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祥
(新疆地礦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淺析新疆和靜縣備戰(zhàn)鐵礦礦體特征
■楊玉祥
(新疆地礦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質大隊新疆烏魯木齊830091)
通過對備戰(zhàn)鐵礦床礦體特征、礦石質量特征、礦石類型及圍巖蝕變特征的簡單介紹,結合該礦床礦化富集規(guī)律,初步總結礦床成因。
新疆和靜縣 備戰(zhàn)鐵礦 礦體特征
礦區(qū)位于新疆和靜縣西北約130km,距和靜縣巴侖臺鎮(zhèn)直距82km,路距130km,行政區(qū)劃隸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管轄。礦區(qū)南部17km處有國道G218東西向橫貫全區(qū),自G218國道至礦區(qū)有23km簡易公路,設備物資運輸十分方便,但礦區(qū)內交通不便。
和靜縣備戰(zhàn)鐵礦區(qū)大地構造位于伊犁晚古生代裂谷帶東端,其北部以尼勒克斷裂為界與博羅科努早古生代陸緣褶皺帶相接,南部以拉爾墩斷裂為界與那拉提-巴侖臺古陸塊相接。裂谷帶呈西寬東窄的楔形帶狀產出,走向為東西向。礦區(qū)內地質構造簡單,總體表現為向北傾斜的單斜構造。礦區(qū)北側泥盆紀地層由推覆構造形成飛來峰。區(qū)域上礦區(qū)以尼勒克斷裂為界,北部屬北疆-興安地層大區(qū),北疆地層區(qū),南準噶爾-北天山地區(qū)分區(qū),伊連哈比爾尕地層小區(qū);南部屬塔里木-南疆地層大區(qū),中南天山-北山地層區(qū),中天山-馬鬃山地層分區(qū)。以拉爾墩斷裂為界,北部屬伊寧地層小區(qū),南部屬巴侖臺地層小區(qū)。礦區(qū)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古元古界那拉提巖群、上泥盆統(tǒng)艾爾肯組灰?guī)r段、下石炭統(tǒng)大哈拉軍山組,下-中侏羅統(tǒng)水西溝組及第四系。其中下石炭統(tǒng)大哈拉軍山組為主要的容礦地層,分布在備戰(zhàn)鐵礦南部及北部。
根據工程控制的見礦情況,礦床共圈出3條磁鐵礦體(L1、L2、L3)。L1礦體位于礦床北東部,L2礦體位于礦床南西部,L3礦體位于礦床中部,其中L3為主礦體。(1)L1礦體:礦體位于礦區(qū)北東部山坡上,為透鏡狀礦體,礦體長105m,出露寬度為4~16m,平均厚度7.57m。礦體傾向北東,傾角67°,頂底板圍巖均為矽卡巖,賦礦巖石為黃鐵礦化磁鐵礦化矽卡巖。礦石類型主要為浸染狀磁鐵礦及少量塊狀磁鐵礦。(2)L2礦體:礦體位于礦床西南部,礦體南端第四系覆蓋,北端尖滅于矽卡巖中。礦體脈狀產出,產狀近直立。賦礦巖石為黃鐵礦化磁鐵礦化矽卡巖,頂底板圍巖均為矽卡巖。礦體出露長28m,地表出露寬3~10m,厚度5.55m。(3)L3礦體:該礦體為礦床主礦體,由6條探槽及16個鉆孔控制。由于地表第四系覆蓋,礦體出露不全。礦體已控制長度720m,控制深度780m。地表礦體呈脈狀,深部則為厚板-筒狀,總體走向為97°,傾向北,總體傾角50°左右。
3.1礦物成分
礦石中的礦物成分由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兩部分組成。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有磁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等,其次為脈石礦物常見的有透輝石、綠簾石等,并含少量陽起石、方解石。主要金屬礦物磁鐵礦、磁黃鐵礦和黃鐵礦多呈細脈狀充填于巖石裂隙中,脈寬為2~10mm之間,細脈的中心為黃鐵礦,向外依次為磁黃鐵礦、磁鐵礦,三者之間界線清晰。非金屬礦物成分主要由透輝石、綠簾石、鈣鐵石榴石、透閃石、纖閃石、電氣石、硅灰石組成。
