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歲
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語及文化內涵
張德歲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為了解宿州當?shù)氐闹M飾習俗及其產生的文化淵源,調查了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言行,并分析了諱飾語規(guī)避的語義策略。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語可分為兩種,一是避兇險、晦氣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吉祥、如意的詞語;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兩性、生育、排泄/排遺、殘疾、相貌、飲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雅致、中聽的詞語。諱飾語的使用采用了語義的揚升、減弱、擴展和模糊等語義策略。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語浸潤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它是我國中庸和諧之道的文化載體,是人們趨吉避兇的倫理情感的根本流露,同時也符合語言交際過程中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共同要求。
宿州方言;諱飾語;諱飾文化
諱飾,也叫禁忌、避諱,包括敬諱和忌諱兩大類[1],用于避諱的詞語可統(tǒng)稱為諱飾語。枟現(xiàn)代漢語詞典枠對“避諱”的釋義是:①bì/huì: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說話或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叫作避諱;②bì/hui:不愿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2]78。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區(qū)別:前一個“避諱”指敬諱,后一個“避諱”指忌諱。敬諱往往帶有強制性和等級性,主要用于尊者、親者與賢者,規(guī)避其名字;忌諱的內容通常是規(guī)避隱私和不吉、不潔的事物,注重其個體性[3]。事實上,二者難以完全分開,比如人們忌諱死亡,而換用“過世”“走”“丟”等說法,這可能是對親者或尊者的敬諱,也可能是出于恐懼或迷信的忌諱心理。鑒于此,本文不再嚴格區(qū)分敬諱與忌諱,而沿用李申的說法[4],把諱飾用法按其目的分為兩種:一是避兇險、晦氣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吉祥、如意的詞語;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兩性、生育、排遺、殘疾、相貌、飲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雅致、中聽的詞語。
諱飾既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也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諱飾語是人們的社會認識在語言詞匯中的反應,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諱飾現(xiàn)象無處不在,在宿州方言中也存在大量的諱飾語。本文擬通過采擷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語,描寫宿州當?shù)氐闹M飾言行,進而探求這一現(xiàn)象產生的認知心理和倫理情感。
2.1 與死亡有關的諱飾語
死亡是人類最大的不幸,一提到它有人恐懼不安,有人悲戚惋惜,有人憤然感慨。但死亡又是每一個人最終必然的歸宿,所以為了減輕人們對死亡帶來的情緒波動,人們往往采用間接、隱晦的方式,換一個詞語來表達。在宿州方言中,這種用法普遍存在。對老年人的死亡,一般說成“過世”“老”“睡過去”“不在”“百年后”“[k待213]寧眼兒”,其中,“老”“不在”“[k待213]寧眼兒”自指用法較多;“過世”“睡過去”“百年后”常用于他指。
