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愛萍 編輯 | 張小彩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做最好的教育
——讀內爾·諾丁斯《批判性課程:學校應該教授哪些知識》
文 | 胡愛萍 編輯 | 張小彩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那么多教育家如此諄諄教導我們,我也一次次念叨這句話,尤其在許多郁悶的教育時刻,甚至將其奉為圭臬。然而,遺憾的是,在目前學校教育形勢下,我找不到教育與生活有多大的聯系。所以當我一頭扎進內爾·諾丁斯這本書里時,我想的是,這樣的思想財富,在豐富我思想的同時,怎樣才能真正作用于我的教學,使我的學生受益。
一
“教師所持有的動機理論影響著他們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眲訖C決定著人的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深受其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如果教師的目光是短淺的,眼睛只盯著考試與升學,視野只是一本教材和教參,只追求學生近期的分數,那么其教學思維和教育行為必定唯分數論,將教學成績看重于學生個人的心智發(fā)展,忽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成長,甚至不惜消磨其學習興趣,完全操控學生的思維,不給其思維留一點自主的空間。填鴨式教學集中體現了老師對學生思維的鉗制和不信任,給學生一個固定的不容反駁的答案,無疑是將學生導向弱智。
引入批判性思維,首先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挑戰(zhàn)。老師必須擺脫思維窠臼,不盲從任何教學資料與參考答案,必須在課堂與學生展開真誠對話,參與學生的思維活動,時時摸清學生的思維脈絡,了解其思維流程中遇到的阻逆,并進行恰當的引導。這樣的課堂,需要老師對每個學生有可能產生的錯誤思路,進行高屋建瓴的了解與掌控,既給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適合的空間,又能及時把握整個課堂的正確思維流向。
這種挑戰(zhàn),意味著教師必須面對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肩負著為一個民主國家培養(yǎng)未來合格公民的責任,教育必須迎接這一挑戰(zhàn)。
二
不可否認,教材的更新始終落后于時代。但是只要教育者不閉目塞聽,對時代有清醒的認識,那么任何學科教學完全遠離批判性是不可能的,文化特征鮮明的語文學科尤其如此。例如“月是故鄉(xiāng)明”板塊的文章,幾乎都作于三十年之前,現在的中學生難以理解老一輩作家對故鄉(xiāng)的依戀之情,家是什么?故鄉(xiāng)是什么?離鄉(xiāng)、還鄉(xiāng),是一個怎樣的人生過程?老作家不愿意移民,而那么多的人選擇了移民,我們能否簡單地評判其對與錯?這樣的思考對這個年齡的學生是一種挑戰(zhàn),但正是這種不追求標準答案的思考,把學生從考題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年輕的心開始有了思想萌芽。這樣的問題也許會陪伴他們終生,使他們在某一個人生結點頓悟。而被思想照亮的人生將不再暗昧。
鼓勵學生提問,與學生進行對話,是打開學生思想之鎖的鑰匙。一些新鮮的真正的問題,對一堂課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當與學生在課堂上一起大聲朗誦“相信未來”時,我們能否接受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詩人的未來是什么?是不是我們的現在?”“我們的現在值得詩人‘相信’嗎?”“我們的未來又是怎樣的?”這里的每一個問題背后,都有關于時代、社會和人生的嘗試性思考。只有師生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才能把學生從盲目的樂觀與自信中引領出來,使他們的思想更加清醒,也更加深刻。
其他一些文史類學科,如政治、歷史等課程,也尤其具有批判性特征,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方面,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三
有的讀者說,這本書“每個地方都有可以讓我們停頓思考的地方”。作者就是那個把你的心燈挑明的人。
“我誠實地告訴你們,我不相信貧窮家庭的孩子能與富裕家庭的孩子學習一樣好。”讀到這句話,你會為作者的誠實所感動。家庭的貧富之差,不只物質條件有差別,更有教育理念、教育投入等方面的差別,家長的視野影響著孩子的眼界,家長的養(yǎng)成方式影響著孩子的習慣與性格。意識到這一點,并不是要我們消極以對,甚至對待學生失去公平心,而是了解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將教育之愛,普及到每一個孩子身上,實現教育公平的最大化。
“我對學生的建議是‘不要任何事情都盡最大努力’,對所要求的事情做到恰如其分的程度?!毕胍幌?,是不是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教育他們“盡最大努力”以及“做到最好”。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總有自己力所不逮的地方,總有自己不愿意去做卻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學校里的課程設置,則是針對所有在校學生,要求各科不能偏廢。必須承認,我們無法將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做到最好。對于“任何事情都盡全力”這一觀點,諾丁斯毫不掩飾她的誠懇:“我認為遵循這個口號幾乎無疑會使人走向平庸?!闭R劃一,步調一致,即使做到最好,也只是平庸的機器,不是獨一無二的人。
四
這本書絕不是一本單純地講學校課程設置的書,而是一本探討教育哲學的書。它講的是在一個更為宏大的話語情境中,教育究竟應該擔負起怎樣的責任。書中處處可見內爾·諾丁斯充滿哲思意味的教育言論,令人警醒和振奮。
“追求高分可能會削弱學習的內在動機,將來大多數工作未必都需要大學教育。”學生竭盡全力一股腦兒地奔赴高考,大學卻在搞“專業(yè)職業(yè)化”,這是目前中國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相悖之處。作為教育者,我們有沒有勇氣,將學生從追求高分的桎梏里解救出來,發(fā)掘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追求教育的幸福旨歸?
“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深深影響著他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成長?!辈粌H僅在學校教育中,在任何一個集體中,只要人與人之間存在互動,那么相互之間的影響就不可避免。一個人的道德感和責任意識,總會體現在言行上,從而在他人心里產生投射,并在言行中體現出來。那么在班集體中,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依存感和責任共擔意識?
這本書引發(fā)的思考遠不止這些。在批判性課程涉及的家園、戰(zhàn)爭、性別等各個方面,諾丁斯明亮而凌厲的觀點,像一個聚能環(huán),聚集起散落于課程中的許多能量,將這能量以批判性思維的方式轉化成學生的內在力量,并將影響他們一生。
對待戰(zhàn)爭:“如果我們沒有讓年輕人準備好面對戰(zhàn)爭和暴力所帶來的心理震蕩,我們能否說我們在教育年輕人?”
對待家庭:“建立家庭的部分內涵就是建構共同趣味,一開始我們擁有的共同興趣和共同習慣越多,我們成功的機會就越大?!?/p>
對待他人:“真正的對話基于真正開放的問題,雙方相互探究彼此觀點并從中受益?!?/p>
……
五
這本書的每一個條目,甚至每一句話,都會引發(fā)你諸多思考,促使你改進目前的教學。請你時刻保持警惕,提醒自己,激勵自己:“是否還有一種更好的教學方式?”
也許在讀完這本書后,你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想要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批判性思維。那么還請銘記內爾·諾丁斯的這一句話:
“在運用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關心和愛是自始至終重要的因素?!?/p>
最后,我選擇用這句話勉勵自己:“教育如果不邀請人們檢驗自己的生活,則配不上教育的標簽和稱謂?!?/p>
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勇于檢省,勇于革新,做更好的教育,成為更好的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配得上教師這個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