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彥青
時光未央,寂海帶著他的俗愿回到了一個叫心齋的茶道館,開始了另一種人生。
“心齋”茶道館位于新添寨花卉市場二樓,這里是一個類似貴州茶城的茶葉與文玩集散地。在眾多茶館間,心齋顯得不起眼,但筆者每次前去,里面都高朋滿座。心齋,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而明大道。意為打掃屋子里的雜物才可以放下更多的東西,放下只為更好的拾起。
回憶,這是一位僧人對寂海的指教。因一份難得的善緣而起,最終在茶盡,水涼、人散中化為半卷煙云而去。寂海是貴陽人,俗家姓鄧,法號寂海,祖上是貴州的商人,經(jīng)營著幾個造紙廠,在民國后期,因時局動蕩而家道中落。但作為“90后”的寂海顯得和許多同齡人不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guān)注頗多。
寂海在十四歲那年,發(fā)心到慈云寺出家,兩年時間里跑遍了山野深剎,孤樓人寂處,終究回到了世俗,唯一伴他成長的除了茶,還是茶。因為沒有太多至親的掛礙,在這樣的機(jī)緣下,他經(jīng)歷了人生的跋山涉水,艱難險阻,忘卻了浮生的種種不快,與茶結(jié)緣。
知名作家桑格格說:好茶喝到嘴里,就像是濃墨滴到清水里。墨水是墜落的,香味是撞進(jìn)來的,然后絲絲縷縷漫開,纏繞舌頭,暈滿整個口腔,整個心或者清水都染成茶的顏色。在心齋品茶時,寂海常說:“此時,我打了一個妄想,披上袈裟,飲盡了這杯茶,成住壞空?!彼运Uf“孤僧禪茶”,寂海的茶恩師叫金達(dá)摩,從起初的請他教茶,直到融匯師父的精神,再獻(xiàn)給每一位來請茶的人子,帶著一份虔誠之心去感知“達(dá)摩禪悟一念不生”再到每一滴茶帶來的滴水之恩,進(jìn)入舌根的涌泉相報。
這是寂海在心齋悟到的,也是他的茶老師金達(dá)摩指點的。他說:“我的禪茶空間坐落在新添花卉大世界逢中的一個區(qū)域里,每每曾經(jīng)到過心齋的朋友們在浮躁不安時,總會想起這里。因為這里追尋的是返璞歸真的茶道精神與放下內(nèi)心的外我,回歸當(dāng)下。每日,在有限的時光中,心齋結(jié)緣當(dāng)日有緣的人。”這些年,寂海曾受邀全國各地為眾多愛茶、享茶、敬茶之人沏茶,對他而言,在寺院中,他負(fù)責(zé)給師父沏茶,出了寺院,他負(fù)責(zé)給有緣人沏茶,茶中三昧,禪茶一味。茶,對于到過心齋,吃過心齋茶,品過心齋茶的人而言是美好的祝福,是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清凈開端。孤身,沏茶。茶三杯,將盡茶,一杯仰天,一杯敬地,一杯獻(xiàn)給他的茶恩師,仰天因茶山,云霧繚繞,嚴(yán)寒酷暑,電閃雷鳴處依然保持本真。敬地因茶地處環(huán)境艱險,卻能彼此不離亦不棄,終悟正道。
“心齋”主人寂海
“獻(xiàn)給茶恩師只因他給了我靈感,讓我在沏茶,悟茶,吃茶,拿起茶,放下茶的修煉中漸漸摒除內(nèi)心的雜念,回歸當(dāng)下?!奔藕H缡钦f。
心齋的茶來自知名普洱茶名牌“今雨軒、今語軒”,在知名作家周重林寫過幾本書對普洱茶的話語體系重新詮釋以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普洱茶。來心齋喝茶的人源自全國各地,有專門為一泡茶從上海、北京、廣州、廈門、臺灣等地飛來的朋友,有匆匆來,卻不舍離開的朋友,有一坐就十幾天的朋友。心齋反過來讀叫齋心,品茗香沐浴精神所歸向,歸去來兮又有多少人在尋找,在感悟,在其中,在向往呢?
一位臺灣資深普洱茶收藏愛好者,自從他品嘗過心齋的茶后,深深地迷上了它,并且試圖大量收藏他們的普洱茶。當(dāng)然,他的愿望不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因為同樣鐘情于這些茶的人太多了,而他們的普洱茶每年只作限量生產(chǎn)。此時此刻,愿每一位心之所向的人都能感受到心齋那一份獨有的寧靜,孤僧禪茶——心齋。
他叫寂海,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xué)習(xí)與修煉。傾心用情因一份難得的善緣與一位吃茶多年的陌生好友創(chuàng)辦了這間秉持“凈雅和寂、禪為真道”字律的禪茶茶道空間——心齋。他說:為什么是陌生的好友,因為這位好友品過他一次茶,則被吸引與我同緣去完成這么一件事。
語氣是人說話的方式,茶器是茶說話的方式,“禪茶人生”是寂海茶館的表述方式,最終關(guān)于這“禪茶”二字,我亦有了新的理解,不僅是指茶的口感,更是這一脈關(guān)于茶的追求。從僧人的禪定到新一輩的青年,老的滋味和新的力量,一脈相承,才是那一口豐厚的茶。不知道每一位到心齋的茶友,是否能在多年后,仍懷感激之情?歲月在這半俗半緣的真性情中流淌,茶味亦全部溶解在這琥珀色的茶湯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