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顧佳華/文
“裸奔”的貸款 暴力貸款誰之過?
□記者 顧佳華/文
“一手持身份證放在胸前,另一手自拍,將照片作為信用抵押獲取款項。”這樣的“裸持借貸”您以前聽過嗎?最近,“裸貸”這個詞卻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線里。2016年6月,有人通過一款熟人間網絡借貸平臺提供“裸條放款”,當發(fā)生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以公開裸體照片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借款人多為在校女大學生。女大學生裸貸也自此進入人們的視野,也由此引發(fā)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這樣的催款方式無異于暴力催款,也有網友認為,女大學生裸貸屬虛榮心作怪,不值得同情。那么,“裸貸”到底是誰之過呢?
近日,根據調查發(fā)現,有些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向大學生提供“裸條放款”,即進行借款時,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證的裸照替代借條。當發(fā)生違約不還款時,放貸人以公開裸照和與借款人父母聯系的手段作為要挾逼迫借款人還款。這種類似的網絡借貸平臺,甚至連平臺都是虛架子,很多借貸行為都是私下達成的。
據悉,這種網絡借貸平臺向大學生借款一般還會根據學校層級作出區(qū)分。不同的學歷可借貸的額度不同,學歷越高額度也就越大,重點本科及研究生博士生的額度還會高一些。還款期限從6個月到36個月不等,上述所有產品均可提前還款。申請貸款的學生只要提供裸條,相應的學生證明,信用證明等即可立即放款。便捷且低門檻的借貸條件使得許多學生都申請貸款,殊不知,這樣的裸奔的貸款后患無窮。
有記者曾輾轉聯系上一名自稱受害的女大學生李麗(化名)。據李麗敘述,今年2月她因為創(chuàng)業(yè),在一家網絡借貸平臺進行了注冊。據其回憶,該平臺實行實名制,必須上傳身份證、學生證以及填寫家庭信息,包括家里人的聯系方式。李麗表示,通過該平臺她第一次借了500元錢,周利率30%。因為到期沒還上,重新借了新債還舊債,周利率仍為30%。利滾利后,李麗更加無法償還,欠款目前已達5.5萬元。李麗說,在欠款金額過萬時,借款方曾多次向她催款。由于不敢聲張,李麗想再次通過借新貸還舊債的方式來還款。此時,對方已不再輕易借款,要求其手持身份證拍裸照作抵押,還款后再將照片退還給她。無奈之下,李麗只得照做。很快,新的還款日到了,李麗仍還不上。對方表示,不還的話就會把照片發(fā)給其家人甚至公開。
不還款就曝光裸照,這樣的催款行為合法嗎?在法律上行的通嗎?裸貸中的裸條即手持身份證裸照具有法律效應嗎?關于這些問題,記者詢問了相關的法律人員。
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易勝華表示,“裸照本身并不是物品,因此不能當抵押物,即使用來抵押,因為是非法的,這種抵押行為也是無效的。”因此,在物品抵押方面,裸條并不能作為借貸抵押,網絡借貸行為要求借貸人裸照抵押也是不符合規(guī)定的。其次,根據法律規(guī)定,裸照的出售者、轉手者、傳播者都屬于傳播淫穢物品。易勝華表示,從法律上講,這些將自己裸照傳給他人的女性,本身就在傳播淫穢物品,她們的行為也構成了違法,如果她們發(fā)現其他人在利用她們的裸照牟利,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也可以跟對方通過協(xié)商解決,告訴對方行為已經違法,并要求對方不再傳播。
易勝華表示“要判斷有沒有構成犯罪,要看他們傳播淫穢物品的數量和牟利的數量,比如,淫穢視頻、照片等發(fā)布到網上就要看點擊率和閱讀量,如果將淫穢物品出售,就看銷售淫穢物品的數量和他們獲取金額的數量?!倍栀J平臺如果因為借貸人無法還款就將其裸照進行傳大規(guī)模的播銷售那么將構成犯罪。
網絡借貸平臺為何將矛頭直指在校大學生?這與大學生的消費方式不無聯系。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群體作為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更加迅速,其生活、理財、消費習慣都顯示了新一代群體生活方式的發(fā)展趨勢。憑借穩(wěn)定的生活費、潛在支付能力和消費能力可預見的特點,越來越吸引網貸平臺,大學生群體也就成為了網貸平臺的熱門目標。
根據2016年5月3日清華大學發(fā)布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目前90后大學生存在4個方面財商特征:財商觀念存在明顯誤區(qū);消費社會化和消費無計劃性并存;理財意識勃發(fā)和財商素養(yǎng)欠缺;互聯網金融接受度高但風險甄別能力不足。調查結果還顯示,近六成的大學生消費區(qū)間在1000-3000元/月之間,28.2%的大學生消費額度在3000-5000元/月,極少數在8000元以上。大學生消費能力見長的同時,消費規(guī)劃能力卻亟需提升。調查還顯示僅有9.8%的大學生有非常明確的消費計劃,并能堅持。由此看來,缺乏科學的消費意識也是大學生尋求網絡借貸平臺借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網絡借貸平臺的監(jiān)管方面的缺失也是造成校園“裸貸”等暴力貸款等違規(guī)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發(fā)布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于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倍奥阗J”顯然也是這種形式的高利貸。有關部門需加強此類平臺的監(jiān)管。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和銀監(jiān)會辦公廳聯合發(fā)布通知,指出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甚至陷入高利貸陷阱,并要求加強對校園網絡借貸平臺的監(jiān)管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