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概述了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現狀,分析了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法律的建議:明確刑事立案標準;制定細化量刑情節(jié)標準;明確制品的涵義范圍;協調解決物種鑒定問題;依法賦予相應部門行政執(zhí)法主體資格;合理確定破壞水生野生動物案件處罰標準。
【關鍵詞】 動物;法律法規(guī);修改完善
近年來,國際國內社會對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日益重視,我國采取了諸多措施解決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fā)展問題。而其中,法律的完備與執(zhí)法的到位與否至關重要,相比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我國對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較為明晰,本文僅對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予以分析、提出建議。
一、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現狀
受消費需求刺激、高額利潤驅使、法律規(guī)定不足以及海上監(jiān)管難、打擊力度有限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非法獵捕、采挖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呈上升趨勢,相關案件報道屢見報端。
從執(zhí)法實踐看,破壞水生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對象主要集中在海龜、硨磲、紅珊瑚等物種。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0多萬只成年海龜被人為殺害,在現存的7種海龜中,6種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我國整個南海的成年綠海龜剩下不到2000只;[1]硨磲貝殼加工產業(yè)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大量捕撈造成天然硨磲資源幾近枯竭;[2]暴利驅動讓本已十分稀缺的紅珊瑚資源加速枯竭,紅珊瑚正在我國福建、廣東、浙江等地遭遇瘋狂盜采。[3]
破壞水生野生動物犯罪行為,不僅對野生動物本身,給整個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都帶來毀滅性影響,對其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刻不容緩。
二、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法律存在的問題
1、刑事法律方面存在的問題
執(zhí)法實踐中,打擊懲治破壞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刑事犯罪行為,主要存在立案標準不明確、量刑標準不清晰、案件定性難、物種鑒定困難等問題。
(1)立案標準不明確。按照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未經特許的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的行為,均應予以立案追訴?!秶伊謽I(yè)局 公安部關于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管轄及立案標準》(2001年5月9日發(fā)文),對破壞陸生野生動物(以數量為標準)及制品(以價值為標準)的重大案件、特別重大案件認定標準予以明確,但此規(guī)定僅適用于陸生野生動物,對水生野生動物尚無明確立案標準。
(2)缺少量刑幅度標準。最高院司法解釋僅對陸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的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特別嚴重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對水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涉案動物數量1只與100只的量刑幅度均為“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嚴重違背《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司法實踐中,致使重案無法重判。
(3)部分案件定性存在爭議。以非法采挖硨磲案件為例,執(zhí)法實踐中,執(zhí)法部門查獲的非法采挖硨磲船舶,其采挖到的多為硨磲貝殼(自然死亡埋藏海底若干年的硨磲殘體),對其是否構成刑事案件,有不同理解。
不構成刑事案件的觀點認為: 此種行為如構成刑事案件,一方面,如采挖的硨磲為活體硨磲或具備硨磲特征的死體,定性為《刑法》第341條罪名當無異議;另一方面,如采挖硨磲貝殼的行為,符合《刑法》第341條的犯罪構成,則硨磲貝殼必須解釋為硨磲或其制品。
顯然,這種硨磲貝殼不具備硨磲的完整特征,問題在于硨磲貝殼是否為硨磲制品。對于制品,目前尚無明確的司法解釋,學理解釋認為,野生動物制品是指以野生動物為原料所制作的物品。[4]
構成刑事案件的觀點認為:首先,探究《刑法》第341條立法本意,在于保護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基于此,無論是活體、死體、死體某一部分或加工制作的制品當屬于限制流通物品。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內涵應該包括他的活體、死體以及身體具有特殊價值的主要部分,硨磲貝殼屬于硨磲本身最具有利用價值的部分,可以理解為硨磲本身,為該條的保護對象。
其次,按照最高院司法解釋,制品以價值作為定罪量刑的標準,硨磲貝殼具有市場交易價值,應構成非法收購、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罪。同時如非法采挖硨磲貝殼行為不構成犯罪,而以硨磲貝殼為原材料加工制作成制品的行為構成犯罪,則于法理不通。
