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來日方長》中的身份書寫

    2016-04-16 21:45:33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王天驕
    法語學習 2016年3期
    關鍵詞:來日方長加里托兒所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王天驕

    《來日方長》中的身份書寫

    ●天津外國語大學濱海外事學院 王天驕

    法國移民作家羅曼·加里(筆名埃米爾·阿雅爾)的作品《來日方長》自發(fā)表以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并榮獲1975年度龔古爾文學大獎。本文從身份的視角出發(fā),深入分析和解讀主要人物形象,使廣大讀者體會到這部作品在書寫外來移民的身份困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而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藝術手法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

    身份,身份困境,身份書寫,羅曼·加里

    引言

    1956年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原籍俄羅斯的法國作家羅曼· 加里(Romain Gary),于1975年用筆名埃米爾·阿雅爾(Emile Ajar)發(fā)表了小說《來日方長》(La Vie devant soi)。作品通過主人公毛毛(Momo)的敘述,生動地講述了一位十四歲的阿拉伯孤兒和收養(yǎng)他的猶太婦女羅莎太太(Madame Rosa)相依為命、同種種社會不公和非正義抗爭的故事,展現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底層外來移民的悲慘處境,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西方殖民主義文化的反思。小說一經發(fā)表便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作者以埃米爾·阿雅爾這個筆名再次問鼎龔古爾大獎,成為法國文學史上唯一一位兩度榮獲此獎項的作家。

    作為移民作家,羅曼·加里有意模仿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對當代法國的“悲慘者們”—— 猶太人、阿拉伯人、黑人等外來移民進行文學書寫,揭露了殖民統治的后遺癥。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關注點并非僅限于此,而是進一步延伸到前殖民地人民文化心理和身份意識的嬗變。我是誰?我從何而來?要到何方去?諸如此類的拷問貫穿整部小說。有鑒于此,筆者擬從身份的角度對主要人物羅莎太太、毛毛的藝術形象進行分析,以期加深讀者對這部作品的理解。

    一、揮之不去的身份夢魘

    對前殖民地人民來說,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一個新的國度,自然渴望放下歷史的包袱,開創(chuàng)光明的未來,大膽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然而在異國他鄉(xiāng),深陷“他者”的汪洋大海,重塑自我自有它不可承受之重,等待他們的往往是痛苦而無奈的身份焦慮。

    這正是主人公羅莎太太的處境。她身兼三種身份:首先,從種族的角度來說,她是猶太人,親身經歷了二次大戰(zhàn)期間的猶太大劫難和納粹集中營;其次,從職業(yè)身份來看,她以前是妓女,為生計不得不出賣身體,如今開了一家地下托兒所,照看妓女所生的“黑孩子們”;最后一點大家很容易忽略,她本人是一位年過花甲、疾病纏身的老年婦女。我們發(fā)現,這三種身份在羅莎太太身上相互交織,給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負擔,讓她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

    羅莎太太的恐懼首先源自她的戰(zhàn)爭記憶。身為猶太人,她無法回避那一段壓抑的歷史。戰(zhàn)火中的她東躲西藏,被一位皮條客告發(fā),落入為納粹效力的法國警察手中。她被送往德國,關進自行車賽場和集中營。雖然她和同伴得以死里逃生,可在之后的日子里,種族迫害如同噩夢一般,時時縈繞在她的腦海,使之永生不得釋懷?!暗聡藝樒屏怂哪??!?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35)“直到現在,她還在害怕?!?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9)連老太太自己都說:“從奧斯維辛出來,我就沒有順心過,總是麻煩事一大堆?!?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0)小說中的羅莎太太總是在擔驚受怕,這一點肯定給廣大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戰(zhàn)爭早已結束,炮彈、空襲、納粹的搜捕和追殺都已不復存在,然而在戰(zhàn)爭中受到驚嚇的老太太卻總以為這一切還沒結束。她在公寓的地下室里為自己精心布置了一處“猶太窩”——一個類似于防空洞的地下藏身處。一旦恐懼襲來,她就尋求這個隱秘空間的庇護。小說通過主人公毛毛的敘述,繪聲繪色地向大家展示了老太太半夜被驚醒,驚慌失措地從居住的七樓一路沖向地下室的情景:

    一天夜里,老太太在睡夢中突然喊叫起來……她的腦袋不住地抖動,那兩只眼睛,瞪得就像是她看見了什么東西,就在眼前。

    羅莎太太下樓……看到燈光立馬尖叫起來,她以為樓道里還有別人呢。她抬頭朝上看,什么也看不見,再往底下看,還是沒人,于是便又邁開步子往下走?!咸┱钩鲇〉诎踩说挠嬛\,一層一層地停停走走,似乎到處都是敵人,情況越來越糟糕。(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20)

