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我們通常說的“三國”,一半在東漢末,一半在魏晉間,即公元280年西晉滅亡東吳之時。在魏晉時段里,曹魏立國看起來有45年(220—265),實際上在249年高平陵政變之后,司馬家族就掌控了朝廷大權(quán),猶如當年曹操操控著東漢建安政權(quán)一樣,直到265年臘月建立西晉。
一、司馬篡政
司馬家族掌控曹魏政權(quán)的開山是司馬懿?!稌x書·宣帝紀》傳論稱贊司馬懿說:“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fēng)云?!边@句話是說,司馬懿善于掩蓋自己的鋒芒,與時俯仰,沉潛之時,窺伺著風(fēng)云之變。
曹操時代,司馬懿很少顯山露水。《資治通鑒》里面,記載了他為曹操獻的二策,一個是得隴望蜀,一個是對關(guān)羽的評估,都是高招。
第一次是215年,曹操拿下了漢中之后,司馬懿建議他進一步去攻取成都,曹操急著要回師,沒有去。第二次是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奪取了漢中,關(guān)羽在荊州響應(yīng),動作搞得很大,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威震華夏。洛陽附近的一些草莽武裝,都響應(yīng)關(guān)羽的行為。曹操都想遷都了。
司馬懿建議曹操穩(wěn)住陣腳,他出了個主意,說,于禁投降,龐德被殺,并不是關(guān)羽的軍威如何,只是由于下大雨,不是我們軍事上不行,所以不要急于遷都。再說,關(guān)羽搞得響動這么大,孫權(quán)一定不愿意,我們不妨跟孫權(quán)聯(lián)合,鼓勵他從背面抄關(guān)羽的后路,答應(yīng)將來把江東封給他。后來,曹操就是按照這招做的,關(guān)羽被殺。
曹植與曹丕爭位過程中,司馬懿是支持曹丕的,因而曹丕時期,他得到重用。到曹叡時期呢,他是主要的統(tǒng)帥,對付蜀漢,平定遼東,帶兵打仗。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即位時只有八歲,司馬懿受托為顧命大臣,與曹爽一起輔政。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剛開始,兩人合作得很好,他們各統(tǒng)精兵三千,輪流值宿,共執(zhí)朝政。后來,曹爽以天子的名義下詔書,升司馬懿為太傅,罷錄尚書事。這樣就把司馬懿排擠出了權(quán)力中樞。同時,曹爽用自己的親信,擔(dān)任朝中要職,曹爽的幾個兄弟也都掌控禁軍。兩人輔政,變成了曹爽大權(quán)獨攬,司馬懿靠邊站了。
如果曹爽真有獨自輔國之才,為什么當初明帝不放心,要能干的司馬懿共同輔政呢?現(xiàn)在曹爽能耐了,覺得可以踢開司馬懿了。
曹爽大權(quán)獨攬,更改朝章,還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雖說是因為皇帝年長了的緣故,但是太后肯定心中不爽,使她有可能被司馬懿所用。
至少從247年開始,司馬懿就稱病,不參與政事了。曹爽對此也不是沒有懷疑,他曾經(jīng)讓心腹李勝去探視司馬懿的病情。李勝說,天子命他出任荊州刺史,現(xiàn)在特來給太傅辭行。司馬懿知道其來意,故意裝傻,穿著衣服,衣服都往下掉;口渴,婢女進粥,他不拿著杯子喝,掉到身上,灑得滿身都是,還說自己死在旦夕,希望大將軍多照顧自己的孩子。李勝一看,老頭子都病成這樣了,回去一說,曹爽他們就放心了,都安排后事了嘛。
曹爽的問題是什么?第一,他想排擠的對手,遠比他自己有本事有謀略。第二,他信任的幫手,都是輕佻狂妄之人。第三,有本事的人,如號稱“智囊”的桓范,曹爽卻不相信。除了這些問題以外,還有曹爽本人并不過硬,他驕奢淫逸,貪戀富貴,大權(quán)在握,卻不懂得用權(quán),自然就會給司馬懿留下翻盤的機會。
曹爽兄弟經(jīng)常一起出洛陽城游玩。桓范提醒他,你們一起離開京城,一旦有人把城門關(guān)了,不讓你們回洛陽,控制不住局面,怎么辦?曹爽說誰敢呢!