(4)物種鑒定存在困難?!蛾P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規(guī)定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只有經過登記才可以鑒定,《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鑒定單位》(農業(yè)部1376號文件)公告的全國15家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鑒定單位,尚沒有任何一家在司法機構登記注冊,鑒定機構主體資格不適格。
即使依據《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87條之規(guī)定,在沒有法定司法鑒定機構的情況下,專家檢驗報告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但農業(yè)部1376號公告中沒有貝類鑒定單位,也即目前國內還沒有硨磲物種鑒定機構及專家。
2、行政法規(guī)方面存在的問題
(1)授權性規(guī)定造成現實執(zhí)法困境。根據《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規(guī)定,案件由工商部門或其授權漁政部門查處。海上執(zhí)法對執(zhí)法裝備(船艇、器材等)、人員技能具有相應要求,工商部門又不具備這種能力,造成海上執(zhí)法的缺位。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由于并非適格的執(zhí)法主體,查處過程中涉及到查扣、押解、取證、看管、移交等諸多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執(zhí)法效率不高,打擊力度有限。
(2)行政處罰標準過高。《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規(guī)定,破壞水生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在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同時,可并處相當實物價值10倍以下的罰款,海南省的地方性法規(guī)規(guī)定可處實物價值1至5倍罰款。
依據農業(yè)部有關規(guī)定,野生動物價值以其資源保護費為基準進行計算。水生野生動物產品價值認定,標本按照該種動物價值標準的100%執(zhí)行,特殊利用部分和主要部分按80%執(zhí)行。
依規(guī)定,紅珊瑚資源保護費為5萬元/千克、庫氏硨磲親體為5千元/只。據此計算,2015年中國海警破獲的特大非法獵捕紅珊瑚案件,涉案紅珊瑚224.41千克,價值近億元。[5]如果實施行政處罰,罰款最高額達10億元、最低為1億元。實際上,這樣巨額罰款很難執(zhí)行到位,也起不到應有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其他種類水生野生動物處罰存在同樣的問題。
三、完善水生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法律的幾點建議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完善立法,以使一線執(zhí)法有明確法律依據,有效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1、明確刑事立案標準
由行業(yè)主管部門聯合公安部門制定破壞水生野生動物犯罪行為的一般、重大、特別重大案件的立案標準。參照陸生野生動物立案標準做法,對水生野生動物明確立案的數量標準,對其制品明確立案的價值標準,以便偵查機關啟動相應刑事程序,也與司法審判裁量標準相對應,體現法律規(guī)定的一致性。
2、制定細化量刑情節(jié)標準
進一步制定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將破壞水生野生動物刑事案件量刑情節(jié)納入其中,對“情節(jié)嚴重”和“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數量標準予以明確,統(tǒng)一量刑標準,以便司法機關準確裁判,執(zhí)法部門掌握辦案尺度,體現司法公平公正。
3、明確制品的涵義范圍
可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統(tǒng)一的司法解釋,明確制品的涵義。針對硨磲貝殼、紅珊瑚等執(zhí)法中存在爭議物種,進行集中梳理,在司法解釋中逐一予以明確,形成準確法律依據。筆者觀點,硨磲貝殼應解釋為硨磲,理由主要在于硨磲的主要價值部分即為其貝殼,也是市場交易的主要對象。
4、協調解決物種鑒定問題
依據《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等規(guī)定,賦予相關鑒定機構司法鑒定資質。
5、依法賦予相應部門行政執(zhí)法主體資格
按照現法律規(guī)定,水生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為各級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且賦予其行政處罰權。條例在具體責任條款中規(guī)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授權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查處的規(guī)定欠妥,應修改相應條文,直接賦予漁業(yè)行政主管部門以查處權限。國家海洋局整合重組后,以中國海警名義對外維權執(zhí)法,整合涵有漁業(yè)行政執(zhí)法職能,因此,修改相應法規(guī)時,也應一并賦予中國海警相應執(zhí)法主體資格。
6、合理確定破壞水生野生動物案件處罰標準
顯然,依據資源保護費收費標準計算水生野生動物及其產品價值,開出的天價罰單不具有合理性,缺乏現實性基礎??煽紤]由行業(yè)主管部門指定專門評估機構,綜合資源保護費計算標準和市場實際交易價格,合理確定處罰標準,實現法律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 陳晉楚.保護海龜就是保護自己的家園.東江時報,2015年9月10日數字版首頁.
[2] 張毅,張期望.過度捕撈致天然硨磲幾近枯竭.中國海洋報,2013.4.16.2.
[3]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四版,998.
【作者簡介】
楊純正(1976.10-),吉林東遼人,碩士、副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