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日本的人都有相同的疑問:日本為什么會那么干凈呢?垃圾都去哪兒啦?其實日本并不是沒有垃圾,而是他們?nèi)永姆绞脚c我國大為不同。
1.可愛的“創(chuàng)意垃圾袋”和可以建在市中心的垃圾焚燒廠
在日本街道上,你能看到一些特別可愛的垃圾袋,垃圾袋上有小兔子、北極熊、小企鵝等圖案。同樣圖案的垃圾袋,擺放在一起,并且擺放整齊。這種印有卡通動物圖案的垃圾袋就是日本的“創(chuàng)意垃圾袋”,最早推出的三款垃圾袋分別印有綠、藍、紅三種圖案,分別代表著可回收垃圾、不可燃垃圾及可燃垃圾。看到這樣的垃圾袋,你還會亂扔垃圾嗎?而且日本街頭的扔垃圾處多使用遮蓋物,防止有風吹跑垃圾和可能散播的異味。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開始利用垃圾焚燒發(fā)電。日本大阪政府花重金請來了維也納著名設(shè)計師設(shè)計出一座像兒童樂園的垃圾焚燒廠,該座垃圾焚燒廠安置有最先進的過濾設(shè)備,還增設(shè)具有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大廳,供學生前來參觀。日本因技術(shù)成熟,法律法規(guī)較完善,污染排放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垃圾焚燒廠即使建于城市中心地區(qū),也不會對周邊居民造成影響。東京23個區(qū)即有23個焚燒廠“扎堆”,有的直接建在市中心。
2.大型垃圾和小型垃圾,處理方式不同
大型垃圾的處理跟普通垃圾稍有不同,會有專門的切割設(shè)備將大型垃圾切碎成小塊。有些垃圾叫“大件垃圾”(粗大類),專指那些笨重的體積大的家具、煤氣爐、房屋配件(門、窗等)。這種“粗大垃圾”可不是說扔就扔的,要申報,確認收集日期和所需金額,購買相應金額的大件垃圾處理券,在處理券上填寫上姓名再貼在所扔物件上,在收集日早晨8點前搬出門外,夠費事的吧?還有更瑣碎的呢。丟棄的報紙會捆扎得整整齊齊,你想要的話直接提著就走;丟棄的廢電器,電線會捆綁在電器上,但是如果是壞的電器,電線會被剪掉,因為怕你拿回去發(fā)現(xiàn)用不了又拿回來太麻煩;扔掉可使用的自行車上會貼一張小紙條:“我是不要的”;盛裝液體的容器,是被控干、清洗干凈后扔掉的;帶刺或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再放到垃圾袋里;用過的噴霧器,一定要扎個孔,防止出現(xiàn)爆炸現(xiàn)象等等。
3.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
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回收。生活垃圾大致分為兩大類: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并且每周按日定類回收,但具體視地區(qū)而定。日本街上倒垃圾的地方貼有指示牌,指導民眾如何正確地倒垃圾,并告知每一天可以扔哪一類的垃圾。日本垃圾分類詳細,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容器包裝塑料、舊紙張、瓶子與罐頭、塑料軟瓶、舊衣服與舊布、用過的食品油、干電池。
4.不同的垃圾,收集時間也不同,而且9大類中還有很多交錯的區(qū)域
在日本,為了讓人們更清楚什么是垃圾分類,每搬到一個小區(qū),物業(yè)都會送給你一本厚厚的倒垃圾輔導手冊,圖文并茂,巨細無遺,僅注意事項就高達500多條。比如:口紅屬可燃物,但用完的口紅管屬小金屬物;水壺屬金屬物,但12英寸以下屬小金屬物,12英寸以上則屬大廢棄物;襪子,若為一只屬可燃物,若為兩只并且“沒被穿破、左右腳搭配”則屬舊衣料。如果你要扔一個礦泉水瓶,你要首先把瓶蓋取下來,扔到指定的類別里面,然后把瓶身上的塑料紙撕下來,扔到另外類別的垃圾桶,再然后,把瓶子洗干凈,踩扁,扔到第三類垃圾桶。喝完的牛奶盒必須洗凈、拆開、晾干、折疊以后再扔。輔導手冊的背后,還附贈一個彩虹年歷——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哪類垃圾。如: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等。由于扔垃圾的時間有明確規(guī)定,為了幫助市民記憶,市政府還特別制作了垃圾童謠。
還有干脆不收的垃圾,小到電池、藥品,大到鋼琴、保險柜,可委托商家回收或委托專業(yè)回收者處理。垃圾經(jīng)過分類處理后變廢為寶,有的用于火力發(fā)電,有的用來建設(shè)蒸汽游泳池,從垃圾里提取金屬成為原料,最后剩下來的垃圾渣用來鋪路和填海。日本有個娛樂區(qū)叫臺場,就有一半是垃圾填出來的。著名的富士電視臺也是建在“垃圾堆”上的。
5.垃圾分類是學校必學的課程
日本的全民垃圾分類意識來自鍥而不舍的國民教育。環(huán)保教育被列入義務(wù)教育的一項內(nèi)容,進入中小學課本成為必修課。日本小孩子從小被灌輸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等環(huán)保意識。
細致的垃圾分類已經(jīng)成為日本全體國民的日常生活習慣。
(摘自2015年11月5日網(wǎng)易薦新聞,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