中年人和年輕人的死亡,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傷害和悲痛,人們不愿意提及,在宿州當?shù)?,說到這一問題時,常說“傷了”“不在了”。人在工傷或交通事故等突發(fā)性事件中意外死亡,有時候也說“出事”“出意外”,一般不提及結果。如果是嬰幼兒的夭折,要說“丟”“叫人拾走了”。人們覺得孩子并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只是換了一個人家,這樣家人心理上也許會有一絲安慰。有時死亡的人生前脾氣較開朗,愛和別人說笑,死后經常和他在一塊兒開玩笑的人也會拿他開涮,說他“爬煙筒”“伸腿了”“尾[i35]了”“拔熊了”“噎(個)熊了”“哈伊了”“進火葬場了”,在蕭縣也有人說是“去岱橋了”(因為蕭縣火葬場在城西“岱橋”)。被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的犯人,以前大多是被槍斃,所以宿州當?shù)爻S谩俺詷屪印敝复杆雷?,比如,有些家長咒罵調皮搗蛋的孩子:“我看你,長大也是個吃槍子的貨!”有的人被人殺害,當?shù)厝顺Uf是被人“算計了”“撂倒了”“害了”。如果死者是自殺,人們在議論時常說他“尋短見”“想不開”,或者直接用他自殺的方式來指代,如“上吊了”“喝藥了”“跳坑了”“跳河了”“跳樓了”,后面一般不帶“死”字眼。有的人對死者漠不關心或結過“梁子”,會說死者“不性了”“拔熊了”“報應了”,甚至把被車軋死的人說成“給車膏油了”。這種說法是對死者的不敬,帶有報復心理,甚至幸災樂禍。
與死人相關的一些用品也不能隨便亂說。在宿州方言中,稱“棺材”為“活”或“喜活”,與“死”相對,希望死者能夠死而復生,奇跡般地活下來。“辦喪事”叫“出老殯”,哭喪棒叫“惡拉棍子”,“穿孝”叫“穿孝衣”“戴孝帽子”,晚上舉行與死者的送別儀式叫“成佛”,“墳地”叫“林地”,埋葬死者叫“送進南北坑里([lai2])”。這些用語忌說“死”“喪”“墳”“哭”等引人傷感的字眼,其說法與其字面意義往往不相符,是代代沿襲下來的習俗用語。如“林地”不是指“植樹造林的山地”,而因為人死后一般要在墳前栽樹,一是為了方便記住墳地的具體位置,好讓親人祭奠;二來栽樹也是希望死者能夠庇蔭后代,家族人丁興旺,為他們帶來好的運氣。
有些數(shù)字,由于和“死亡”存在一定的聯(lián)想關系,宿州人也非常忌諱?!八摹焙汀八馈敝C音,宿州當?shù)匾话慵捎谩八摹?,如移動電話號碼、車牌號等;當然“四四”連號時,則預示“事事如意”,這是例外。傳說人在世時如果作惡多端,死后就要被打進十八層地獄,很多人在購買高樓時盡量避開十八層。這也是“死”帶給人們的恐慌心理和語言迷信思想在作怪。
2.2 與疾病有關的諱飾語
疾病纏身會令人苦不堪言,甚至會失去生活的信心,所以交談中忌說“病”字。親朋在探望時,一般會問“您是哪兒不舒服(好)?”病人在回答時也常說“哪兒哪兒不得勁”或“哪兒哪兒有點小毛病”。去醫(yī)院治病說是“看醫(yī)生”,請大夫來家中看病叫“接先生”,如果病好透了,則說“好利朗了”。身體病弱一般說身子“不擔震荷”。
病人的病情是個人隱私,一般不直說。如肺病改說“癆病”,“糖尿病”“肝病”說是富貴病。腹瀉類疾病粗俗的說法是“屙稀屎”“竄稀屎”“順腚淌”,由于“屎”“腚”都表示不干凈的字眼,故當?shù)厝艘话阏f“拉肚子”。瘧疾病說是“發(fā)瘧子”,也叫“打擺子”。有些食品如兔子肉、南瓜飯等,人吃了易引起胃脹甚至拉肚子,當?shù)厝朔Q這一現(xiàn)象為“破腹”。再如驢肉,當?shù)厝朔Q之為“發(fā)捂肉”,認為患有慢性病的人不宜多吃,吃多了容易觸動病灶,病情加重。
2.3 與生肖有關的諱飾語
十二生肖中的動物,宿州當?shù)厝嘶蛞驗榫次?,或因為厭惡,把有些屬相換了一種說法。最典型的是“蛇”,當?shù)厝私兴伴L蟲”。由于它的樣子可怕,又近似于傳說中的龍,所以當?shù)厝藢λ母星檩^為復雜。由于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能呼風喚雨,是吉祥之物,出于這種敬畏心態(tài),人們便把屬相中的“蛇”改稱“小龍”,而把“龍”稱為“大龍”。
在十二生肖中,說某個人屬哪種屬相,人們就將這個人和這種動物聯(lián)系起來,甚至會把對那種動物的情感轉移到這個人身上,如雞的高傲、牛的能干、豬的愚笨、猴子的精明等。老鼠是人們感到厭惡的一種動物,但出于對屬鼠的人的尊敬,人們不說其屬鼠,而改說屬“水兒”。在宿州當?shù)?,人到?5歲,但不說45歲,而說今年屬驢或46歲,因為當?shù)厝嗣孕牛f人在45歲這一年是“腌年”,容易攤上倒霉的事。
