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康
經過中紀委機關報的報道,腐敗亞文化再次成了一個熱詞。所謂“腐敗亞文化”,是指社會上盛行的一種容易引發(fā)腐敗的潛規(guī)則及各種腐朽思想意識、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梢哉f,這種潛規(guī)則式的“文化”,所倡導的就是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價值觀念,將權力等同于特權,并默認掌權者所享受的特殊待遇,甚至一有機會就親身實踐。有人慨嘆:“章子不如條子,條子不如面子”,“有關系走遍天下,沒關系寸步難行”。諸如此類的潛規(guī)則,看起來無影無蹤,卻又無處不在。
在報道中,浙江省某縣級市一名干部,他孩子按規(guī)定可就讀機關幼兒園,報名時卻被告知招生規(guī)則調整,無法就讀,只好作罷。后經了解,不屬于招生范圍的對象卻通過各種關系拿走近三分之一的招生名額。事過之后,這位干部與機關幼兒園負責人談及此事,竟被責備:“你怎么不早打招呼?”
再進一步,某“大老虎”落馬后,備受其老家村民指摘的是“幾乎沒有給家鄉(xiāng)爭取過什么”;有的貪官家里被查抄出不少高檔白酒,圍觀群眾半開玩笑地說可惜了這些好酒,不如分給大家,也許百姓還能念他點好……
腐敗亞文化橫行,難道是魯迅先生所指的劣根性仍陰魂不散?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做個手術得塞個“紅包”給醫(yī)生;辦個農村醫(yī)保、社會養(yǎng)老保險,申報個扶貧指標,還得把村干部伺候得吃好喝好……這種腐敗自然是利益計算的結果,如果不行賄,手術做得不好怎么辦?指標不批怎么辦?而不上心做手術,不批準指標對于另一方而言則是毫無懲罰。腐敗文化消除的是就是這種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不確定性。一旦行受賄關系確立,另一方不僅在“道義”上負有履行的義務,而且也面臨不作為被揭發(fā)風險??梢?,人與人之間的低信任度是腐敗的重要推手。一項對95個國家和地區(qū)社會信任水平和腐敗的關系的研究也表明,社會信任水平與腐敗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隨著社會信任水平的提高,腐敗水平逐漸降低。
在中國,這種信任危機還體現在對國家權力的不確信上。企業(yè)主為了保住產權,行賄法官;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而行賄行政官員。同時,以血緣、地緣、工作關系形成的小圈子成了消除不確信的天然港灣。一旦,對小圈子的特殊信任取代了對社會的一般信任,信任本身也成了資本。官員的家人、同學乃至醫(yī)生的親戚、法官的同學,就成了一種可供交易的稀缺資源。一旦有人通過走關系、托人情取得了優(yōu)勢地位,不可避免地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行賄者反而成了被嘲弄的對象。
腐敗亞文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經濟的交易成本。據世界銀行估計,全世界每年僅行賄金額就達一萬億美元;一些國家如果能夠清除腐敗,人均收入可望增加4倍。就中國而言,在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平均每年在9875億-12570億元之間,占全國GDP總量的13.2%-16.8%??梢哉f,每個人都是腐敗亞文化的受害者。
如何破解腐敗亞文化?問題的答案還在腐敗本身身上。如果醫(yī)生在做手術時的技術水平取決于紅包的厚度,那么無論怎樣教育行賄者的價值觀都不能免除對于手術失敗的恐懼。醫(yī)生敢不敢拿紅包則取決于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和執(zhí)行。
打擊腐敗自然是執(zhí)政者應盡的責任,也會遏制腐敗亞文化的蔓延。但面對無處不在的“腐敗”,這種打擊未免力有不逮,而每一片公正不在之地都是腐敗的新土壤。面對腐敗亞文化重在建立新的社會信任,消除社會交往中的信息不對稱。比如建立非政府組織、各種職業(yè)聯(lián)合協(xié)會、勞工或婦女組織、商業(yè)組織、宗教機構、文化體育娛樂性俱樂部以及各種非正式的社區(qū)組織等等。這些組織的合法性來自于人們的主動參與和支持,這些組織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們自愿參與,“人們參與是因為他們信仰他們正在做的事”。另一方面,每一個組織都是腐敗的潛在對手,它可以是抵制醫(yī)療腐敗的呼吁者,也可以是受害農民權益的維護者。只有如此,才有助于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并進一步加強公民與國家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