249年正月,真的就出事了。十年前的正月,魏明帝托孤;十年后的正月初六,皇帝曹芳帶著曹爽兄弟,到城外高平陵去拜謁皇陵。司馬懿在洛陽發(fā)動政變,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關(guān)閉城門,拿出武器,給城外的皇帝送去表文,指責(zé)曹爽背棄顧命,禍亂國典,內(nèi)則僭擬,外則專權(quán),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要求皇帝罷免曹爽及其兄弟的兵權(quán)。
司馬懿還給了對方一個誘餌,說你只要交出兵權(quán)就可以了,我們保你性命無虞,指洛水為誓。他特地派曹爽信任的官員尹大目傳達這個信息。曹爽猶豫了:第一,魚死網(wǎng)破跟司馬懿干的話,怕自己干不過;第二,死拼的話,在洛陽的嬌妻美妾、金銀財寶不都沒了嗎?曹爽猶豫了一宿,決定投降,以為若認輸?shù)脑?,交出兵?quán),也許司馬懿會留他一條命,做個富家翁得了。
老謀深算的桓范特地跑到城外勸阻曹爽,跟他講,匹夫手握人質(zhì),還求活命呢,何況你跟著天子呢?像你現(xiàn)在這樣的身份,你怎么能夠投降,怎么能回去過平靜的富家翁生活?你看看,這兒到許昌,不過半宿路程,許昌有錢財,有武庫,周邊有屯田,大司農(nóng)軍印我也帶著?;阜兑芩蕴熳拥拿x直接與司馬懿對著干,可是,正如蔣濟跟司馬懿講的,桓范雖然有智慧,但是駑馬戀棧豆,曹爽一定不會聽桓范的。所謂“駑馬戀棧豆”,是說曹爽不想吃苦拼斗,他那點出息,就想守住現(xiàn)有的榮華富貴。
蔣濟是對的,桓范看錯人了。桓范痛心疾首地哭著說,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生你這幾個兄弟,真是豬狗不如?。√迫粟w蕤《長短經(jīng)》曾多處引用桓范的言論,顯示出其有謀略智慧,可惜,他看錯了人,栽在了曹爽手里。
最后,曹爽束手就擒,司馬懿沒有兌現(xiàn)不殺的承諾。曹爽等人都以謀反罪被殺,桓范也搭上了性命。曹魏的大權(quán)完全掌控在司馬懿手里了。
二、秘書治國
曹魏政權(quán)如此短促就被司馬政權(quán)取代了,不僅僅是梟雄司馬懿個人的能耐所致,還與曹丕所定的國家制度有關(guān)。
220年十月,曹丕即位后,為了革除東漢政治弊端,鞏固中央皇權(quán),他第一限制后黨外戚的權(quán)力,第二限制內(nèi)廷宦官的權(quán)力,第三限制藩王的權(quán)力,曹家子弟得不到分封,限制他們的政治和軍事權(quán)力。但是皇帝不能自己掌大權(quán),必然要輔弼之臣來襄助他,那他的輔弼之臣是誰呢?《資治通鑒》在這里給我們做了一個交代。當初曹操擔(dān)任魏國公的時候,他不信任宦官,不信任外戚,也不信任家里的兄弟子侄輩,他信任誰呢?信任秘書,這個秘書就是劉放、孫資,他們的職位就是秘書郎。咱們今天講領(lǐng)導(dǎo)的秘書就從這來的,當然秘書這個詞早就有。
為什么用秘書?第一,曹操的第一謀臣荀彧,是反對曹操稱魏公的,為此荀彧郁郁而死,他覺得輔佐曹操是輔佐漢室,曹操不能有野心,荀彧在這方面有點不通世故。第二,司馬懿不貼心,司馬懿當初跟曹操的時候,他就看不上曹操,裝病不出,在曹操執(zhí)政期間,司馬懿出的主意不多。后來曹操死了,司馬懿能輔政,就是因為他在曹植跟曹丕爭位的時候,是站在曹丕一邊的。
這輩老人不貼心,曹家的人又限制使用,那么劉放、孫資,就成了參與曹操決策的腹心幕僚。曹操死了以后,曹丕繼位,他把秘書改為中書,這個中書就是后世隋唐時代中書省的前身。劉放和孫資,一個任中書監(jiān),一個任中書令,專掌機密。什么叫機密呢?內(nèi)廷決定的大事,外面發(fā)布給宰相,讓他去執(zhí)行;在執(zhí)行之前,商量如何操作,這是機密。比如說重大官員的任命、重大軍事行動、重大經(jīng)濟財政決策,都要先與皇帝商量,各種方案商量好了,然后才去告訴宰相,才去實施,所以這個時候,中書是非常重要的。