宿州當?shù)赜行┤嗣孕拧氨久辍?,年齡到了“12”的整數(shù)倍,如12歲、24歲、36歲等,覺得這樣的年頭是多災多難之際。為了消災避難,不論男女,家人往往給他買來紅色的內衣,上面印有“?!薄皦邸弊謽?,祈求避難。而小孩有的在手腕上或腳腕上用紅繩系一個桃核刻制的信物;有的是吉祥的字符,如“?!薄皦邸薄捌桨病钡?;有的佩戴屬相,如屬雞的就掛一個雞的圖案;有的在脖子上掛一個護身符,如家境好的用金石玉器等,普通家庭就用塑料制品;還有的在枕頭或褥子下放一個用紅布縫制的小袋,旁邊再放置用桃樹枝條削制的刀劍。紅色是光和火的象征,能夠驅除黑暗,給人帶來溫暖和光明;而傳說中的妖魔鬼怪都在晚上出來活動,害怕光亮;再者紅色是血液的顏色,血液意味著殺戮,所以鬼怪不敢靠近,穿紅衣者也就安康。
宿州方言中也有罵人是屬騾子的,這是典型的詈詞。騾子是一種雜交動物,由驢和馬雜交生成,說某人屬騾子,其實罵他是個野種,這種說法一般是在罵架的情況下用。
3.1 與兩性相關的諱飾語
和其他方言區(qū)一樣,宿州方言中也談性色變,無論是性器官、性行為還是其他跟性有關的問題,人們對此都諱忌莫深。劉彩霞指出,性關系是對成年人具有極強引誘力的事情,因此按照弗洛伊德的觀念,越是想做的事情,肯定會存在禁忌成分[5]。所以在語言中,一般要盡量避諱性及與性有關的詞匯。
3.1.1 關于性器官的諱飾語
用“底下”指代女性陰部的用法最多,有時也含混地用“那個”來指代。出于對“([pi213])”的忌諱,宿州方言中,普通話的“筆”讀作([pe213]),當?shù)厝藢W說普通話時故意將其變讀為([pi55])[4]。用“媽媽”和“奶子”指稱乳房時,前者使用頻率較高,與之相對,乳汁也叫“媽水”或“奶”。年輕女性說起乳房時,由于害羞,通常說成“胸口窩”“胸口家”。
女性生殖器的叫法相對較少,忌諱很重。男性生殖器的名稱相對較多,既區(qū)分年齡又區(qū)分不同的場合。一個概念分得越細,則表明它所代表的那個事物在社會生活中越重要。首先男性生殖器官名稱繁多,且富有形象性,其使用者多為男性,表明男性粗魯豪放的一面,女性則相對矜持、內斂、害羞;其次,人們對性器官的關注,也說明它的擁有者即男性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中心和支配地位,相對來說,女性則處在從屬地位;再者在兩性問題上,傳統(tǒng)社會對男性禁欲思想的束縛遠遠低于女性,一些男士在公共場合肆無忌憚地講著葷段子;而女性很少會這樣做,甚至還要躲避開。
3.1.2 關于性行為的諱飾語
“跟……睡覺、好上、上床、擱一塊兒、不清白、跟人家”等詞語,說法較為含蓄、雅致,雖然行為的主動發(fā)出者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但在言語交際中以說女子的性行為為主,尤其是那些出軌的女人。“有一腿”來自民間俗語,隱晦、委婉地說明某異性之間存在非正常的男女關系。它和“好上”“不清白”,其行為主體至少是兩個人,在語義上不指代具體的性行為,但二者的交往過程中一定存在性行為?!鞍l(fā)生關系”在農村很少使用,一般是在城市或受過教育的文化人才這么說。
3.1.3 其他跟性相關的諱飾語
(1)月經。女性來月經時,女性之間交流常說“來那了”“例假了”“身上來了”“來朋友了”“來客人了”;如果有男性在場,一般保持沉默,若是非說不可,則說“身體不舒服”。
(2)懷孕。懷孕是性行為的結果,女子一旦懷孕,一般羞于開口。在宿州當?shù)爻S谩坝邢擦恕薄昂貌 薄吧碜颖俊薄皯焉狭恕薄按魃狭恕钡戎M飾語,表達女子懷孕?!坝邢擦恕庇糜诎x,后繼有人、兒孫滿堂,這是人生的一大追求和喜事;“害好病”的說法較為俏皮,是病都不好,懷孕這種身體的異常,也會像生病一樣帶來身體的不適,但畢竟是多數(shù)結過婚的女子希望發(fā)生的,所以是“好病”;“身子笨”和“懷上了”帶有中性色彩,前者是一種借代用法,后者是一種省略現(xiàn)象;“戴上了”則是貶義說法,因為動物懷孕說成“戴窩了”,移用過來指人,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說法。
3.2 與生育相關的諱飾語
宿州當?shù)赜辛撕⒆右话悴徽f“生”而說“添”或“拾”,如說“添了一個孫子”“這孩子是在醫(yī)院里拾的”。如果還沒有懷孕,通常說成“要”,如“她最近兩年不想要孩子”。忌諱說“生”估計是不想勾起產婦分娩時的痛苦,加上生育時的場景也不雅觀。一些小孩子看到媽媽又給自己生了一個弟弟或妹妹,就會追問哪兒來的,大人不方便說,即使說了小孩子也聽不懂,就告訴孩子“弟弟(妹妹)是從坑里扒出來的”。
