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徐水路小學 王 蕾
走進藍色海洋教育的課堂
——培養(yǎng)學生的海洋情懷
山東青島徐水路小學王蕾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山東沿海地區(q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沿海大中城市,特別是青島有許多海洋教育基地、海洋科技館、海洋水族館、海洋博物館,每年都舉辦海洋博覽會、海洋食品展、海洋節(jié)或海洋文化節(jié)。青島依山傍水,與“?!苯Y緣,其文化因海而生,我們稱之為海洋文化。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使得我們地方課程資源呈現出多樣性、開放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這一切都為青島推進海洋教育提供了契機。從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本土資源,促進學生海洋課堂的發(fā)展。
自2012年,全市小學開設海洋教育地方課程以來,我們學校的目標是以特有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背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海洋、親近海洋與探索海洋的意識,提高和發(fā)展綜合能力。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海洋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行動;提高學生海洋素質,幫助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合格公民。
我們結合學校自身的情況,又針對學生的特點,運用了他們最感興趣的方式,進行了“藍色海洋”教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學生從小生活在海邊,對大海充滿了熱愛之情。凡是學校的春游、秋游活動,都會結合相關的課題,選擇和海洋親密接觸,奧帆中心、海底世界……帶領學生們親自去實踐,通過設計采訪提綱,到餐館、海洋研究所等地進行實地采訪和調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飯桌上的海鮮》這個主題時,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分組開展關于飯桌上的海鮮的調查研究活動,深入了解了海鮮的營養(yǎng)價值和禁忌。一個女孩在她的采訪日記中寫道:“背上照相機,帶上采訪提綱和記事本,儼然一副小記者的模樣。到了目的地見到了我們要采訪的餐廳的禮儀小姐,了解了許多的餐桌禮儀,真是大有收獲??!看來,凡事都要實踐才能有更多、更直接的收獲?!?/p>
一些土生土長的紅島老漁民對漁業(yè)生產、海島生活、民俗風情及民間傳說最有發(fā)言權,他們在海上的親歷習俗感受和逸聞趣事都帶著漁港水咸咸的味道。出航前海島人會用漁民們自己的方式來祭海,海島的傳統(tǒng)民間習俗,保留了祭海的粗獷、淳樸的原生態(tài)文化風貌,展示著漁民信仰的獨特傳統(tǒng)文化與深厚的民俗內涵。為了生存,漁民需要冒險向海洋進軍打魚,他們天生具有不懼風浪、不怕挫折的冒險開拓精神。大海帶給了他們財富,但也充滿了風險,他們怎么在茫茫大海中捕撈、他們如何對抗大風大浪等,這些學生都不曾親身經歷的事情可以在課堂中聽老漁民娓娓道來。另外,紅島漁民還有個特長就是唱漁歌。漁歌號子是千百年來漁民在其生活與勞作中逐漸累積和創(chuàng)作出來的一種口頭文學,散發(fā)著濃厚的原創(chuàng)風格和海島風情,而且歌詞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知識。請老漁民進課堂講故事、唱漁歌能夠讓學生更加真實真切地感受身邊的民俗風情,擴大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最后學生們把所聽所感,整理出來,形成了一個個小課題來研究。
好玩、好動是學生們的天性,加上我們青島沙灘上貝殼的種類之多舉不勝舉。我們的課外拓展經常利用周末,發(fā)動家長帶孩子到沙灘上玩沙、撿貝殼、參觀貝雕廠。一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認識貝殼的興趣,二來可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見識?;貋砗螅瑢W生們如數家珍地說起扇貝、海螺、鸚鵡螺、鮑魚殼、花蛤貝……貝殼不僅成為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寶貝,更重要的是大到榮螺,小到海瓜子殼都成了學生們制作貝殼工藝品的原材料。小組協(xié)作螃蟹殼上作畫是學生們的最愛,有的在上面畫臉譜,有的給它黏上魚鰭和尾巴,再穿上漂亮衣服變成蝴蝶魚……小海螺則是做風鈴的最佳材料,把小小的海螺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再串成一串串,配上一個小鈴鐺那就是一個能隨風吟唱的貝殼風鈴了,我們的教室有了它們的點綴,顯得更加靈動了。
我們在班級的宣傳欄里,還專門開辟了“海洋教育專區(qū)”,每個小組都會展示相關的攝影、繪畫作品等。
海洋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具有豐富的精神價值。學校需要這些意象特征,形成學校博大而渾厚的文化底蘊,以文化熏陶學生,以精神感染學生;教師,需要這些意象特征,進一步促使自己形成工作、生活所需的品質,給學生言傳身教;學生,需要在學習、生活、活動中形成像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我們希望學生的知識像大海一樣淵博,體魄像大海一樣剛健,追求像大海一樣堅定執(zhí)著、創(chuàng)新像大海一樣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