曹丕在位六年去世了,長子曹叡(204—239)繼位,就是魏明帝。劉放、孫資,依然是內(nèi)廷決策的關(guān)鍵人物?!顿Y治通鑒》這么記載:“帝親覽萬機,數(shù)興軍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會議,常令決其是非,擇而行之。”就是說,他們是曹叡的高參,重要的事情,都要聽取他們的意見,由他們來決定。
我們發(fā)現(xiàn),皇帝身邊有兩種輔臣:一種是將相大臣,就是陳群、司馬懿、曹真等;一種是秘書班子,孫資、劉放,當時職務(wù)就是中書令、中書監(jiān)。后來,秘書就變成唯一有權(quán)的人了。外戚沒有權(quán),宗室沒有權(quán),大臣不掌機密之權(quán),掌機密就是皇帝身邊的秘書班子。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是常見的,漢武帝以后尤其常見。
對于這樣一個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當時有一個大臣叫蔣濟的,上書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講了一番道理:第一,大臣不能侵犯皇權(quán),但是近臣也不能壟斷信息來源,否則就會障蔽君王的判斷力;第二,這些人天天在你身邊,他的聰明、正直未必超過大臣,他們的深謀遠慮,未必超過大臣,但是他更善于諂媚逢迎,便辟取合,所以呢,他會影響你的決策。第三,現(xiàn)在外面都說中書大權(quán)在握,即使他們謙恭謹慎,只要有這個名聲在外,那重大決策,他們參與其中,就會有人走他的門路。這樣的話,你如果稍有不注意,臧否毀譽,他們就上下其手,功過賞罰,他們就隨便地去操縱。正直的人不用,阿諛奉承的,反而夤緣而上,因為受到陛下信任,他就竊威弄權(quán),所以需要注意。你看,這些話都是直指劉放和孫資的。
盡管蔣濟明確地表示,希望明帝能夠采納自己的意見,改變目前過度依賴近臣的做法,但是明帝不聽。
蔣濟還說,仁明之君不可以什么事都自己管,必然要任用大臣,大臣如果不像周公旦那么忠誠,管夷吾那么公正,可能弄機敗官;周公、管仲這種至公至忠之人難覓,但為人忠誠,品行可治理好一州,智能可以履行一職,這樣的人還是很多的,你何必就委計這么一兩個人呢?他希望,第一不要光依靠劉放、孫資,要廣泛任用各種各樣的大臣;第二不要讓我朝有這些小官吏專權(quán),矛頭直指中書。
可見,劉放、孫資的處境其實很危險,皇帝在,他們的權(quán)力在;皇帝不在,他們就有生命危險。
三、制度反思
魏明帝死的時候,只有36歲,比父親曹丕死時還年輕。魏明帝從226年到239年,在位13年,但是他沒有兒子,也沒立太子。明帝病危,劉放、孫資感覺到了危險,大臣們看到了權(quán)力重組的機會。蔣濟都跟皇帝說得這么明白了,你這個秘書班子能沒有危機嗎?
魏明帝跟叔父燕王曹宇的關(guān)系不錯,于是,任命他為大將軍。我們知道,大將軍從西漢以來就是內(nèi)朝的領(lǐng)袖,外面是丞相,內(nèi)是大將軍。夏侯獻,也是曹家的人,任領(lǐng)軍將軍。還有曹爽,曹爽是曹真的兒子;還有曹肇,曹休的兒子;曹真、曹休,都是曹操那時候的大將。他們這幾個人共同輔政。
夏侯獻、曹肇好像是有點不穩(wěn)重。有一次,他們看見一只雞飛到樹上去了,就指桑罵槐地說,看你在樹上還能呆幾天!雞就是在地下跑嘛,怎么就飛到樹上去了?他們的意思是說,你劉放、孫資看著還能風(fēng)光幾天,待皇帝沒了,就得看我們的了。
劉、孫二人聽了這些背后議論,感到危機了。他們怕如果這些人出來輔政,自己就完了。所以他們要趁曹叡病重,促使他換掉原先擬定的輔政大臣,不要用這些人輔政。
夏侯獻、曹肇就算輔政了,也未必行。從這件事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是粗疏之人。事兒還沒辦,就把話說出來了。在政治權(quán)力斗爭當中,你還沒出手,就先把想搞掉對方的這個意圖暴露出來了,你說,對方還能不先下手嗎?你不是在提醒對方先下手嗎?