如果女子不能生育,一般會委婉地說“不開懷”“沒開過懷”,意思是沒有生育過。也有的說“沒(有)動靜”,如“結婚好幾年了還沒有點動靜”,但這種說法通常是指沒有生孩子,并不代表沒有生育能力。
3.3 與排泄(遺)相關的諱飾語
“屙屎”“尿尿”是非常不雅的說法,讓人聽后會產生消極的聯(lián)想,在宿州口語中一般說成“解大手”“解小手”?;\統(tǒng)的說法一般是“上廁所”“上茅房”(以前農村的廁所多是用茅草搭建的),城市里面一般說成“去衛(wèi)生間”“去洗手(間)”。也有的說法更為含蓄、幽默,“我去蹲一下”“去放點水”“去卸貨”“去騰騰地方”“去辦點大(?。┦隆薄叭シ奖阋幌隆保挥枚嘟忉?,聽者也能意會。年輕女性更是忌諱,有的說是“去2號”“去WC”“去那邊”。與“屎”相關的排泄(遺)物還有“眼屎”“鼻屎”,也都相應地改為了“眥目糊”“鼻疙巴”。為了避諱說“屎”,有的把“屎”說成“巴巴”,特指孩子的大便;有的干脆把“屎”省去,說成“他一屙都蹲半個小時”。肛門,粗俗的說法是腚眼子,很不文雅,改說成“底下”,也有的將其說成“后邊(面)”,相對而言,性器官則叫“前面(邊)”。
3.4 與身體殘疾相關的諱飾語
身體上的殘疾,當著對方的面也不宜直說,怕對方聽起來刺耳,傷害了自尊心。比如,“瞎子”說成“不得眼目”,“聾子”說成“耳朵有點背(沉)”,手有點缺陷則說成“手柴毀了”?!叭匙印币话阏f成“腿腳不好”“腿不得勁”“走路葛[k待55]寧葛寧的”;如果瘸得不多明顯,就講“有點兒點腳”“走路趁趁的”。駝背說成“羅弓腰”,諱飾一點的說法是“有點兒背鍋”“直不起來腰”“有點兒鉆腰”??诔运追Q“結巴”“結巴子”,或者說某人說話“結結巴巴”,這本身就帶有一定程度的模仿性。說話表達不清,稱之為“半語”,意思是話只說了一半,故當?shù)厝苏f有口吃的人為“肚里([lai2])精”。耳垂下長個肉瘤叫“系馬樁”,大拇指上長個小手指叫“六指”?!按搅选币话惴Q為“豁子”或“兔子嘴”。有的人患有精神疾病,一般不說他“憨”“傻”,要說他“缺心眼”或“二哄(xu礗213)”;有人做了傻事,年輕人當中也常講“他有點二”。
3.5 與相貌相關的諱飾語
人在長相方面的生理缺陷,一般也不能“守著矮人說矬子”。高一點、白一點通常被看作是優(yōu)點,個子矮的通常要說“個頭有點穰”,皮膚黑的要說“長得黑甜的”,人瘦要說“長得結颼”,人胖是“長得富態(tài)”?!癘型腿”被說成“羅框腿”“撇[ph貸24]了腿”。禿頭說成“敗頂”或“謝頂”,頭發(fā)脫落了就像花朵開敗、凋謝了一樣。一個人體重增加了,一般也忌說“胖”,而說“添膘了”“發(fā)福了”。背一個人的時候,尤其是背孩子或病人時,只能說“重”,不說“沉”,迷信的人認為同樣一個人死后比活著的時候讓人感覺更重;說他沉,就像罵他是死人。臉上長的雀斑叫“沙金雀子”,有人也戲謔地稱之為“老雀蛋”。“麻子”說成“坷坑[th待礗213]”,宿州方言中有句俗話:“一個麻子一個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有人整個面部都是麻子,大的套小的,人們就會說他“麻得扯耕”。因此,一個人長相受看,人們常常直接、具體地夸耀他;如果其貌不揚,人們也不會直接說他丑,而是說“長得一般化”。
3.6 與飲食相關的諱飾語
宿州人稱豬舌頭叫“口條”,因為“舌”與“折”諧音,不吉利,我國廣東、湖北、江蘇等省份很多地方都有這種諱飾用法。動物的內臟,顏色發(fā)紅的,像心、肝、肺,統(tǒng)稱“紅下水”;顏色發(fā)白的,像胃、大腸和小腸,統(tǒng)稱“白下水”。雄性動物的生殖器一般認為具有滋補壯陽之功效,稱之為“鞭”,如“驢鞭”“鹿鞭”;睪丸稱之為“球”,如“羊球”,豬和牛的分別稱為“豬蛋”和“牛蛋”;動物的腎臟稱作“腰子”,如“豬腰子”“羊腰子”。鴨蛋,稱為青皮,因其顏色發(fā)青;還有一個原因,“鴨”與“壓”諧音,宿州當?shù)赜绕涫寝r村,看到別人拿著或背著東西,常和對方開玩笑,問他“拿(背)的是鴨(壓)蛋嗎?”豬嘴叫“拱嘴”,因為豬無論是關在圈里,還是跑到院子里或野外,都喜歡用嘴拱地,搞得到處亂糟糟的。豬的膀胱也叫“豬尿巴”,加工后成為“小肚”,常說的豬肚稱“大肚”。
以前農村貧窮,很難吃上一頓肉,所以把吃肉說成“吃點改樣的”“吃點有味的”。俗話說,“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將驢肉和龍肉相提并論,宿州人也把“驢肉”說成龍肉。
再者,進飯店吃飯,有些人手頭不夠寬裕,吃不起昂貴的飯菜,只能點一些便宜的菜品,但礙于情面,無論是店家還是用餐的人都避諱講“便宜菜”或者說“孬菜”,而改說“實惠的菜”。
