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魯愛華
全國新課標Ⅰ卷地理客觀試題特征的深度分析
河北 魯愛華
2016年高考,福建、四川、廣東、湖北、湖南、陜西、重慶、安徽八省市不再自主命題,所有科目由教育部統(tǒng)一命題,這樣,全國全部科目使用全國卷的省區(qū)將達到2 4個。另外,2016年山東省也在綜合等部分采用全國卷。全國新課標卷的命題必將成為教學研究的話題,近幾年的試卷也將成為寶貴的備考資源。現(xiàn)將個人的研究心得與廣大師生分享,期望能促進研究,有助于考生備考。本文以全國新課標Ⅰ卷為例進行分析如下。
試題中同一題組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主題,從情境、題圖到問題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分析,有利于對地理問題的深層次探討,從自然到人文,知識覆蓋面廣,連接自然。
【例1】(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海冰含鹽量接近淡水,適當處理后可作為淡水資源。下圖示意渤海及附近區(qū)域年平均氣溫≤-4℃日數(shù)的分布。據(jù)此完成1~3題。
1.圖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是( )
A.葫蘆島 B.秦皇島
C.大連 D.煙臺
3.推測目前沒有大規(guī)模開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資源量不足 B.破壞環(huán)境
C.成本過高 D.市場需求不足
【答案】1.B 2.A 3.C
【解讀】本組題影射華北地區(qū)缺水的大背景,探討渤海海冰的利用問題。試題圍繞海冰這一主題,探討了海冰厚度問題、海冰資源分布問題和大規(guī)模開采海冰的條件問題,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學生對海冰利用也就有了一個整體認識。第(1)題,比較四海域的海冰厚度,先要依托圖像判讀等值線,在區(qū)分甲、乙海域海冰厚度時,又要考慮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即離陸地越近,溫度變化越明顯。第(2)題,在分析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的海域時,考生需要有一個思維上的轉換,即從水平到垂直。冰層厚度越大,單位面積海冰資源量越大。第(3)題,在推測目前沒有大規(guī)模開采渤海海冰的原因,需要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思考,雖然華北地區(qū)缺水最嚴重,但環(huán)渤海地區(qū)目前仍沒有大規(guī)模開采渤海海冰,其主要原因是開采難度大,海冰分布也不均衡,采、運、凈化等都需要較高的成本。
在全國新課標卷中常常涉及一些新概念,或是與時俱進,或是來源于最新成果。考場上對概念的理解,是形成判斷的基礎,需要調用所學知識、生活常識,形成“現(xiàn)場學習”的正確判斷和理解。如2011年考查了“自駕車旅游”、2014年考查了“生物量”“就地起沙”“切溝”等概念。其考查又具有兩個特點:
1.全國卷在設置問題情境時,不回避新概念,而是很好地利用“這個機會”,讓考生現(xiàn)場學習,然后讓考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推斷、解決問題。這一特點很好地體現(xiàn)了“能力立意”,考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信息解讀和知識調用能力等。
如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第10,11題的材料,“下圖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jiān)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這是一個長概念,變?yōu)槎叹?,主干部分為“水?米的位置與監(jiān)測點的距離”,解答試題時還需進行關聯(lián)分析:距離變大,說明泥沙沉積使水深2米的位置向海洋內部推移。
2.在一些主干知識考查上,涉及一些重要概念,如果理解不到位或不準確,易形成錯誤認識,這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學研精神。
【例2】(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雨水花園是一種模仿自然界雨水匯集、滲漏而建設的淺凹綠地,主要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并通過植物及各填充層的綜合作用使?jié)B漏的雨水得到凈化。凈化后的雨水不僅可以補給地下水,也可以作為城市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下圖示意雨水花園結構。據(jù)此完成下題。
鋪設樹皮覆蓋層的主要目的是( )
A.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 B.控制雨水滲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答案】D
【解讀】就河北省考生來說,本題得分率不足1/4,究其原因是考生對一些關鍵性概念的理解不夠。我們難以區(qū)分試題具體考了哪個知識點,但解題時卻是以所學知識為基礎的。
據(jù)圖可知,雨水花園的上層是樹皮覆蓋層,且較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隔絕水分和氣體,地表水可以通過樹皮之間的縫隙滲入,但種植土層的水分很難向上蒸發(fā),這樣就會保持土壤水分,達到雨水花園收集、凈化雨水的目的。樹皮覆蓋層并非腐殖質,不能直接為植物提供養(yǎng)分;雨水中的污染物會隨水分流入并滲到種植土層,但樹皮一般不會直接吸附污染物。
