曲時說:“美極了,但還不夠好?!薄渡亍泛汀段洹愤@兩首古典樂曲都沒有保存下來,但根據(jù)前人的說法,大舜做天子是堯禪讓給他的,所以他的時代的歌曲里是一派和平文治的情調(diào)。而周武王是推翻了商紂王奪得的天下,歌曲里是一派文治加武治的情調(diào)。光從曲調(diào)而言,孔子認為《韶》和《武》都非常優(yōu)美,但是《韶》不光光音調(diào)優(yōu)美而且能夠把人的性情往善的方向引導;而《武》雖然音調(diào)也非常優(yōu)美,但在引人向善這一方面卻差了一些,所以孔子評論《韶》盡善盡美,而《武》盡美卻未盡善。由此,我們可知,對于孔子而言,一首好的音樂不僅僅要曲調(diào)優(yōu)美,更重要的是能傳遞良善的精神,發(fā)揮教化作用,將人往善處引導。好的曲調(diào)只是一件華麗的外衣,能夠良好地發(fā)揮引人向善的作用才是音樂的核心,這樣的音樂,才算得上是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深厚情結(jié)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愛好”“天賦”等個人的范疇,他從品德修養(yǎng)、社會教化、治國安邦的高度去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倡導發(fā)揮音樂的社會功能,這些對于今天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無疑是有著重要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的。
注釋:
[1]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07-108.
[2]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17.
[3]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05.
[4]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中華經(jīng)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48-49.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75.
[7]胡平生,陳美蘭.禮記·孝經(jīng)——中華經(jīng)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24.
[9]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282-283.
[10]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50.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胡平生,陳美蘭《禮記·孝經(jīng)——中華經(jīng)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中華經(jīng)典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馬恒君《論語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