史載燕王曹宇性恭良儉讓,陳誠固辭,不想做第一輔政,他覺得自己能力不行。劉放、孫資乘機推薦曹爽。當時正好曹爽在旁邊?;实蹎枺芩阈袉??曹爽嚇得流汗不敢說話。劉放踩著他的腳,輕聲提醒他回答:“臣以死奉社稷?!睆倪@個臨場表現(xiàn)看,這個曹爽就不怎么樣。于是,劉放和孫資說,可以讓能干的司馬懿和曹爽一起
輔政。
《資治通鑒》沒有明說,但是大家可以想象,司馬懿一定是做了劉放、孫資的工作了。我們知道,司馬懿是老臣,在曹操時期就有他,然后歷經(jīng)曹丕時期、曹叡時期,是三朝元老;劉放、孫資也是三朝元老。因此,劉放、孫資把曹爽再加上司馬懿推出來,不光是要排擠掉那些對他們不利的人,而且是司馬懿做的長期謀劃。
魏明帝于是采納了二人之言,欲用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過了一會,明帝又改變主意了,他說,讓曹爽、司馬懿輔政的命令停下,不要下發(fā),似乎對這個決定不放心;劉放、孫資又進去說服曹叡,皇帝就又依從了他們。劉放說,光口頭說不行,你得寫個手詔?;实壅f,我沒有辦法寫字。劉放就爬到床上去,抓著曹叡的手,寫了詔書,簽上字,然后走出御所,大聲說,有詔請燕王曹宇等回家去,不要留在宮中了。曹宇等人就都流著淚,悻悻然出去了。我們看得出來,托孤大事,劉放、孫資在從中弄權(quán)。
大事定了,詔令即送去司馬懿處。司馬懿平定遼東之后,燕王曹宇向皇帝提議,讓司馬懿直接到長安去,去西邊對付蜀漢的姜維,不必回京;現(xiàn)在的詔書卻說,你趕緊到洛陽來,到朝廷來,皇帝說,我屏息待卿至啊,來了以后就直接進宮見駕,無須通報。看來皇帝真的不行了。
司馬懿看到前后詔書變化如此之大,就知道京城有事。他快馬加鞭趕到京城時,已經(jīng)是239年的正月了。入見,皇帝拉著他的手說,我把后事交給你,請你和曹爽輔佐少子,我是忍著不死等你來呀,現(xiàn)在你來了,我再沒有遺憾了。然后,皇帝指著八歲的齊王曹芳說,就這個孩子,你看清楚了,你別看錯了啊?;实圻€讓司馬懿把曹芳抱起來,這孩子抱著司馬懿的脖子。當下,皇帝即立齊王為皇
太子。
曹魏政權(quán),從曹丕到曹叡,在國家政治制度建設(shè)方面,沒有什么有力的鞏固政權(quán)的措施,依賴兩個秘書治國。秘書為了鞏固自己的權(quán)位,為了一己之私,等于是脅迫皇帝,改變了托孤大臣的人選。
晉朝有史家評論說,聽父老輩說,魏明帝這個人,立發(fā)垂地,有點口吃,平常不怎么說話。他對大臣很優(yōu)容,有度量,即使犯顏極諫,也能夠容忍。但是“不思建德垂風(fēng),不固維城之基”。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道德風(fēng)范上,不足以垂范后昆;在制度建設(shè)上,沒有鞏固基礎(chǔ),所以使得“大權(quán)偏據(jù),社稷無衛(wèi)”,大權(quán)旁落,江山不保。
本來是為了防范大臣專權(quán),才用秘書掌權(quán)。沒有想到,秘書治國,在一個小圈子里理政,自然會人亡政息。司馬懿高平陵之變能夠得手,不僅僅是因為司馬懿這個人奸詐陰險,還因為曹丕和曹叡沒在國家制度上做出符合時代需求的選擇。他們片面接受了東漢末年的教訓(xùn),以致“大權(quán)偏據(jù),社稷無衛(wèi)”。當然,重要的還有,第三位皇帝曹芳年紀太小,又沒有經(jīng)國之才a,否則,在高平陵之變的時候,年屆十八,如果是英雄的帝王,已經(jīng)是顯山露水了。漢武帝十六歲繼位,北魏的那幾個開國皇帝,像拓跋珪、拓跋燾,都是十六七歲繼位的。所以在集權(quán)時代,領(lǐng)導(dǎo)人個人的才能智慧,在國家的安全與治理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