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張玉
活出人生的精彩
文/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張玉
90后上班族下班后的豐富生活,是新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依賴于社會生產力及其在此基礎上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物質條件和社會精神環(huán)境。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需要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給所有的人騰出更多的自由時間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手段,使個人在藝術、科學等方面得到充分施展。正是在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人的能力有的蘇醒過來,有的發(fā)展起來,有的產生出來,從而使人可以全面、自由、充分的活過寶貴的一生。
從建國至現在60多年的發(fā)展,大體分成兩個發(fā)展階段。1949~1978年,這個時期因為經濟基礎薄弱,社會體制僵化、社會系統(tǒng)處于封閉狀態(tài),整個社會發(fā)展比較緩慢,個人被單位或土地禁錮,不能自由流動。所以,50后、60后、70后及至80后個人發(fā)展局限性大,主要以生存為目的工作及生活。
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大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這個著名理論通俗理解就是:假如一個人同時缺乏食物、安全、愛和尊重,通常對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強烈的,其他需要則顯得不那么重要。此時人的意識幾乎全被饑餓所占據,所有能量都被用來獲取食物。在這種極端情況下,人生的全部意義就是吃,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只有當人從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來時,才可能出現更高級的、社會化程度更高的需要。
1978年中國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自此后中國社會經濟得以飛速發(fā)展,社會系統(tǒng)也呈現開放性、流動性和多樣化特征。中國社會進入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呈放射性增加,這為個體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機遇。
進入21世紀后,世界經濟趨向一體化,并帶來教育國際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快速發(fā)展。90后與60后、70后相比,國際化條件和經濟基礎更加成熟。相比于其他年代出生的人,90后更容易與國際、世界接軌,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新潮、時髦、靈活和開放等年輕人常有的特征,在90后群體得以最大展示,甚至更張揚,更有個性,更叛逆。并且,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思想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價值觀點和責任意識,而是更多地從自我出發(fā),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人生信條。
自我實現是馬斯洛需要學說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于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也就是說,他們要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干喜歡的工作,這樣才會感到最大的快樂。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著名哲學家尼采有一句格言——成為你自己!
這句話正成為90后、00后以及成長著的職場新人們的寫照,而社會的發(fā)展與多樣化為個人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臺。人生的路有N條可以走,條條道路通羅馬,90后們不再會被一種職業(yè)、一個崗位所禁錮,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