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妹
(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學,福建福鼎355204)
小學語文聽說讀寫育“語感”
黃亮妹
(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學,福建福鼎355204)
語感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核心層面,是對語言文字迅速領悟和敏銳感知的能力培養(yǎng)?,F行語文課標中多次闡明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依據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文章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入手,對誘發(fā)、積累、強化、升華語感上做了具體論述。
語感;聽說讀寫;語文教學
對語感的理解在學界中有不同的聲音:夏丐尊認為是對文字的靈敏感覺;葉圣陶認為是對語言文字的了解力;呂叔湘認為是對語義、語音、語法的敏感……由此可見,語感,無論是針對語言文字敏銳感知力、理解力,還是針對語言運用、生成等能力而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都要重視對它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語感培養(yǎng)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有明確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它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學生語文素質水平高低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致力于語感培養(yǎng),讓學生達到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讀就懂,一寫就通,并且聽得清,說得好,讀得真,寫得美。學生在聽讀中形成語感,在說寫中運用語感,聽讀是說寫的基礎,說寫是聽讀的核心,在聽、說、讀、寫中感悟到語言文字美,使語感在語文課里散發(fā)出真正之魅力。教學中教師要多嘗試,多訓練,利用語文教材,從聽、說、讀、寫入手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
言語的輸入對于一般人來說只有兩道門戶:眼睛和耳朵。耳朵輸入語言由聽覺語感來掌管,眼睛輸入語言由視覺語感來掌管。聽覺語感有言語對象的語音語調可資利用,而視覺語感由于失去這一客觀依據,語調語氣的感知成了無米之炊,但視覺語感能把握文字形體,激活豐富的表象,引發(fā)活躍的聯想,如若視聽合一,誘發(fā)學生入情入境,視聽覺語感更能得以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材中,內容大多淺顯易懂,也極富兒童情趣。為了使學生更容易體會思想感情,深刻感受鮮活形象畫面,教師就要積極創(chuàng)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情境,應用感官參與,讓學生思想與作品情感內容產生共鳴。教學中筆者時常通過提供畫面,設置背景音樂來展現課文情境。如在教《山行》中通過畫面與語言進行渲染,讓學生們一邊看著美麗的深秋楓林圖,一邊聽著悠揚舒緩的古箏曲,當筆者繪聲繪色描述“我仿佛走進楓林中,看到眼前一叢叢,一簇簇火紅的楓葉,猶如天邊的晚霞那般絢麗多彩,讓人深深地陶醉在山林秋色之中。夕陽下的楓林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使我情不自禁地停下車來盡情欣賞,不由自主的吟誦出……”,這時學生受到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思想隨著音樂畫面進入到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詩人情感共鳴,感同身受,異口同聲地與筆者一同吟誦:“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此時的學生都陶醉般地吟誦出由景及語,由景感而達詩語。這樣的情景交融,正是視聽感受中誘發(fā)出的語感所為,其本質是聽、視覺語感的作用。
語感培養(yǎng)需要積累。朗讀是一種培養(yǎng)學生書面語感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讀也是一個“入乎耳、著乎
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的多重思維、感覺不斷積累的言語動態(tài)過程。朱熹老先生也提到朗讀要做到眼、口、心三到,其中三到之中,心到最為關鍵。要讓學生做到這點,朗讀時筆者向學生提出四點要求:1.讀時注意三到:心到、口到、眼到,要聚精會神,謹防有口無心。2.讀準字音,聲音響亮,不讀錯字,不添字、漏字,不重復字詞,停頓把握恰當。3.要掌握好語調的抑揚頓挫,注意語氣輕重緩急,朗讀速度與節(jié)奏控制自如,不矯揉造作,感情流露要自然。4.學會邊讀邊想象,腦海里呈現畫面,有感情地讀,理解性地讀,自我陶醉地讀。
朗讀中還需強調讓學生用兩條視線并行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也就是讓學生既要讀得聲情并茂,又要在腦海里呈現所讀內容的畫面,做到心眼一致,讀得瑯瑯成韻,成為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對語言的語調、節(jié)奏、結構掌握自如,能深刻感受語言的嚴謹,體驗語調的抑揚頓挫、節(jié)奏的錯落有致,在大腦中能呈現出語言文字所表達的一幅幅畫卷,進而感悟文章之真諦,書面語感之美好。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春筍》一課時,筆者利用低年級學生童真童趣和好勝之心特點,讓學生來“聽范讀,想畫面”比賽,從而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再通過角色轉換方式,讓學生們扮“春筍”,邊想象在沉睡中被喚醒的春筍破土而出的樣子,邊表演邊朗讀文中生動句子,活動中學生的表演達到了忘我境界,朗讀中充滿了對春筍的喜愛、贊美之情。因此,感情朗讀非常到位。特別在《春筍》最后兩句話“一節(jié),一節(jié),又一節(jié)。向上,向上,再向上”。通過師范讀,生自讀,小組間比賽讀,評讀等方式,學生情感得到激發(fā),書面語感在體驗中得到積累。
在朗讀教學中,對學生還需加強朗讀的點撥指導,將品味詞句、感悟課文內容與體會思想情感有機地融合起來。如《烏鴉喝水》中“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的教學,筆者采用學生自讀,指名讀,師生共同評議的方法讓學生進行品詞悟句。朗讀后學生評議到“讀得太快,讀不出感情來”,教師就順勢利導說:“小朋友想想烏鴉當時的心情怎樣?”(著急的,難受的)“你怎么會知道它那么難受和著急呢?”進而引導學生抓住“到處”“口渴”等詞,進行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去想象小烏鴉當時口渴難耐到處找水喝的情形。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朗讀來表現,此情此境下學生自然而然地去強調重讀輕讀,用聲音長短及動作配合等方式把烏鴉的形象、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從而達到朗讀時語感的抑揚頓挫之美,在品詞悟句中鞏固書面語言內容,掌握技巧,滲透情感。這樣的朗讀指導才能達到深刻的理解課文,鮮活的感受課文。感受基于理解,理解又加深感受。