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玲娣
?
培養(yǎng)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國娃
文/譚玲娣
江蘇省南京市朝天宮民族小學是南京市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學,學校400余名師生中擁有漢、回、畬、彝、蒙古、土家、布依、侗族等8個民族。學校圍繞“培養(yǎng)初步的民族素養(yǎng),成為可愛的中國兒童”的核心理念,以學校長期以來的民族教育為突破口和契入點,尤其是以校本課程建設為重要載體,輔之以氛圍支撐、課堂融入、活動拓展,形成民族教育校本課程的整體設計與實施,讓學生在民族教育中發(fā)現(xiàn)自我、擴展視野、認識世界,培養(yǎng)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國兒童。
課程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平臺,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教育思想都算得上是當代素質(zhì)教育的一座富礦,而校本課程正好激發(fā)了這些民族娃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勵志長大為民族做貢獻,成為中國民族發(fā)展強大的時代傳人。為了有效開展民族教育,學校在《培養(yǎng)小學生具有初步的民族素養(yǎng)的研究》課題的引領下,著力進行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師生共同搜集各民族的有關資料,進行整理、概括、匯編,前期編印了《民族教育讀本》,書中有作者自編的《五十六個民族對對歌》和十八個班級走進十八個民族,為孩子們提供了走進不同民族的窗口。與此同時,學校還圍繞民族特色匯編了四本《民樂進課堂》系列叢書,從音樂的視角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
2010年開始,學校根據(jù)上級的要求將省編教材《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納入校本課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比較完整的民族知識教育。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素養(yǎng),體現(xiàn)對民族教育的校本理解與追求,學校還組織師生精心匯編了校本課程民族娃系列——《民族娃——名勝古跡篇》《民族娃——杰出人物篇》《民族娃——愛生故事篇》。比如《民族娃——名勝古跡篇》圖片精美、文字簡練,突出了“賞中華名勝古跡,愛祖國錦繡河山”的編寫宗旨;再比如《民族娃——杰出人物篇》把56個民族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杰出人物,按照作者自編的《56個民族對對歌》中的民族順序進行了排列,以“學民族杰出人物,做祖國四好少年”為這本校本的編寫宗旨。
此外,學校一直采用“民族+國學”相結合的方式“從娃娃抓起”,將不同的民族知識和國學知識相融合,不斷引領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于是,2015年就有了《民族國學》系列叢書。叢書規(guī)劃根據(jù)教學需求分為三個階段:初級階段選用《三字經(jīng)》和《弟子規(guī)》,著重進行文史通識和德行禮儀的引導;第二階段選用《笠翁對韻》(上、下冊),偏重歷史人文和字詞韻律的學習;第三階段選用《論語》(上、下部),重點進行立意行文和謀篇布局的研習。
在實際操作中,本叢書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研”一體化。首先,叢書中大量的故事、案例和游戲來源于本校實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保證了叢書讀者和使用者在實施教學環(huán)節(jié)時不會脫離實際;由于本叢書的許多國學知識和民族知識超脫了教師編寫組的現(xiàn)有學識范圍,在編寫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學習;特別感謝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楊崗老師和金陵國學堂朱莉老師的傾情援助,以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錢文忠教授的學術啟迪和幫助,很多內(nèi)容都是大家一起研討之后才最終成文。
學校始終堅持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為校本課程實施營造濃厚的民族氛圍。一樓大廳里的一根根精美的立柱,是民族文化特色墻,彩繪出各民族的人物畫像、服飾、樂器及民族名稱等;走廊的墻壁上懸掛了56個民族的人物畫像及民族介紹,這些都是“民族娃”親手繪畫的作品。學校還開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宣傳陣地”“民族娃娃安全學習園地”“民族娃娃愛讀書長廊”等宣傳陣地。
