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樂群
作者簡介:她不是虎媽,但滿腹育兒心得;她兒子不是學霸,但考上了劍橋大學。如你我一般的普通家長,如何養(yǎng)出成功孩子?為了分享這一秘籍,她舉辦多場教育講座,建立多個微信和QQ群,然而,這還不夠,于是,她的經驗,被我們搬上雜志——
有些家長認為玩具越貴越好,但在我的標準里,玩具越簡單、孩子越能參與其中的,才最好,哪怕是你壓根想象不到能夠給孩子玩的東西,比如——麻將。
那次,朋友送來一副麻將,我們家沒有人喜好“堆長城”,怎么處置呢?于是,我將它洗干凈,晾曬消毒,當著孩子的面重新定義了它們的身份:“看,這是你的新積木!”一旁的丈夫眼睛都瞪大了。可不是嘛,外形是規(guī)則的立方體,邊角整齊圓潤,易于搭建,而且比積木的聲音更加清脆,孩子能在悅耳的撞擊聲中激發(fā)拼搭的興趣,不正是完美的積木玩具么!擔心形狀單一?別急,用積木和麻將混搭起來,有輕有重,有圓有方,怎么搭建才能保證更穩(wěn)定的結構,更考量孩子的想象力和物理常識。就這樣,從今天一棟小房子,明天一輛小火車開始,逐漸過渡到動物園、小城鎮(zhèn)等大型設施,別家父母聞之色變,不許孩子把玩的麻將,成了兒子最具想象力的積木朋友。
看到這里,有媽媽疑惑了,我們家也有麻將,每天就擺在桌上,也沒見孩子拿來當積木堆出什么造型來呀?有個例子剛好能解釋:那次我們走親戚,親戚家剛好也有個麻將臺,有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在跟前玩得正歡,兒子一見,興致勃勃地加進去一起玩了。過會兒我一看,兒子用麻將搭了一艘大船,船頭高大,船尾細窄,符合他視覺中對船體的想象。接著他開始煞有介事地介紹自己的作品:這是窗戶,這是煙囪……說得正歡時,對面的小男孩嘩啦一聲推翻了自己擺好的麻將墻,喊:“糊啦!”
孩子是不會自己賦予麻將定義的,家長怎么示范,他眼中這就是什么物品。
除了麻將,圍棋也是兒子經久不衰的好玩伴。顯然,那么大的孩子并不懂得真正意義上的“下圍棋”,那怎么玩呢?圍棋有黑白兩色,美術老師出身的外婆常陪兒子坐在木地板上,用黑白棋子拼畫——我擺個圓形,你添上幾顆,呀!這不是一朵美麗的小花嗎?我在下方再擺出一個橢圓形,你依舊添上幾顆,哈,小花瞬間變成了一只可愛的小鴨子!這幾把圍棋子,伴兒子度過了早期的藝術啟蒙、幾何概念探索,還學會了簡筆畫,甚至承擔了認字的功能——心中有規(guī)劃,舉棋皆是筆。
我們都希望玩具能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意潛能,但其實,用什么來給孩子當玩具,也需要家長的無限創(chuàng)意。我們家旁邊有座小學,每周都有鼓號隊敲敲打打,過去,我們也曾抱怨過吵,但到了兒子一歲多時,他開始對這咚咚咚的聲音感興趣了。某次專門抱著他到小學圍欄邊觀看過鼓號隊表演后,我分明從兒子眼中讀出了羨慕,回家一說,奶奶一拍大腿:“這好辦呀!”她把剛買的藍罐曲奇外紙盒拆開,用一條紅繩和膠帶紙連接好,還不到兩分鐘,就做成了一個簡易鼓,輕便小巧,正好可以掛在脖子上。兒子興奮地掛著自己的“專屬小鼓”滿屋走,跑到爸爸面前敲兩下,又跑到媽媽面前敲兩下,得瑟的樣子令人忍俊不禁。從那以后,只要小學鼓號隊一操練起來,兒子保準拽著奶奶帶著小鼓跑下樓附和,小區(qū)里的同齡孩子個個都羨慕他那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意小鼓呢!而我,從那以后再沒覺得鼓號隊的敲打聲嘈雜過,畢竟,咱家娃也成了其中享受的一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