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福
(江蘇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
譯者行為批評:翻譯批評新突破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評介
張德福
(江蘇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213001)
[摘要]周領順教授所著的《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一書,是譯學界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譯者行為批評的學術專著,從術語的規(guī)范性和專業(yè)性,到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構建,再到該理論豐富的現(xiàn)實價值,皆特色鮮明。它革新了翻譯批評范式,實現(xiàn)了翻譯批評研究領域的新突破。
[關鍵詞]翻譯批評;譯者行為;譯者行為批評
1.0 引言
在中國,翻譯批評思想由來已久,確鑿的文獻記錄至少可以追溯到始于東漢的佛經(jīng)翻譯。①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內(nèi)翻譯批評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成果不斷面世,除了論文以及相關論文集外,還出現(xiàn)了多部集中研究翻譯批評的專著,如許鈞的《文學翻譯批評研究》(1992)、周儀與羅平合著的《翻譯與批評》(1999)、楊曉榮的《翻譯批評導論》(2005)、王宏印的《文學翻譯批評論稿》(2006)、文軍的《科學翻譯批評導論》(2006)、呂俊與侯向群合著的《翻譯批評學引論》(2009)、肖維青的《翻譯批評模式研究》(2010)等。此類著作各具特色,或聚焦文學翻譯批評領域,或側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抑或關注翻譯批評學科的理論構建,都有力地推動了翻譯批評活動的蓬勃發(fā)展。而周領順教授新著《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以下簡稱《框架》),以“譯者行為”為切入點,論述全面而系統(tǒng),構建了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實現(xiàn)了翻譯批評研究領域的新突破。
2.0 從譯者行為到譯者行為批評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作為《框架》一書的切入點,“譯者行為”是該書首次提出的一個批評性術語,成為確立概念系統(tǒng)和研究內(nèi)容的關鍵,無疑是首要正名的對象?!白g者行為”不同于“譯者的行為”:“譯者行為”中的“譯者”指的是意志體的譯者“人”,而“行為”是指連續(xù)的、有規(guī)律可循的行動;“譯者行為”是對具體的“譯者的行為”的抽象和概括。(周領順,2014:9)②為了進一步清楚界定“譯者行為”,作者將其與“翻譯行為”相比較,指出“翻譯行為”乃再現(xiàn)原文意義的語言轉(zhuǎn)換行為,即“譯者”這一身份和角色進行翻譯的行為。(P16)并通過借助“譯內(nèi)行為”和“譯外行為”兩個新概念,進而明辨“譯者行為”和“翻譯行為”的關系:前者廣義上包括譯者的語言性翻譯行為(即譯內(nèi)行為)和超越翻譯的社會性翻譯行為(即譯外行為),而狹義上僅指譯者身份和譯者角色上的翻譯行為,即狹義上的“譯者行為”是“翻譯行為”。(P18)
正是基于對“譯者行為”及其研究范圍的充分論證,作者確立了“譯者行為批評”的基本出發(fā)點: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是具體的執(zhí)行者,而行為是有規(guī)律的;交際意義上的譯者是意志體的人,具有語言性和社會性的雙重屬性;譯者行為及行為下的譯文可以通過評價模式的重構而得到評價,應用效果可隨實踐而得到不斷提升。(P28)如此,譯者行為批評研究的基本思路、三個重點、兩個難點等隨之形成,整個過程絲絲入扣,層層推進,為下一步科學而合理地構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提供了充分的理據(jù)。事實上,為了夯實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基礎,書中還對一系列相關重要概念加以梳理、考辨和界定,確保術語的規(guī)范性和專業(yè)性,凸顯了該理論的科學化和系統(tǒng)化。
晚清嚴復在談到譯事之難時,發(fā)出“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的感嘆,對于一個新理論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來講又談何容易。一方面,該書對有關譯者行為批評的重要概念如“翻譯內(nèi)”和“翻譯外”、“翻譯行為”和“譯者行為”、“譯內(nèi)行為”和“譯外行為”、“譯內(nèi)效果”和“譯外效果”、“求真-務實”、“譯者角色化”等界定嚴謹。另一方面,書中對一些重要概念及相關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亦令人稱道。如關于“求真”和“忠實”,作者認為兩者在意義上存在交叉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譯者對待原文的態(tài)度上?!皩υ闹覍崳亲g者求真的結果;對原文有意不忠,可能是譯者加入了自己務實性的私念,是意志體譯者社會屬性的張揚,是可以理解的譯者社會性行為”。(P95)并強調(diào),“忠實”的前提是以原文為中心的,主要用于檢驗譯文的結果,而“求真”用來說明譯者的行為,兼及評價譯者行為下的譯文質(zhì)量(P95)以上論述不僅厘清了兩個貌似實非的概念,而且有助于深化讀者對“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的理解和認知,體現(xiàn)了該學術專著的嚴謹性和思辨性。
3.0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構建
3.1 “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
