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福清元洪高級中學,福建福清350300)
調(diào)動學生的“學”讓課堂“火”起來
——《光的直線傳播》教學案例反思
余萍
(福清元洪高級中學,福建福清350300)
筆者嘗試用一節(jié)探究性教學的新授課改變以往的滿堂灌、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努力做到啟發(fā)教學,使教師成為學生知識的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
探究性教學;課堂啟發(fā)教學;反思
對于剛接觸初中物理的學生,如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把一堂課上得有聲有色,讓學生積極參與、有所思考、有所收獲?的確需要深入思考。下面是筆者在初二年上的一節(jié)關于《光的直線傳播》教學公開課進行的反思:活潑的課堂形式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讓學生用心學好物理。
(一)概念的認識:光源
師:(在多媒體教室窗簾關上)大家看的清楚教室里的物體嗎?
生:看不清楚(教室吵鬧)。
師:打開窗簾,陽光照進教室。
生:哇!學生歡呼,看到光明了。
師: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的世界,就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哪里發(fā)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除了太陽、電燈以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發(fā)光?
(板書設計)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等能夠自然發(fā)光的物體,叫“天然光源”;由人類制造的發(fā)光物體如火柴、霓虹燈、蠟燭、電燈,叫“人造光源”。討論、交流
反饋練習:
下列物體不屬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螢火蟲C.水母D.禮花
反思1: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恰當巧妙的引入方式不僅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穩(wěn)定學生緊張的情緒,還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明確學習內(nèi)容、目的與要求,從而開動腦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為此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個簡單有效的教學情景,從一開始就讓同學們保持一種積極興奮的思考狀態(tài),他們也表現(xiàn)出了很高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這種開門見山式的引入效果不錯。
師:手里拿著一個激光手電,請同學們注意教室那邊,你看到什么?
生:一個紅色亮點。
師:這說明光從這支激光筆傳到墻壁那邊。光在空氣中走過一段距離,可是我們的肉眼無法看清,光是沿什么路徑傳播過去的呢?同學們猜想下。
生:(學生討論)光沿直線傳播的。
師:這位同學的猜想是否正確呢?需要實踐來檢驗。提供的器材有:激光筆一支、果凍、塑料吸管、盛水燒杯、噴霧器、白糖或洗衣粉、牛奶、棉線。請利用這些器材設計方案來觀察光在水中,空氣中傳播的路徑。(學生思考并討論)
師:(觀察、思考)我們就用桌子上這些簡單的器材去大膽設計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進行實驗。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小組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啟發(fā)觀察方法:看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時,可向水中加入白糖或洗衣粉或一點牛奶從燒杯的側(cè)面去看;用噴霧器來顯示空氣中光的傳播方向。并結(jié)合掃灰塵看太陽光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光在固體中傳播可用果凍或棉線顯示路徑)
師:請同學上臺交流,通過剛才一系列探究,是否可以肯定我們的猜想了?光是如何傳播的?
讓各組學生展示不同的實驗組合:
A.激光手電、果凍B.激光手電、噴霧器C.激光手電、棉線D.激光手電、塑料吸管E.激光手電、兌白糖或洗衣粉的水
生1:演示光在有噴霧器的空氣中傳播的情景。
生2:演示光在白糖水中傳播的情景?;蚴欠畔匆路鄣乃袀鞑デ榫啊#ㄗ⒁馓嵝褜W生攪拌均勻)
生3:演示光在果凍中傳播的情景。(指導提醒學生:果凍紙打開)
生4:演示光在棉線中傳播的情景。(指導提醒學生:棉線也要拉直)
生5:演示光在塑料吸管中傳播情景。
師:如果吸管彎幾下?還能看到光傳播出來嗎?生:看不見
生總結(jié):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板書:)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反思2:新課程物理教學非常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生通過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這堂課筆者把物理課堂中許多有關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實驗。在筆者的有效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通過觀察了解,收集信息,分析概括,交流合作,使自己的自主學習、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探究的樂趣。
師:我們將可以傳播光的物質(zhì)稱之為光的介質(zhì)。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光是不是總是沿直線走呢?老師演示糖水、洗衣粉實驗(演示結(jié)果:光在不均勻糖水和不均勻的洗衣粉水中中彎曲了!)看來,光沿直線傳播是有一定條件的。能否補充完整一些?
生:光在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師:這樣說是否就準確了呢?讓我們再做一個實驗:現(xiàn)在燒杯中已裝有部分水,請同學們先在水面上方打噴霧器,然后讓激光筆將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實驗)
師: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光在空氣與水的分界面上發(fā)生了偏折。
師:看來,光沿直線傳播是有一定條件的。我們?nèi)绾问惯@個結(jié)論更完整、準確呢?(學生分組討論)
生: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舉例題:站在地平線上的人,早上看日出,當看到太陽升起的時候,太陽真的出現(xiàn)在地平線上嗎?假如沒有大氣,看到日出的時間是遲一些還是早一些?