    這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場面讓人覺得戰(zhàn)爭似乎還在繼續(xù),法西斯的陰云依舊籠罩在歐洲上空,納粹黨衛(wèi)隊似乎隨時會沖進來,將這位貼上了猶太標簽的老太太重新抓進集中營。接下來,當羅莎太太終于躲進了她的“猶太窩”,就“坐在可憐的椅子上,滿心歡喜,臉上堆滿笑容??此巧袂?得意洋洋,甚至像打了勝仗一樣?!?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21)此種情景讓讀者聯想到二戰(zhàn)期間,大批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追殺,紛紛在自己的住所設置密室,惶惶不可終日。羅莎太太在樓梯和在地下室的表現判若兩人,表明她根本沒有走出戰(zhàn)爭的陰影,可見戰(zhàn)爭把這位猶太婦女摧殘到了何種地步。這創(chuàng)傷表面上看是戰(zhàn)火帶來的,可本質上卻源自她的猶太身份。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去,老太太也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然而歷史的包袱卻時刻提醒著她自己是誰,自己從何而來。

    如果說羅莎太太的種族身份在她內心種下了恐懼的種子,那么她的職業(yè)身份——“地下托兒所”老板——則進一步延續(xù)了這種恐懼。羅莎太太的托兒所專門收養(yǎng)妓女生的孩子。不幸的是,根據當時的法律,妓女無權生養(yǎng)自己的孩子,否則就不能再從事妓女的工作了。這些人都是以接客為生的,為了不丟掉自己的飯碗,她們只好把自己的孩子藏起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孩子”。既然“黑孩子們”不被社會所承認,那么專門收養(yǎng)這些孩子的托兒所自然也不被法律允許。這樣的場所只能是秘密開辦,并且免不了社會法律機構的上門審查。如果羅莎太太的托兒所被揭發(fā)出來,理所當然要被關閉,她作為老板也得負法律責任,又要被執(zhí)法人員帶走了。老太太真是不走運,戰(zhàn)爭中有納粹黨衛(wèi)隊找麻煩,現在又換成了法國治安警察和“公共救援隊”?,F實的困境簡直和戰(zhàn)爭中的遭遇如出一轍。幸虧羅莎太太認識一位總能保護她的警長,此外還有一位集中營里的猶太難友。戰(zhàn)爭結束后,他倆“便當面起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讓誰給逮起來了?!?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4)這位猶太難友幫她制作了各式各樣的假證件,靠著這些假證明,老太太才可以把“地下托兒所老板”這個身份隱藏起來。盡管如此,“她從來沒有踏實過;要想踏實,除非人死氣斷?;钤谑郎?總是提心吊膽?!?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4)

    最后,羅莎太太還受老年身份的困擾。小說一開始就交代得很清楚,老太太一把年紀了,每天拖著沉重的身體在沒有電梯的公寓里爬上爬下?!八Uf:不知哪一天,她就會倒在樓梯上?!?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妓女們把孩子寄養(yǎng)在這里,但撫養(yǎng)費卻很不固定。上了歲數,百病纏身,收入又沒有保證,她的悲慘結局是注定的。從上文我們得知,她是黑戶,千方百計隱瞞自己的身份,自然也難以享受政府的福利。“她沒資格生存,只能毀滅?!?武海濤,1997:211)作品的最后,老太太患上了加速型老年癡呆癥,病情時好時壞。她的主治醫(yī)生、猶太人卡茨大夫一直主張把她送往醫(yī)院接受專業(yè)的治療,因為他知道老太太病情很重,血壓很高,隨時有中風的危險??ù拇蠓驗榱肆_莎太太履行醫(yī)生的本分,可老太太并不想去醫(yī)院呆著,因為她心里清楚,自己的病只會越來越重,醫(yī)院只是利用各種醫(yī)療手段維持她的生命,這個過程不但會讓病人受到很大的痛苦,而且無法從根本上阻止病情的惡化。羅莎太太不愿意到醫(yī)院里受罪,她寧愿選擇安樂死。然而,安樂死在當時也不被法律認可,病人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必須到醫(yī)院接受最后的治療。眾所周知,老年癡呆病發(fā)作的時候,病人的思維是混亂的?;忌线@種病的羅莎太太特別擔心自己在神志不清的情況下被救護車送進醫(yī)院。因此,她焦急地利用所有清醒的機會做了安排,讓周圍所有的人幫助自己,防止救護車把她接走。她甚至給守在自己身邊的毛毛說到,“你什么時候聽到奧爾良式的傳言,說要送我上醫(yī)院,你就去找你的伙伴,給我打上一針,然后把我的尸首送到鄉(xiāng)下,放到灌木叢中,不要亂扔到什么地方?!迥?我把屁股交給了顧客?,F在,我絕不會再把屁股交給醫(yī)生?!?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117)所幸的是,毛毛最后把老太太藏在了她的“猶太窩”,她終于了卻了心愿,在那兒安詳地走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無論是在記憶里,還是在現實之中,羅莎太太都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她不停地擔心,一直到生命的最后?!秮砣辗介L》的中文譯者郭安定先生認為,主人公恐懼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情感缺失”的集中體現。筆者認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身份的焦慮呢?歸根到底,老太太遇到的所有麻煩事,她經歷的種種傷害無一不是源自她那些特定的身份:猶太人、妓女、“地下托兒所”老板和老年婦女,身份才是她內心揮之不去的夢魘。

