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芬
優(yōu)化教學方式綻放音樂魅力
——談初中音樂課堂效率的優(yōu)化策略
■周淑芬
音樂的魅力遠遠不只是音樂的欣賞、學唱,還有情感的陶冶、表達、渲染等等。這些魅力的達成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一滲透、提升,其達成策略需要教師不斷地進行深化和提升。
優(yōu)化魅力情景課堂引導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在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和音樂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對全民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也隨之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滿足不了學生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教學命脈。同時,還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真情實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吸收新觀點、新思想、新手段,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他們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激活音樂課堂、優(yōu)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目的。因此,改進初中音樂課堂模式,使音樂綻放它原本的魅力,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這種情境需與教材內容相契合。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景的氛圍之后,讓學生盡情想象,為后續(xù)的教學作好情感的調動與鋪墊。同時感悟陶冶也是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只有真正感悟到了音樂的靈魂,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唱初中音樂《長江之歌》時,教師首先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一幅宏偉壯麗、蜿蜒曲折、豪邁磅礴的長江畫面,將旋律、影像、文字相結合,使學生感受到一瀉千里、滋潤兩岸的長江的氣概。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聯想和想象,結合現時感受和以往經驗,體會自己應該以什么樣的情感和力度來把歌曲的內涵完美地表現出來。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之下,抽象的音樂開始變得可感、形象、具體。學生們完全沉浸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仿佛看到長江從高山、雪原奔騰而下,帶著震耳欲聾的呼嘯聲,攜著一往無前的氣勢,穿過整個中國,直貫大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強烈的感染和熏陶,為音樂形式和音樂內容表達出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音樂教材中可再現的情境因素,精心設計、創(chuàng)設最佳音樂情境,引導學生在歡快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和技能,使課堂真正成為高效課堂。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得到藝術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啟迪,他們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我們這里講到的開放主要是指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開放,教材內容的開放以及教師態(tài)度的開放,允許學生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中學習,尊重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積極地開放理念、擴大空間,不能完全局限于音樂教材,而要將更多的音樂元素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接觸更多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作品。所有的這些都要求教師放下架子,俯下身來,融入學生,形成融洽、民主的學習氛圍。
如在“感受與理解”的專題教學時,我們選擇了小提琴曲《思鄉(xiāng)曲》和男生四重唱《故鄉(xiāng)的云》。為了達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同時豐富情感體驗,產生對親人、對故鄉(xiāng)、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的教學目標,除了準備音樂器材、音響設備,進行音樂教學設計以外,還要求學生準備與“故鄉(xiāng)”有關的內容,可以是文學類的詩歌、散文,也可以是影像類的攝影、視頻、繪畫。這樣的“熱身活動”讓學生們先走出課堂,打開廣闊的認知空間,也可以調動一切感官去感受音樂藝術的豐富內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這種開放、包容的獨具特色的課堂模式會使音樂教學百花齊放,色彩紛呈,讓音樂成為快樂的源泉,進而引領學生走進真正的音樂殿堂。
談到優(yōu)化教學模式,所有學科教學仿佛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反倒成了無足輕重的角色。朱永新教授曾說過:“教師,不是園丁,教師本身應該是一朵花兒,教育是師生互相作用的過程?!蔽覀兊恼n堂不能缺少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學過程中,從教學目標的確定,到各種技能的示范,以及對練習的指導評價,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精心的策劃、設計、安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者、組織者的身份永遠不會變。
我們的課堂不應該單單是趣味性的,更應讓學生獲得某一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評價、強化訓練。比如,在豎笛指法練習的教學中,首先要明確指法: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手拇指按住笛身背面上方的背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按1、2、3孔;右手大拇指持笛身,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4、5、6、7孔。然后提出注意點:在用手指封堵豎笛音孔時,應用手指的指腹處封堵音孔,以便音孔關閉嚴密;左手的拇指要用靠近指尖部腹部封閉音孔。教師邊講解邊示范,之后要巡視課堂,逐一指導學生。在確定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指法要領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吹奏“5、6、7”三音的小練習,之后練習鞏固吹奏《小星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在示范、指導、評價。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進度始終掌控在教師的手中。而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放縱學生,任其隨意發(fā)展,也不是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要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總之,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舉足輕重的。它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要求音樂老師要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嘗試,優(yōu)選那些最能有效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表現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實現課堂的真正高效。
(作者為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初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