3.7 與性格相關的諱飾語
性格是指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像“樂觀”“開朗”“誠實”等積極性格可以直接表達出來,而“懦弱”“自私”“懶惰”等消極性格有時也不便當面說出來。宿州方言中談到別人的消極性格時,為了顧及對方的情面往往采用以下三種表達方式。
3.7.1 否定形式+表積極性格的詞語
表達人的性格的詞語基本上都是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質的短語),從感情色彩上看,既有褒義詞,也有貶義詞,例如,“善良—兇惡”“誠實—虛偽”“堅強—軟弱”等。在上述任何一組概念中,除了語義維度的兩極之外,都存在一個中間狀態(tài),比如既不是很“善良”“誠實”,也不是很“兇惡”“虛偽”,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沒有一個現(xiàn)成的中性詞來表達。言者在表達時為了不激化矛盾或引起對方的反感,實現(xiàn)最佳的言語效果,一般不能直說對方性格上的弱點,而是在表達弱點詞語的那個反義詞的前面添加“不太”“不夠”“不怎么”等否定形式,以降低貶義詞表意的程度性。因為在語義真值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肯定的語氣不容置疑,明顯強于單重否定句式。如不說某個人軟弱,而是說他“不夠堅強”;不說某個人懶惰,而說他“不太勤快”。因為“不夠堅強”往往是指“堅強”的程度不夠,而不是“一點都不堅強”,更不完全指他“懶惰”?!安惶薄安粔颉薄安辉趺础钡确穸ㄐ问讲皇峭耆穸骋粚傩?,而是減弱或降低某一屬性。
宿州方言中這種用法很多,出現(xiàn)在人們衣食住行及社會交往的各個方面。比如,有人穿衣服邋遢、不得體,甚至經常穿著臟兮兮的衣服,人們往往說他“不太講究”“不愛打扮”。有人性格孤僻,和周邊人交往很少,就會說他“不太喜歡熱鬧”。
3.7.2 太+表積極性格的詞語
通?!疤矸e極性格的詞語”都是表達由衷的贊美,如“太偉大了”“太正直了”。但這一格式在特定語境中則微含批評、不滿之意,比如,有人小氣、花錢吝嗇,一般說他“太會過了”“太細了”?!皶^”和“細”含有褒揚之義,加一“太”字,則物極必反,很顯然不是夸贊對方節(jié)儉,而是道出了言者的不滿。但是,不能把這看作是徹底的反語用法,因為這樣的話,更加讓聽者無法接受,達不到規(guī)勸或善意批評的目的。言者在說話時,聲音要略低,語調要平緩,而反語則帶有高揚的語調,后面通常添加其真實的意圖。如“你太會過了,就請人吃了一碗面條”,顯然是批評對方小氣;而“不要太會過了,多吃點好的,身體才好得快些”,則是善意的批評。
3.7.3 借用其他詞語
宿州方言中有些詞語義項較多,其本義甚至是常用義表達褒義,引申義則含有貶義色彩,有時一句話看是夸贊對方,其實是在批評。表面上的褒義保住了對方的面子,但細細品味,話中有話。比如,一個小伙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沒有找到對象,有的長輩就會說他:“這孩子太老實了,那么多年連個媳婦也沒混上。”枟現(xiàn)代漢語詞典枠中“老實”有三個義項:①誠實;②規(guī)規(guī)矩矩,不惹事;③婉辭,指人不聰明[2]820。很顯然,這位長輩所說的“老實”不是指前兩個義項,他是在批評甚至嘲笑小伙子的無能,但直說“無能”又怕對方受不了這個刺激,故而委婉地說成“老實”。再如,有些男子懼內,如果當眾或當面說他“怕老婆”“不當家”一類的話,很明顯不太合適。這種情況下,言者要么從另一方說起,要么換一個說法。有的講“他老婆比較口(強勢)”,言下之意就是該男子在家中處于弱勢。有的就講這男子“在家里乖得很”,“乖”一般是說孩子“聽話”“機靈”,在這里其實是嘲笑該男子在家聽老婆話。再如宿州方言中稱呼那些毫無主見、盲從他人的人為“老好人”,他的“好”實際上就是為了不得罪別人,喪失自我與原則。
當然,上述三種方式使用的頻率并不均等。前兩種使用的場合較多,有時還綜合運用幾種方式。比如有的年輕人不知孝敬父母,甚至和父母大吵大鬧,旁觀者就會責備他“不聽話”“不(大)懂事”“不知道啥”?!奥犜挕薄岸隆焙汀爸郎丁北旧硭妇捅容^寬泛,沒有明說年輕人的錯誤行為,前加“不(大)”等否定形式,語氣也比較緩和。另外,“聽話”是中性詞,“懂事”和“知道啥”傾向于褒揚、肯定,所以否定之后,“不聽話”的批評力度是最低的。如果直接責備他“不孝”,很顯然沒能保全對方的面子。