    二、孜孜不倦的身份追尋

    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敘述者毛毛的人生經歷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毛是一位阿拉伯裔男孩,全名叫穆罕默德。他的生母也是一位妓女,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的皮條客父親失手殺死了??蓱z的孩子被寄養(yǎng)在羅莎太太的托兒所中,從此一直陪伴在老太太身邊,成為她的精神支柱甚至是左膀右臂。羅莎太太擔心這段悲慘往事會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和成長,所以她和周圍的人一直對孩子隱瞞這一切。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毛毛卻對自己的身世和前途產生了疑問。我到底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又將到哪里去?類似的問題也開始在他的頭腦中徘徊。

    毛毛注意到這一系列的問題是從尋找自己的生母開始的。他被送到羅莎太太的日托所時才三歲,幼小的他還不諳世事,甚至還不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位母親??呻S著時間的推移,他慢慢懂事,發(fā)覺其他孩子的妓女母親都定期來托兒所探望,自己卻總是無人問津。他的內心開始犯嘀咕了:“大家都有母親,除了我之外。我的母親到哪兒去啦?”(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4)哪個孩子不想見到自己的母親呢?即便母親是一個“婊子”。毛毛也不例外,為了見到自己的母親,他用了各種招數: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假裝肚子疼和全身抽搐,接著是抽筋,甚至一連數天在房間里到處拉屎。可是這一切一點效果都沒有,他的母親還是不來。小家伙并不死心,他又去纏著羅莎太太、地毯商哈米勒先生和卡茨大夫,沒頭沒腦地詢問與自己身世有關的訊息,希望能得到自己生母的蛛絲馬跡。他從這些人的言行舉止看出來,大家心里一定還藏著自己的相關情況??墒菫楹⒆又?周圍的人自然不會講出實情,所以要么搪塞要么敷衍他。盡管毛毛沒能得到滿意的答復,可尋找生母的自覺行為表明他已經萌發(fā)了強烈的自我身份意識。我們看到,從這時候開始,毛毛就抓住每一個機會來打聽自己生母和生父的情況,弄清自己的身世成了他內心的一種渴望。

    應當說,雖然在身世問題上,羅莎太太和其他的人對孩子隱瞞的一些東西,但他們畢竟心里清楚,毛毛擁有阿拉伯血統,是穆斯林的后代。因此,周圍的人還是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到了一些阿拉伯文化。毛毛從懂事的那一刻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名叫穆罕默德,是個典型的穆斯林。而作品中的地毯商哈米勒先生可以看作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他經常給孩子提到“真主”,教他念《可蘭經》,寫“祖先的語言”。此外,哈米勒先生還對孩子講了他去圣地麥加朝覲的事,以及一些與伊斯蘭教有關的神話。當毛毛不聽話、瞎搗亂的時候,羅莎太太總是罵他“阿拉伯屁股蛋子”。因此,不管有意還是無意,周圍人的熏陶讓孩子耳濡目染,他內心意識到了自己的阿拉伯身份。“既然羅莎太太知道我叫穆罕默德,知道我是穆斯林,那不正說明我是有來歷的,并非一無所有。我希望知道的,是我母親在哪兒,她為什么不來看我?!?羅曼·加里、郭安定,2010:23)可見,雖然擁有了族裔意識,但孩子想找到自己的生母、了解自己家庭身世的意愿更加強烈了。