3.2礦石的結構構造
該礦床礦石結構類型主要為自形、半自形粒狀變晶結構。磁鐵礦呈微細粒產出,一般均勻分布,少量呈壓扁定向排列;黃鐵礦呈他-半自形粒狀,集合體呈浸染狀或斑塊-細脈狀分布于磁鐵礦及矽卡巖礦物顆粒間;磁黃鐵礦呈浸染狀或細脈狀產出。礦石主要構造類型為致密塊狀、浸染狀及角礫狀構造。
礦石自然類型根據礦石構造劃分為致密塊狀磁鐵礦石、角礫狀磁鐵礦石、浸染狀磁鐵礦石和少量脈狀磁鐵礦石。(1)致密塊狀磁鐵礦石:礦區(qū)主要富礦石,品位在50%以上。礦石具有他-半自形粒狀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礦石礦物為磁鐵礦,伴生少量的黃鐵礦、磁黃鐵礦等。脈石主要為透輝石、綠簾石等。磁鐵礦含量約70%,磁性鐵品位一般45%~55%,磁鐵礦粒度0.03~0.1mm。(2)角礫狀磁鐵礦石:礦石呈半自形粒狀結構,角礫狀、角礫脈狀、角礫網脈狀構造。礦石礦物磁鐵礦占50%,伴生少量黃鐵礦、磁黃鐵礦等金屬礦物。磁鐵礦粒度0.07~0.3mm,磁性鐵品位可達35%~50%。脈石含量少,常見的有透輝石、綠簾石、陽起石等。礦石品位變化較大。(3)浸染狀磁鐵礦石:礦區(qū)主要貧礦石,品位一般在20%~35%之間,分布較少,多呈薄層狀產出。礦石具有半自-他形粒狀結構,中-稠密浸染狀構造。主要礦石礦物為磁鐵礦,粒度0.02~0.03mm,主要脈石礦物為透輝石、磁黃鐵礦、黃鐵礦等金屬礦物。(4)脈狀磁鐵礦石:礦床中分布較少,僅在局部鉆孔中產出。礦石呈半自形粒狀結構,細脈-網脈狀構造。細脈一般充填于巖石裂隙中,細脈的中心為黃鐵礦,向外為磁黃鐵礦,最外部為磁鐵礦。
備戰(zhàn)鐵礦礦體產于蝕變火山巖中,礦體的近礦圍巖蝕變強烈是該類鐵礦床的一重要蝕變特征。近礦圍巖在礦化過程中遭受了明顯的蝕變,蝕變巖普遍發(fā)育,與礦化有關的蝕變類型有矽卡巖化、碳酸鹽化、蛇紋巖化、硅化或大理巖化等。(1)矽卡巖化:為礦區(qū)中較普遍的一種蝕變,發(fā)育于礦體附近,蝕變以透輝石、綠簾石、纖閃石、硅灰石、石榴石、陽起石、電氣石等各類不同礦物組分的矽卡巖化為主。蝕變分帶明顯,以透輝石化、綠簾石化為主,陽起石化、硅灰石化、電氣石化僅在局部出現。綠簾石化透輝矽卡石巖帶為圍繞礦體分布,外側為復雜矽卡巖,復雜矽卡巖由透閃石、硅灰石、纖閃石、石榴石、陽起石、電氣石等多種特征變質礦物組成。磁鐵礦體生成與矽卡巖關系密切。(2)碳酸鹽化:發(fā)育于礦體的邊部,呈不規(guī)則的碳酸鹽脈,為成礦后期殘留熱液蝕變,成礦關系不密切。(3)蛇紋巖化:發(fā)育于巖石裂隙或節(jié)理,為成礦期后熱液蝕變。主要表現為集合體狀或束狀纖維蛇紋石,呈黃綠色,蠟狀光澤,具錯動劃痕。一般與成礦關系不密切。但由于矽卡巖化作用而局部生成蛇紋石并且因磁鐵礦含量較高,會單獨形成礦體。(4)大理巖化及硅化:發(fā)育于接觸帶邊部,與礦體距離較遠。地層中由于大理巖化蝕變,而巖體中表現為硅化。
綜合上述礦體及圍巖蝕變特征,備戰(zhàn)鐵礦屬火山一次火山巖漿礦床中的巖漿噴溢礦床。經歷了兩期礦化過程,初期是次火山熱液活動形成磁鐵礦化矽卡巖,后期礦漿以熔融體狀態(tài)貫入火山管道充填成礦。
[1]王騰.新疆備戰(zhàn)鐵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 [D].成都理工大學,2014.
[2]宋相龍,弓小平,劉艷賓,韓瓊,蘇虎,潘展超.新疆和靜縣備戰(zhàn)鐵礦磁測異常特征及其找礦意義 [J].礦物學報,2013,S2:819-820.
[3]王開虎.新疆智博鐵礦成礦作用 [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TF52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