總體來看,宿州方言中稱說他人消極性格時,忌諱直來直去,盡可能有禮貌、婉曲地表達出來。由于描寫性格的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所表達的屬性具有模糊性、伸縮性,言者通過添加程度副詞或換一個詞語的方式,達成了既顧及對方面子又實現(xiàn)交際目的(批評其性格中的缺陷)的修辭效果。
3.8 與取名有關的諱飾語
在現(xiàn)代社會,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的禁忌越來越少,像古代那樣避公諱、家諱和圣諱的現(xiàn)象早已不復存在,但語言禁忌所帶來的文化心理的影響卻根深蒂固?,F(xiàn)在人們給孩子起名字或從事其他社會活動時,基本上打破了語言迷信的禁錮,可以自由地給自己的孩子命名。
但受傳統(tǒng)習俗的影響,給孩子命名仍存在一定的禁忌。宿州人在給孩子起名字時,不管是小名(乳名)還是大號(學名),最后那個字忌諱和五服內的長輩重名。不然就是對長者的不尊重,要受到周圍人特別是那個長輩及其子女的抱怨和責備。
在宿州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一般都不允許孩子直呼家長的名字。年齡小的不能直呼年長者的名字,除非年齡小的輩分高。小孩在一塊玩耍,若鬧出別扭,就會喊對方父母的名字,這往往會被看作是赤裸裸的挑釁,雙方會因此打起來。
當?shù)厝私o孩子起名字時,一般都不用臟、俗或者不吉利的字眼。像“強”“祥”“瑞”“長”“?!薄跋恪薄盎ā钡缺徽J為是吉祥如意、鴻運高照的字眼,使用人數(shù)較多;相反,人們不會用“弱”“病”“災”“短”“禍”“草”“臭”等不吉不祥的字眼來給孩子命名。有些孩子的小名粗鄙,其實是家長從反面寄寓了自身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比如,希望孩子長得漂亮,就反其意而取名為“小丑”“丑蛋”;希望孩子聰明伶俐,卻在孩子的小名前加個“憨”字;希望孩子長得健壯,就選用結實的東西給孩子命名,如“石頭”“鐵蛋”[6]。即使個別孩子的名字不夠雅致,別人在稱呼他時(尤其是孩子長大成人后)往往用諧音字來替代他。有個家長給兒子取名“小尿”([ni袋u51]),村里人嫌其粗俗,后改稱他為“小鬧”。還有的家長孩子較多,給幾個孩子起的名字還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寄寓日后孩子們能建立的和諧關系,如大兒子叫“火斗”(指黑魚),二兒子叫“魚”,小兒子就叫“水”;相反,小兒子絕對不會叫“貓”或“鍋”,不能與前兩個兒子都相克。之所以這樣取名,一是希望三個兒子不忘魚水情誼,兄弟和睦相處;二是寄托厚望,希望孩子們能夠如魚得水,生活順心如意。
從語義來看,諱飾語的規(guī)避主要采用語義揚升、語義減弱、語義擴展和語義模糊等策略[7]。這些規(guī)避方式在宿州方言中也普遍使用。語義揚升是用表意好的詞語取代語義不好的詞語,大都是用褒義詞或中性詞取代語義真值相同的貶義詞,比如,用“老實人”指代“無能的人”,用“會過”取代“吝嗇、小氣”。語義減弱就是換一種說法減輕聽者內心的恐懼、厭惡或緊張情緒。比如,上文跟“死亡”“疾病”“性”“排泄(遺)物”有關的詞語都換了別種說法,如說“走”而不說“死”,說“解手”而不說“尿尿”都是為了降低詞語帶給聽者的負面聯(lián)想。語義擴展是指用語義外延大的詞去替代語義外延小的詞,如用“腿旮旯里([lai2])”“底下”等詞語指代性器官,“身上”指代“月經”,用“胸口窩(家)”指代乳房。語義模糊是指用表意模糊的詞語指代具體的概念,以此沖淡人們的恐懼感或厭惡感。最常見的是用“那個”指代具體的、跟“死亡”“性”等有關的事物、行為或事件。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存在形式。宿州方言諱飾語的使用主要基于以下兩種文化心態(tài)。
5.1 表達趨吉避兇的倫理情感,追求和諧的中庸之道
作為一種禁忌制度,避諱原是為了表示對封建君主和長者的敬畏,避免直接說出他們的名字而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加以表達。諱飾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體現(xiàn)。伴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避諱制度也不復存在。但不許犯忌和害怕犯忌的雙向心理并沒有消除,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它的精神已演變?yōu)槟承┝曀?,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影響依然存在[8]。
