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運
深受皇崇的火神廟
現(xiàn)今的什剎海,最惹人注目的寺廟莫過于火德真君廟(俗稱火神廟)了。在地安門外大街,走到距鐘鼓樓一半的路程有座歷史上很有名的后門橋,學名萬寧橋,橋兩側(cè)的水面都已清理出來,再現(xiàn)了古河道風貌,這就是御河。站在后門橋上,一眼就能看到橋下西北角的紅墻之宇。后門橋與金錠橋相對,后門橋橋體舊跡斑斑,橋下西岸有鐵籠保護起來的鎮(zhèn)水獸,水獸也是漢白玉雕。白橋、綠水,相偎相依著,與火神廟色彩的強烈反差使眼前的這座火神廟顯得格外莊嚴,也使得這里的風景別有洞天。火德真君廟前和廟后的游廊是當?shù)厝讼矚g聚會的地方,遛鳥的,唱戲唱歌自我娛樂的都有,很能顯示京城百姓的生活情調(diào)。
火德真君廟是道觀,廟宇規(guī)模不是很大,但地位不低,它受到皇家的重視,有明萬歷皇帝、清乾隆皇帝御題的匾。瓦頂在明萬歷年間和清乾隆年間大修重修時都改過,明萬歷年間有了藍綠琉璃瓦,清乾隆年間有了山門和后殿的黃琉璃瓦。建筑上,四進殿的東西兩側(cè)配樓,一為玉皇閣,一為斗姆閣。頂瓦的斑斕色彩和建筑的錯落有致使廟不俗。閣北還有望海亭,卻早已不存了。
火神廟最早現(xiàn)于唐代,瀕什剎海。在舊北京城的17座火神廟中,歷史最悠久,傳奇色彩也最濃。供奉火神,本是鎮(zhèn)火禳災(zāi)的,但火神廟屢遭火災(zāi)就是莫大的諷刺了。明萬歷年間的一次火災(zāi)之后數(shù)年,京城西南,皎潔的天色中忽有聲如吼,天崩地陷,昏黑如夜,地中霹靂聲不絕,火藥自焚,煙塵障空,時人不解其故,惟有更加敬畏火神吧。皇帝來得勤,規(guī)格越來越高,直至成為皇家寺廟。
元代,“北京古海港”興建,往來的漕運船只都從火神廟前經(jīng)過,促進了這一帶市場的繁榮。漕運船走的水道,就是火神廟南側(cè)的玉河。廟西的什剎海,是當時的海港,亦是大運河的北源頭,因而今立刻石以為紀念。
廣化寺,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廣化寺,在后海北岸的鴉兒胡同里,清道光年間的重修碑記稱其為什剎海十剎之一。廟坐北朝南,內(nèi)分五路,中路山門外為影壁,山門內(nèi)有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西側(cè)有合角樓和配殿。東一路為三進院,東二路四進院僅存兩進,西一路西二路都各存院落兩進。保存下來的廣化寺建筑經(jīng)修繕后已煥然一新,寺藏國家各級文物1716件,包含著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和博大精深的藝術(shù)魅力。
廣化寺經(jīng)考證應(yīng)為元代建寺。它折射著一部中國近代史。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后,慶親王奕劻和留京八大臣在廣化寺與英國人赫德開始了“商辦和議之肇端”。1907年,掌管學部的軍機大臣張之洞在廣化寺成立了編譯圖書局,第二年又借廣化寺存放從湖、揚兩州購來的私人藏書,籌建京師圖書館,使其為京師圖書館最早的館址。民國后,任教育部僉事的魯迅分管圖書館業(yè)務(wù),常來此辦公。1933年日本侵略軍猛攻古北口和喜峰口,中國守軍傷亡慘重,佛門信士和社會各層愛國人士借用廣化寺東路戒堂、大齋堂等近百間房舍建立了傷兵醫(yī)院,收容傷兵五六百人,寺僧自發(fā)停止了佛事活動,護理傷兵。
此外,有南張(大千)北溥(心畬)之稱的畫家溥心畬將生母靈柩停于廣化寺戒壇院大齋堂,為母守孝3年。他是恭親王奕之孫。早在光緒年,恭親王奕,就與當時寺內(nèi)能詩善畫的靈山和尚互有往來,互贈詩畫。恭親王的詩今仍存于寺內(nèi)。溥氏的書畫作品在義賣中被重金爭購,所得資金將寺內(nèi)中路佛殿修葺一新。
1986年3月,成立北京佛教音樂團,團設(shè)廣化寺西路祖堂內(nèi),該團曾赴西德、法國、瑞士等國家巡回演出,轟動了歐洲。
使海有名的凈業(yè)寺和什剎海寺
凈業(yè)寺在西海北岸,因寺,海有凈業(yè)湖之稱。此寺應(yīng)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興建,現(xiàn)僅存前殿和西配殿。寺內(nèi)東軒前有高柳,夏季坐在高柳下可賞湖中荷花,在樹蔭下納涼。
什剎海寺已不存,明《帝京景物略》和清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均有記載。什剎海得名與此寺有關(guān)。什剎海還是十剎海之爭,沸沸揚揚。紀曉嵐在此寺住過一晚,說是鬧鬼,寫在筆記中。它的位置應(yīng)在今后海與德勝門大街之間的糖房大院胡同里。
見證煙袋斜街衰興的廣福觀
旅游勝街煙袋斜街去鼓樓大街和什剎海的幾乎無人不逛,它的繁華熱鬧,它的傳統(tǒng)與新潮的混搭風貌讓人迷醉,街中的一座古觀卻始終道門深深如海地透著神秘。山門緊貼斜街,看似不大,山門里卻曾有各面闊三間的前殿、大殿及東西配殿,后殿面闊五間,還有名為白云仙館的西跨院。西跨院亦有山門、前殿、后殿。這座道觀建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名廣福觀,設(shè)過管理道觀的衙門,清雍正朝重修后改名孚佑宮,民國后又復(fù)稱廣福觀。由于是在鬧市中吧,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山門、大殿、后殿及西跨院前殿。幾百年來,它默默地靜觀著煙袋斜街的歷史嬗變,為煙袋斜街的衰興做著見證,福佑著這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