原因分析:地球周圍的大氣層是不均勻的,在不均勻的大氣中光不是沿直線傳播的。雖然看到日出,但太陽并不在地平線上,而是在地平線下;假如沒大氣層,看到日出的時間要遲一些。
(板書)光在同種均勻介質(zhì)中沿直線傳播。
光在不同種,不均勻介質(zhì)中光的傳播路徑是彎的。
反思3:當學生得到初步的實驗結(jié)果時,并不能讓其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抓住他們的心理,利用各種實驗條件,使他們對所看到的現(xiàn)象有更加深入的思考,通過各種手段不斷的修正學生自己的想法,完善科學的結(jié)論。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各種情況,靈活處理教材上的內(nèi)容,只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各種方法都可以嘗試。
當然此處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實驗過程中水中最好滴兩滴牛奶而不要用清水,這樣學生探究的效果將會更好。
師:由于光的傳播具有方向性,因此,我們在直線上加上一箭頭,箭頭所指的方向為光傳播的方向,這樣的線我們就稱之為光線,用來表示光的傳播路徑。
反思4:物理模型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形態(tài),是物理知識的一種直觀表現(xiàn),它可以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作用。不過初中階段學生才剛接觸到簡單的物理模型,不需要高深的理論講解,只要能夠知道具體的模型內(nèi)容和應用即可。筆者在此提出光線這一模型,不僅體現(xiàn)一種初步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意識,也是為下面影子的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1.影子的形成
師:下面,我們就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來解釋一些生活中的自然現(xiàn)象。前面光在傳播過程中都是暢通無阻,如果光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礙物,在障礙物后邊會有什么東西形成?(用手放在投影儀前演示)
生:影子。
師:下面讓我們分析一下,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生: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了不透明的物體,在其后面光所達不到的區(qū)域內(nèi)形成了影子。
師:假設這有一個路燈,有一人從路燈下走過,我們能否找出他在地面上的影長?
生:學生上黑板畫圖。
師:當這個人向一盞路燈走近和離開路燈的過程中,他的影子長度如何變化?
生:先變短后變長。
2.日食、月食的形成
師:地上的東西擋住光形成了影子,那么宇宙中的天體擋住了光又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情況呢?(看FLASH)。當太陽、月亮和地球運動到一條直線上,地球處在月亮的影區(qū)時,地球上影區(qū)中的人能看到太陽嗎?
生:看不到。
師:古代人就將這一現(xiàn)象形象地稱之為“日食”。同理,當太陽、地球和月亮運動到一條直線上,月球處在地球的影區(qū)時,地球上的人看不到月亮,就稱之為“月食”。(看FLASH)
反思5: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就告訴我們要幫助學生從物理現(xiàn)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接著要想辦法讓他們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鼓勵其發(fā)言,發(fā)展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后學生通過自學書中的生活物理社會欄目,又初步認識科學及其相關技術(shù)對于社會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及人類生活的影響,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熱情,使其在不知不覺中生成可持續(xù)科學發(fā)展的意識,促使他們今后能在個人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對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所貢獻。
反思6:在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小孔成像”,但是筆者考慮時間關系,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沒講這個內(nèi)容,而是布置給有能力的學生回家自己制作個“針孔照相機”,希望通過學生回家自己制作、研究,能找到小孔成像的奧秘。
師:除了我們講到的事例外你還知道哪些與光的直線傳播有關的例子呢?
生:射擊時的三點一線,早晨做早操排隊伍,射箭瞄準靶心,激光引導掘進機開鑿隧道,等等。
反思7:在詳細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的幾個重要應用后,筆者把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讓他們來舉些生活中的例子,此舉是為了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yǎng)其擁有將科學技術(shù)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不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的水平還不是很高,視野拓展的不多。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培養(yǎng)學生多觀察、多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加深并提高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各種現(xiàn)象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
師:談了那么多光沿直線傳播的例子,你認為人們常見的光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生:(討論后)需要。
師:與聲音的傳播類似,光的傳播也是需要時間的,因為光在介質(zhì)中傳播有一定的速度,那么光速究竟是多少呢?演示伽利略的光速的測量史。
師:但很可惜光的傳播實在是太快了。這種方法行不通。那么光速究竟是多少呢?我們認為真空或空氣中的光速取為3×108m/s,即每秒鐘光走過的距離是3×108m。這個距離相當于光在1s內(nèi)繞地球赤道走了7.5圈。
師:光在真空中光速最快,在空氣中稍小些,在水中是在真空中傳播速度的3/4,在玻璃中是在真空中傳播的2/3。說明了什么?
生:光在不同的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師:說明光年是光在一年內(nèi)走過的距離,是路程單位,不是時間單位。
反思8:關于光速,對于學生來講又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nèi)容,為此筆者力求用簡單流暢的語言,用生動的故事,用對比的手法來描繪出光速這一個抽象概念,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事實證明簡單的授課式,只要老師能夠深入淺出的講解清楚,就算是短短的幾分鐘學生照樣能夠?qū)W的輕松而愉快。
師:今天我們這節(jié)課圍繞什么展開的?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請概括主要內(nèi)容。
反思9:學生通過自己概括交流,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也鍛煉了表達能力。
反思10:這次《光的直線傳播》的教學,啟迪筆者對課堂教學過程的重新思考:
1.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其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生只有積極性真正調(diào)動起來,才能夠保證他們學習過程的持久性和高效性,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
2.課堂教學也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體驗的過程。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親自參與、親身體會,知識才能彌久不忘,方法才能駕輕就熟。
3.課堂教學也是教師不斷錘煉自我、鍛煉教學能力的過程。每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就要求我們對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充分的考慮:課文的引入要簡潔明了,有啟發(fā)性,能引起人的思考;中間的內(nèi)容條理要清晰,過渡語句要自然;明確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點和難點,詳略安排得當,方法采取恰到好處,從而使他們接受的更好。
物理教學中還有許多這類從生活走進物理的課程,探究性教學可以改變以往的滿堂灌,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啟發(fā)教學。調(diào)動學生學物理的積極性,讓我們的課堂不再乏味。
[1]張平.學講課堂讓物理教學更精彩[J].中學物理,2016(1).
[2]王文華.淺談新課程下如何構(gòu)建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3(7).
[3]鞠雅華.由“要我學”到“我要學”——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考試周刊,2011(6).
(責任編輯:詹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