受“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宿州農村有許多居民仍迷信鬼神,他們認為人類和鬼神都使用一種相同的語言,且各路鬼神的語言具有無限的魔力。人們通過離心聯(lián)想的方式,將鬼神的名字與其靈魂聯(lián)系起來,將不吉的詞語和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9]。于是,他們忌說“死”“病”等字眼,害怕給自己帶來晦氣。比如,在宿州當?shù)丶芍M喊死者的名字,尤其是在靈堂或墳地,害怕死者的魂靈纏住自己而帶來厄運。事實上,漢民族歷來存在語言崇拜的迷信心理,“認為語言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一經說出,就會朝著詞語預示的方向發(fā)展,所以任何不吉、不祥、不雅或令人厭惡的事物或現(xiàn)象,都避免出之于口,而改用或吉祥或雅致的詞語來代替,以免受話人聽了不快。因此,遇到忌諱的詞語不直接說,而改換一種聽起來容易接受的較美好的說法”[3]。
除了趨吉避兇的心理驅使,諱飾現(xiàn)象的產生也和儒家一貫堅守的中庸和諧的處世之道密不可分。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主張為人處世要采取不偏不倚、公正和諧的公允態(tài)度[10],它的哲學內涵可概括為“適度、整體、權變與和諧”四大原則,其中,整體和諧性是中庸之道最本質的特征[11]。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人與人之間就要和諧相處,相互尊重,相互關愛,協(xié)同發(fā)展。諱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以及諱飾語的使用,都是為了降低、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這正如孔子所言“禮之用,和為貴”,只有堅持中庸和諧的處世思想與方法,才能真正實現(xiàn)國家的安定富強、家庭的和睦幸福。
5.2 遵從語言交際原則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
語言運用涉及到交際的雙方,只有遵循合作原則,交談才能有效地進行。但諱飾語的使用往往會違反合作原則,比如,把“死”說成“走”,而“走”義項較多,離開語境則會造成歧義,違反了方式準則;用“底下”指代性器官,或者用“那個”指代性行為等,言者都沒有“使自己所說的話達到(交談的現(xiàn)時目的)所要求的詳盡程度”[12]154,從而違背了質量準則。其實違反合作原則是出于對禮貌原則的考慮。禮貌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條基本準繩?,F(xiàn)實生活中,由于用語不當,甚至話語粗魯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誤會和摩擦,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都是沒有注意到禮貌在語言使用中的重要性。把“死”說成“走”,就是避免刺激死者的家屬和親人,不讓他們想到不堪回首的傷心事。
禮貌原則要求言語交際中要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盡力縮小自身對他人的厭惡,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12]219。采用諱飾語無論是對聽者還是對言者都是一種禮貌。對聽者而言,不說讓他感到難堪或受到刺激的話語,就是為對方著想;對言者而言,有時出于害羞心理或語境制約,采用諱飾說法避免了說話的尷尬與負面影響,這樣對雙方都十分有利。因此,在社會交往中,人們要理性交際,既尊重對方的積極面子,多去表揚對方,同時也要照顧到對方的消極面子,滿足對方的面子需求。如果提及禁忌話題,不顧場合,不講含蓄婉轉,不遵循言語情境中的風俗禮儀,就是一種面子威脅行為,最終會導致正常的交際無法順利進行??梢?,諱飾語的使用是對交際對象一種善意的情感關懷,它有利于交際雙方情感的共鳴、關系的融洽,從而順利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
