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振華中學校 葉 菁
?
自主 合作 探究 讓閱讀更加精彩——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江蘇省蘇州振華中學校 葉 菁
閱讀是人們從外部世界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閱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認知、記憶、情感和思維諸多心理過程的綜合,在閱讀過程中,更多的需要主體去感知、分析、理解,生成出體驗。但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看,閱讀以教師的講為主,學生在閱讀中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得到較好地發(fā)揮,閱讀課堂也就顯得了無生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模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閱讀過程中,自主閱讀、合作探究,這樣方可讓閱讀更加精彩。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閱讀,要充分發(fā)揮好學生在閱讀中的主動性,尤其要注重在課前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學會自查、自讀、自悟,初步解決生字詞,熟悉文本,感知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為課堂中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礎。但在自讀中,要注重以目標作為引導,提高閱讀的指向性。
其次,在解決了基本的生字詞、了解了作者和寫作背景后,接下來就需要對文本進行朗讀。在朗讀中要做到正確、流利,初步感知文本的內(nèi)容。如文章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其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如是小說,能不能對其情節(jié)進行梳理,涉及哪些人物,都需要在自讀中初步感知。如《故鄉(xiāng)》的自讀中,根據(jù)“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和感受這一線索對情節(jié)進行梳理。
最后,要引導學生自悟,即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結合文本的內(nèi)容,思考其內(nèi)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可借助課后練習或以教師自制的練習方式引導學生。如《三顆枸杞豆》記敘的是“我”和三叔的故事,那么,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道理,三個枸杞豆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要注重引導學生在讀中生出疑問,形成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如此,過渡到課堂交流活動中,學生也才會和同伴更深入地展開討論活動。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有了課前準備再進入課堂探究活動,學生方可在交流中有話可說,生成感悟。但進入課堂中,不宜急于以問題去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還需借助情境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在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將其分為激趣、初讀感知和合作交流環(huán)節(jié)。
首先,結合文本和學生實際,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較多,可具體結合當次課堂的文本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展開。如《背影》中以“我和父親的故事”的話題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如《藍藍的威尼斯》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欣賞后導入,再如《多一些寬容》中以“說寬容的故事”導入。在情境導入中要注重以問題而引導學生過渡到文本閱讀狀態(tài)。如《沙漠里的奇怪現(xiàn)象》的閱讀中,以沙漠圖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后,以問題“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體的表現(xiàn)有那些”而引導學生去閱讀,初步了解該文的說明對象具體包含了哪些內(nèi)容。
其次,要注重以問題引導學生初讀感知,初步了解文本的內(nèi)容、結構等。對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都需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進行,直接提出問題組織學生探究,雖然學生也能積極參與,但因對文章的內(nèi)容不夠了解、結構不清、脈絡不明,討論的效果也就次之。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以問題作為引導,則可為探究鋪墊。以《變色龍》的初步閱讀為例,該文的線索是什么(奧楚蔑洛夫處理小狗咬人事件的經(jīng)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是什么,主要有哪些人物,故事的經(jīng)過又如如何的,在弄清這些問題后,結合奧楚蔑洛夫的“變”而對其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這樣更利于學生理解“變色龍”的社會意義,把握小說的主題。
最后,教師主導,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展開問題交流活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問題過多,很多時候學生已經(jīng)懂了的部分,依然以問題方式組織學生交流,這不僅占用課堂時間,也不流于整個閱讀活動的推進。提倡以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更多的是要結合重點、難點,以討論、交流方式去促進學生理解,在討論中豐富閱讀體驗,形成自己的感悟。以《孔乙己》的閱讀為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社會意義是該篇課文閱讀的重頭戲,在討論中就需抓住孔乙己的形象進行。如作者所采用的描寫方法的討論,先引導學生找到“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說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的總體概況,然后結合課文找出肖像、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相關句子,結合句子再以追問方式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如動作描寫中的“便排出九文大錢”的“排”表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初中階段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還尚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合作探究,如果甩手把看課堂完全拋給學生,學生在討論后不一定能獲得一致結論,甚至還可能偏離主題。因此,教師在整個討論過程中的作用還是不能忽視。實踐證明,以問題方式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針對學生討論中存在的疑問進行點撥,再適當拓展,這對學生理解文本,生成體驗具有積極作用。
首先,要注重對學生的討論過程進行監(jiān)控,及時引導學生在討論基礎上歸納總結,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促進知識構建。以《范進中舉》中對胡屠戶的人物形象分析為例,中舉前胡屠戶說范進是“現(xiàn)世報”“癩蛤蟆”“尖嘴猴腮”,無論是語言還是態(tài)度對范進都不待見,范進中舉后,帶的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錢”,說范進“才學高” “品貌好”,在行動上表現(xiàn)中是“低頭扯后襟”,對于這些內(nèi)容,可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討論后以問題“胡屠戶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引導學生歸納,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總結其欺貧愛富、趨炎附勢、嗜錢如命、庸俗自私的性格。
其次,要結合重點和難點,以精講的方式點撥,更好地促進目標的達成。以《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閱讀中對“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理解為例,先引導學生用“誰在什么情況下做了什么”的句式對文中的事例進行概括(如阿基米德面對劈向自己的劍,依然專心研究的“圓”、少女置身鬧哄哄的車廂,全神貫注地讀自己的書),他們在各個不同的情形下,最在乎的是什么呢?結合學生的發(fā)言,圍繞“熱愛學術思考”“珍惜精神財富”“富有純正追求”而進行講解、點撥,讓學生真正理解高貴靈魂的內(nèi)涵。
最后,要注重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對文本進行解讀后,學生所獲得的更多是來自文本本身的含義,體驗尚不夠豐富,此時教師就可進行拓展,圍繞學生的實際而以話題、辯論等多種方式展開。如《囚綠記》中“我”之所以“囚綠”,是因為喜歡“綠”,然“囚綠”后看著“綠”的變化(“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薄坝肋h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又生出了憐愛,那么,“綠”象征的是什么,結合作者的時代,如何理解作者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在對主題進行探究的基礎上,就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閱讀,當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完成探究后,要注重及時引導學生展開練習,通過練習而起到鞏固作用。在練習中,方式要多樣化,如對作者簡介、生字詞、關鍵詞句等的鞏固,可采用小組競賽(如小組間相互提問、小組辯論)的方式進行。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活動的評價,尤其是學生在閱讀中有了自己的體驗和感悟后,不僅要給予激勵,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應該說,新的課程改革讓語文閱讀教學邁入了新的階段,在推進閱讀教學改革過程中,要立足于學生發(fā)展,結合對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的分析,以新的理念為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這樣才能讓閱讀課堂變得更加具有活力,讓學生在閱讀中讀有所獲、讀有所得。
新作文
作者簡介首先,引導學生能借助工具書、教輔資料解決生字詞、、寫作背景等閱讀障礙,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小學階段就開始提倡讓學生自主閱讀,但進入初中后,因閱讀量大,課堂中預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就少,故而在課前就需要引導學生解決生字詞等障礙,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如一篇文章中有哪些字、詞尚不會讀,對其詞義不理解,在預習中就需要借助工具書、教輔資料等而提前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在七年級階段,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去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