    在毛毛苦苦追尋自我身份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一件足以影響他一生的大事,這件事也可以看作是整部小說的高潮。那是毛毛的皮條客父親卡迪爾·尤塞夫先生找到羅莎太太的托兒所,要求看望自己多年前寄養(yǎng)在這里的兒子。尤塞夫先生患神經病多年,此時的他已經病入膏肓,沒有獲得醫(yī)生的許可就從精神病院跑了出來。見到羅莎太太,他開門見山地提出要見自己的兒子,并指明了兒子的身份:阿拉伯裔、穆斯林信仰,名叫穆罕默德。隨后,讀者很快就明白尤塞夫先生所說的兒子就是毛毛本人??闪_莎太太和孩子相依為命多年,早已離不開他,所以根本就不打算把毛毛交還給他的父親。于是,老太太不僅對尤塞夫早年充當皮條客并失手殺死毛毛生母的行為進行了諷刺,而且故意將另一位猶太血統的孤兒摩西說成是尤塞夫當年送來的兒子。羅莎太太還一本正經地說,當年毛毛被送來的時候,她把他和另外一個孩子的身份混淆了,錯把尤塞夫先生的穆斯林孩子當作猶太人來撫養(yǎng)了。我們都知道,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說,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和猶太人彼此是水火不容的。尤塞夫先生聽說自己寄予厚望的穆斯林孩子被扶養(yǎng)成了猶太人,感情上哪里接受得了。他本來就重病在身,此時又受到這樣的打擊,一時急火攻心,居然當場身亡。

    毛毛把事情的前前后后都看在眼里,一開始他也被蒙在鼓里,是一個旁觀者。但羅莎太太和尤塞夫先生的對話讓他看透了整件事。一方面,他終于明白,尤塞夫先生所說的兒子正是自己,眼前的這個矮個子精神病人就是自己一直想找尋的生父,正是他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另一方面,他了解到,羅莎太太不想和自己分開,故意把自己的年齡隱瞞了幾歲,他知道自己的真實年齡是十四歲,已經不再是一個孩子。我們看到,在小說的這一部分,主人公毛毛的身世之謎全揭開了。正因為毛毛得知了真相,所以他在這個時候的態(tài)度就非常值得關注了:是與父親相認,還是繼續(xù)留在老太太身邊?出乎讀者的意料,一直以來孜孜不倦地尋找父母、追問身世的男主人公始終保持著沉默,不但沒有主動去和自己的父親相認,還一直配合著老太太,在父親面前合演了一出雙簧,絲毫不透露自己的身份,最后眼睜睜地看到生父活活氣死。毛毛的行為表明,此時的他已經從被動尋找自己的身世過渡到了主動選擇自己的身份。他原本可以選擇與父親相認,認祖歸宗,然而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決心繼續(xù)留在老太太身邊,為她養(yǎng)老送終。毛毛選擇了超越種族界限和民族恩怨的人類大愛!

    結語

    《來日方長》發(fā)表以來,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作品,是“20世紀的《悲慘世界》。”(武海濤,1997:210)“它在揭露和控訴法國當時社會的不幸方面還是達到了相當的程度?!?武海濤,1997:218)這些觀點當然都是有道理的。但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作品自始至終散發(fā)出一股強烈的身份意識,身份問題成為情節(jié)展開、人物互動和主題闡釋的重要線索。正所謂“文學是人的身份問題得到了最具啟發(fā)性的揭示的空間”(趙炎秋等,2007:445),小說表面上展示的是一老一少的生活經歷和情感交流,可本質上卻透露出外來移民那令人焦慮的身份困境。作者正是對這種身份困境進行書寫,從而將冷酷無情的社會真相擺在讀者面前。

    羅曼·加里(法),《來日方長》[M],郭安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武海濤,《現代的〈悲慘世界〉—— 讀羅曼·加里的小說〈如此人生〉》[J],法國研究,1997/1.

    趙炎秋 等,《文學批評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Romain Gary(Emile Ajar),La Vie devant soi,Paris:Gallimard,1982.

    猜你喜歡
    來日方長加里托兒所
    鄉(xiāng)村的樂園: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忙托兒所(1949—1957)
    總以為來日方長
    雖未能盡美,幸來日方長
    知識窗(2021年5期)2021-08-19 19:32:00
    MRN幼兒園&托兒所
    現代裝飾(2020年4期)2020-05-20 08:55:30
    節(jié)日里的托兒所
    小太陽畫報(2019年1期)2019-06-11 10:29:48
    毛澤東指導蘇區(qū)開辦托兒所
    松樹梢
    淺析加里·斯奈德生態(tài)詩作中的自然受難
    我的綠來日方長(外一首)
    文藝論壇(2015年23期)2015-03-04 07:57:16
    喝到世界盡頭
    英語學習(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青海省| 西丰县| 扎囊县| 郯城县| 蕲春县| 镇雄县| 阿图什市| 枞阳县| 蚌埠市| 喀什市| 宁夏| 合水县| 思茅市| 刚察县| 合川市| 济南市| 英吉沙县| 临江市| 罗田县| 蛟河市| 黄山市| 崇明县| 克拉玛依市| 商水县| 黔江区| 淮安市| 穆棱市| 介休市| 桐乡市| 右玉县| 扶绥县| 揭阳市| 长丰县| 沁阳市| 达州市| 浮梁县| 安义县| 平利县| 雅安市| 宜昌市|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