總體來看,諱飾分敬諱和忌諱兩種。在當代宿州,封建宗法制度造成的禁忌越來越少,像古代那樣避公諱、家諱和圣諱的現(xiàn)象早已不復存在,但語言禁忌所帶來的文化心理的影響卻根深蒂固。忌諱用法可分為兩種,一是避兇險、晦氣的,如死亡、疾病、生肖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吉祥、如意的詞語;二是避粗俗、刺耳的,如涉及兩性、生育、排遺、殘疾、相貌、飲食、婚姻、性格、取名等方面的詞語,交際時,要把這類詞語改為雅致、中聽的詞語。宿州方言的諱飾語浸潤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中庸和諧之道,是人們趨吉避兇的倫理情感的根本流露,同時也是語言交際過程中合作原則及禮貌原則的共同要求。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重在搜集宿州方言中的諱飾詞語,描寫當?shù)氐闹M飾現(xiàn)象,并略作文化透視。目前,宿州方言諱飾現(xiàn)象的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已有學者開始將宿州方言的諱飾現(xiàn)象與宿州周邊地市、整個北方方言區(qū)的諱飾現(xiàn)象進行比較研究,以尋找其異同,從而尋找諱飾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普遍規(guī)律、地域分布和制約因素。由于宿州地處江淮官話與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帶,也可以從語言接觸的角度比較宿州方言諱飾詞語中來自南北方言的外部元素。同時,也可以作歷時考察,重點探究宿州方言中地域色彩濃郁的諱飾詞語,如“外人”“客”“孽[i待213]子”等。另外,老派與新派的差異、男性與女性的區(qū)別等社會變體也都值得關注。
[1]宗廷虎,李金苓,郭焰坤.中國修辭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113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5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78
[3]羅菲.修辭倫理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10:165-170
[4]李申.徐州方言的諱飾語[J].語言研究,1986(2):19-114
[5]劉彩霞.跨文化交際禁忌習俗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25
[6]齊滬揚,陳昌來.應用語言學綱要[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299-300
[7]楊穎.禁忌語及其規(guī)避形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35-36
[8]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412-414
[9]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15
[10]常敬宇.漢語詞匯文化[M].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9
[11]邵愛國.中庸之道的管理智慧及其現(xiàn)代價值[D].蘇州:蘇州大學教育學院,2003:12-13
[1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胡永近)
H109.4
A
1673-2006(2016)04-0053-07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14
2016-01-1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重點項目“宿州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SK2013A187)。
張德歲(1972-),安徽蕭縣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句法語義、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