堅持長期這樣的訓練,學生慢慢摸索到朗讀的感覺,逐步形成朗讀的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不僅提高朗讀水平,還能積累書面語感??梢娕囵B(yǎng)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書面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才能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1]的境界。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還要以說話訓練為中心。說,是學生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過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口語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強化口語語感上起到推動力的作用。由此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要求學生說時思維積極活躍,語言組織迅速,口語表達準確、連貫、得體。小學生都有表達欲望,為鞏固學生說的興趣,教師要注重讓學生由想說,會說到說得好。教學中多教學生說的方法,引導他們有話可說,有信心地說。如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教師應教給他們基本句式:“誰干什么”“誰怎么樣”“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并要求每教一個新知識,每回答一道問題,要他們把話說完整,說具體。在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會說。筆者常利用周一到周五早會課上讓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讓學生應用上教師所教的基本句式,從自我介紹開始:說出自己的名字、年齡,到自己興趣愛好,介紹家人朋友等等,從會說一句話到逐漸能說幾句話完整話,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增長知識,說的能力得以提升,多運用言語來增強口語語感??梢娊虒W活動中多開展詩歌朗誦會,舉行故事大王比賽,課本劇表演會等這些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不斷地引導學生參加朗讀、說話、演講、復述、轉述課文內容中領悟語言內涵,強化口語語感。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說與想象相結合,讓學生在擴散性思維中體悟語言的優(yōu)美,詞匯的精煉,課文內容的傳情達意。如在執(zhí)教《秋游》一課時,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教師先展示多媒體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到
天空和田野的美,當展示“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時,還是什么是一望無邊的呢?”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上“()的()一望無邊”句式,說出了大海、草原、稻田……都是一望無邊的。當說到“云朵是個魔術師,變幻無常,有時像……有時像……”學生通過圖像加聯想,能積極運用文中的關聯句式,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奇思妙想?!霸谵r田里,稻子黃了,黃得像……高粱紅了,紅得像……棉花白了,白得像……”學生都能說出黃得像黃燦燦的金子,紅得像一串串鞭炮等等,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們表達積極性高昂,想象力豐富,語言描繪生動形象,秋天美景也隨之深深印入學生們的心間。教學上這樣不加拘束,暢所欲言,學生不僅受到來之課文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渲染,還能在自主體驗中強化口語語感。
語感的培養(yǎng)是感與悟交融的過程。教材中每篇文章無不承載著作者的思想情感,當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時,想象與思維被激活,就會產生情感的傳遞,經驗的融通,這正是文章語言文字與學生生活經歷、經驗相融通而產生情感共鳴的過程,使之有感而發(fā)?!扒谟趧庸P也是訓練語感的一個重要手段”,[2]如果教師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想象空間及表白時間,將積蓄在內心的所思所想用文字徹底地宣泄出來,足以達到積淀語感,升華語感的目的。如在執(zhí)教《九寨溝》這篇課文第四自然段時,筆者抓住描寫四種動物特點的詞語來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善于奔跑的羚羊,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體態(tài)粗壯的金絲猴以及行動敏捷的小熊貓,“你喜歡這些動物嗎?同學們請用驚喜的語氣來朗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在這么神奇的境界里還有可能出現什么樣的動物呢?請同學們按自己的理解模仿文中的句子接著寫下去吧?!表樦處煹囊龑?,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頑皮淘氣的小猴,五彩繽紛的孔雀,機靈小巧的松鼠,美麗可愛的蝴蝶,兇猛無比的老虎等等,學生們不僅寫出了許多自己喜愛動物的特點,還能聲情并茂得朗讀自己所寫的內容。雖然有的詞句表達不一定準確,但也說明學生開始思考,并積極地運用恰當的文字來形容自己想要描述的動物。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活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里,筆者以設計導游詞的活動來引導學生活用、內化語言,“小導游們”興致勃勃地設計出如詩如畫,引人入勝的導游詞。在寫作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體悟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筆頭語感培養(yǎng)也隨之得到進一步升華。
總之,語感是一種直覺能力,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之上,需要多訓練,多引導,多體驗,多感受。語文教學具有重讀寫、重實踐、重體驗等特點,因此也為激活并訓練學生的語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手段,指導學生體悟語言、培養(yǎng)語感,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3]教師要在如何培養(yǎng)好學生語感的道路上堅持不懈。
[1]唐彪.讀書作文譜.[EB/OL].[2011-11-07]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1/1007/17/7791111_154084 509.shtml.
[2]張慶.我的小學語文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0.
G471.2
A
1673-9884(2016)09-0042-03
2016-09-25
黃亮妹(1972-),女,福建福鼎人,福鼎市沙埕中心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