此外,學校將國學經(jīng)典滲透到民族文化校園環(huán)境中。三層樓梯平面墻分別設立了《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詩經(jīng)》《論語》等古色古香的圖文宣傳畫和一些歷史名人名言。校園環(huán)境處處會“說話”,班級文化也各具特色。每個教室前的走廊上是“我和我的祖國”“民族娃娃在成長”的民族知識宣傳墻,班主任定期會更換內(nèi)容。各班教室后墻上設置了民族文化展板、教師的一句愛生格言和“我們的成長腳印”班級文化特色墻,事務欄、榮譽欄以及特色班牌。各個班級還自建了讀書角,在這個小空間里,讀書成為了孩子最快樂的事。
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chuàng)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是發(fā)展科技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是提高國民素質(zh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
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習的主陣地,更是民族教育的大課堂。學校將校本課程中的民族教育有機融入到課堂中,實現(xiàn)了民族教育價值功能的放大。
民族樂器進課堂每個年級學習一種樂器,每周授課2課時,笛子進課堂、葫蘆絲進課堂、二胡進課堂、琵琶進課堂,聘請專業(yè)民樂教師教學生學習民族樂器,讓民族娃們了解民樂、享受民樂、熱愛民樂,學校還被南京市掛牌“少兒民樂活動中心”。
民族書畫進課堂中華書法與國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學校將書法、國畫引進課堂,進行詩配畫的教學,使民族娃娃們從小就學習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
民族體育進課堂中華武術、腰鼓等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運動。學校將中華武術、腰鼓等引入課堂,利用體育課,教學生學習武術操、太極拳,增強民族娃娃們的身體素質(zhì),傳承民族體育,振奮民族精神。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體育競賽活動,滾鐵環(huán)、趣味地滾球、拔河、劃龍舟,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生龍活虎。
民族歌舞進課堂我國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學校對音樂教材進行整合,在音樂課堂上教學生學習各民族的歌舞,加深了民族娃娃們對民族歌舞的喜愛和對各民族的了解。
民族特色的主題班會有時小朋友穿著白族的服飾,品著白族特色茶水,在“感受白族”主題班會中體驗感悟著白族人民的生活;有時小朋友們圖文并茂地介紹著布依族的風光,并親手制作了許多布依族特色的裝飾掛件;有時來到阿撒克族做客,可是件快樂的事情了,民族娃娃們戴上阿薩克族的帽飾,儼然就是幾個阿薩克族的姑娘,翩翩起舞,多么快樂自在呀!
有趣有益的綜合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有趣有益的綜合實踐活動豐富了娃娃們的課余生活,絲網(wǎng)花、荷花燈、兔子燈,這些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也悄然走進我們朝小的民族課堂,孩子們和他們的作品在一起非常開心,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體驗著濃濃民族情,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著一塊肥沃的土壤。
每年一屆的民族風情節(jié)從2006年開始,學校每年舉辦民族風情節(jié),從“團結一家親”“魅力朝小,民族風情”“幸福牽手,陽光成長”“相親相愛,幸福花開”“活力青奧,精彩朝小”到2015年的十全十美民族風,相親相愛中國情”的第十屆民族風情節(jié),不一樣的主題,一樣的愛國情。民族娃娃們用56張代表著56個民族的卡片拼連成了偉大祖國的輪廓,師生、嘉賓歡聚一堂,載歌載舞,民族風情節(jié)成了全體師生共同期待的精彩大舞臺!
學校通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整體探索,圍繞“培養(yǎng)初步的民族素養(yǎng),成為可愛的中國兒童”的核心理念,通過民族教育這個視角,來豐富教育目標,讓它更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意蘊,更具有民族文化的意蘊,從而培養(yǎng)孩子成為可愛的中國兒童。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朝天宮民族小學 )
編寫過程中進行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完整性,尊重典籍本身,引用整部內(nèi)容,但會適當引導和加以說明;故事性,在每個自然節(jié)內(nèi)都會選擇一些相關故事,用來啟迪和引導孩子思考;互動性,通過特定環(huán)節(jié)引領孩子們參與進來,通過互動問答和游戲,增強趣味性和參與度;階梯性,在知識編排上,始終堅持“聽、說、讀、寫、思”五大基礎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又進行階梯性設計,將聽說能力、讀寫能力和思維能力有機集合和階梯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