地理計算使地理學科的“理性”特點更為突出,從考查的頻率來看,全國新課標卷每年都有呈現(xiàn),不僅注重計算方法的選擇,還考查學生的估算能力。從計算結果來看,不再局限在某一個值,而是一個取值范圍。
【例3】(2015年全國新課標Ⅰ卷)甘德國際機場(下圖)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當時幾乎所有橫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經(jīng)停該機場補充燃料。如今,橫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經(jīng)停此地。據(jù)此完成下題。
一架從甘德機場起飛的飛機以6 5 0千米/小時的速度飛行,1小時后該飛機的緯度位置可能為( )
A.6 6.5°N B.6 0°N
C.5 3°N D.4 0°N
【答案】C
【解讀】首先要根據(jù)4 5°N與5 0°N的相對位置,確定甘德機場的緯度位置(約為4 8°),然后考慮飛機飛行的可能方向,根據(jù)要求的結果是緯度位置,即飛機沿經(jīng)線方向向南或向北。飛機1小時飛行了6 5 0千米跨越的緯度約為6°,最終確定其位置可能在4 2°N~5 4°N之間,故選C。
與人文地理相比,自然地理過程更容易受命題專家的青睞。全國新課標卷常從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出發(fā),要求考生進行動態(tài)分析,以體現(xiàn)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從考點呈現(xiàn)來看,高考命題對“天氣系統(tǒng)的移動”情有獨鐘。
【例4】(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區(qū)14日6時的氣壓形勢,L為低壓,圖中天氣系統(tǒng)以2 0 0千米/天的速度東移。讀圖,完成下題。
氣象部門發(fā)布了暴雨預報,甲地暴雨開始的時間約為( )
A.14日14時 B.14日19時
C.15日4時 D.15日11時
【答案】B
【解讀】由于天氣系統(tǒng)向東運動,使得甲地在不同時間段內受到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不同(等壓線分布出現(xiàn)變化)。因該天氣系統(tǒng)向東平移運動,甲點與L的中心正好處于同一緯線上,甲地暴雨開始的時間正是L的中心到達甲地之時。根據(jù)線段式比例尺,可估測L與甲地的距離約為110千米,根據(jù)該天氣系統(tǒng)的移動速度每天2 0 0千米,可計算移動到甲地的時間約為13.5個小時,故甲地暴雨開始的時間約為14日19時。
空間定位能力應該是學生學習地理之后內化了的素養(yǎng),它是地理學科所固有的一種能力,是空間分析的前提。準確定位更有利于對區(qū)域特征的回顧,進而調用相關知識。空間定位能力是在日常學習中不斷經(jīng)歷找圖、翻圖、查圖、析圖過程中主動意識支配下使用地圖的經(jīng)驗積累。近年來,高考對空間定位能力的考查有弱化的趨勢,試題在“努力”通過足夠豐富的圖文信息,幫助考生確定考查的區(qū)域“在哪里”“有什么”。
【例5】(2013年全國新課標Ⅰ卷)下圖為4 5°N附近某區(qū)域的遙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為植被覆蓋區(qū),淺色部分為高原荒漠區(qū);終年冰雪覆蓋的山峰海拔3 4 2 4米,距海約18 0千米。讀圖,完成1~3題。
1.導致圖示區(qū)域內降水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大氣環(huán)流 B.地形
C.緯度位置 D.洋流
2.該區(qū)域位于( )
A.亞歐大陸太平洋沿岸地區(qū)
B.亞歐大陸大西洋沿岸地區(qū)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區(qū)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qū)
3.該區(qū)域中山脈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屬于( )
A.常綠闊葉林 B.常綠硬葉林
C.針闊葉混交林D.草原
【答案】1.B 2.D 3.C
【解讀】試題以遙感影像為依托,圍繞知識主干探討問題:從地形出發(fā),探討山脈兩側植被的差異;從植被出發(fā),探討降水對植被的影響;從海陸位置出發(fā),探討區(qū)域空間分布。第1題,山脈東西兩側植被覆蓋存在差異,東側是高原荒漠,西側是植被,說明西側降水較多,為迎風坡。從圖示區(qū)域的位置來看,該地位于4 5°N附近,因此山脈西側是中緯西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東側是背風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導致圖示區(qū)域內降水差異的主導因素。第2題,主要從“距海約18 0千米”這一海陸位置入手,4 5°N的地區(qū),根據(jù)同一緯線上兩點距離計算,東西經(jīng)度差約2.3°,這說明西側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據(jù)山脈走向及植被與荒漠的分布,可判斷該地區(qū)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第3題,因為山脈西側降水較多,故多為森林,不能是草原。因圖示區(qū)域緯度較高,屬于北溫帶,不可能出現(xiàn)亞熱帶植被,因此,山脈西坡山麓可能是針闊混交林。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