翻譯批評應當樹立客觀、創(chuàng)造和求真的精神(劉云虹,2009:62),而這種革新、求真的精神貫穿于《框架》的始終。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是該書的最大創(chuàng)新之處,也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該書從譯者行為的視角第一次對翻譯批評進行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提出“求真-務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該模式是“一個可用于評價譯者行為并兼作譯文質(zhì)量評價的評價模式”(P81),其中,“求真”和“務實”互為條件,“求真”是翻譯的必要條件,制約“務實”,而“務實”作為翻譯的充分條件,是目標、態(tài)度、方法和效果,總體上又高于“求真”,兩者分布在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的兩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轉(zhuǎn)換。(P77/87)作為“一個批評性、描寫性的模式”,其核心思想可概括為“求真為本、求真兼顧務實;務實為用(上)、務實兼顧求真”。(P87)
譯者行為評價模式汲取描寫翻譯學和翻譯社會學的思想精髓,觀照譯者的雙重屬性(即語言性和社會性)和翻譯的兩大層級(即基本層和高級層),旨在“翻譯內(nèi)”和“翻譯外”、“譯者”和“譯文”以及“譯”和“評”等角度相互印證,成為譯者自律準則和譯評者評價的有效工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框架》除了在第二章集中介紹該模式外,以下諸章皆圍繞此模式展開,從譯者行為的自律和他評、文本類型與譯者行為、譯者角色化、翻譯社會化與譯者行為以及實證性個案研究等維度對該模式加以深入探研和例析,充分論證其思想的合理性、客觀性和全面性。
譯者行為評價模式注重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具有廣泛的實踐性。在解析該評價模式的“連續(xù)統(tǒng)”思想時,作者引入“直譯”和“意譯”兩個十分常見的翻譯概念,通過例證分析,針對此類現(xiàn)象總結指出:較為理想的譯文應是“直譯兼顧意譯”,既“保留原文的形象”,又“譯出作者的深意”。(P83)此例既很好地解釋該評價模式的“連續(xù)統(tǒng)”本身的含義,又有助于驗證譯者行為評價模式的可操作性,以及該模式的基本實踐原則,即好的譯文應當是譯者對“原文求真”和“譯文求用”的辯證統(tǒng)一。當然,最能證明該模式實踐性的案例出現(xiàn)在書中第六章,該章個案研究的實證性分析更為充分,相信讀者閱讀時自有深切感受。
3.2 跨學科、實證性研究方法
譯者行為批評研究采用的是翻譯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社會學與翻譯學交叉的跨學科研究方法,也是《框架》構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翻譯社會學將翻譯行為視為一種社會行為,在研究時需要考察翻譯行為發(fā)生時的社會文化語境?;诖?,譯者行為批評打破了傳統(tǒng)上的文本內(nèi)部研究或“文化轉(zhuǎn)向”后的文本外部研究,是“以譯者為中心而對翻譯文本生成的譯內(nèi)環(huán)境和譯外環(huán)境、譯文的譯內(nèi)效果和譯外效果、譯者的語言性和社會性、譯者的語言人身份和社會角色、‘翻譯’和‘非譯’以及譯者行為合理度的解釋和評價研究”,關注“譯者在翻譯內(nèi)外角色的變化和行為的規(guī)律”。(P49)這一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貫穿譯者行為批評研究的始終,是作者為實現(xiàn)研究目的而采取的最有力手段。
該書另一個重要研究方法為實證性對比研究法,具體表現(xiàn)在進行實證研究時將翻譯內(nèi)和翻譯外相結合、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翻譯過程與翻譯結果相結合等,側重考察文本求真度、效果務實度和譯者行為合理度。如該書第六章以一篇兼具文學性和應用性的語篇及其七種漢譯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性對比研究,有效地檢驗了譯者行為理論的實踐價值和指導作用,涉及“求真-務實”雙向評價體系、雙向評價三要素之間關系在譯文上的表現(xiàn)、雙向評價單位的確立、譯文的譯內(nèi)效果和譯外效果、讀者接受的主客觀數(shù)據(jù)和預期偏差等內(nèi)容,研究過程合理而科學,達到了預期效果。
3.3 新穎、新見例證
該書例證新穎,和新見并重,是《框架》構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又一個重要特點,也令這部學術專著讀來饒有趣味,毫無枯燥之感。書中例證材料之新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新穎的材料和舊材料的新見。一方面,書中新穎材料使用廣泛,從單個例句,如關于“我爸是李剛”(而非“我爸叫李剛”)的分析,到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如對近期熱播的電影《葉問》、電視劇《神探狄仁杰》和《亮劍》的引證,再到第六章的實證性個案研究,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尤其在該書第六章,調(diào)查問卷的設計精心而新穎,對一份旅游宣傳材料所做出的七種譯文,包括語言、內(nèi)容亦步亦趨型、語言變通型、風格張揚型、風格跳躍型、語言風格和內(nèi)容務實兼顧型、保留原文客觀事實的務實型以及更改客觀事實的超“務實”型,最能代表材料新的特點。
另一方面,較之于新材料,舊材料之新見解更能反映作者犀利的批評性眼光以及高度的批判性思維意識,令讀者印象尤為深刻。書中諸多例證分析理性而客觀,有的對名家名譯提出挑戰(zhàn),如《簡·愛》黃源深譯本(P108)、張培基譯文(P133/180)、《名利場》楊必譯本(P182)等相關內(nèi)容;有的體現(xiàn)在書中所引證的常見例子上,如有關電影片名《魂斷藍橋》(P130)、“Wet floor!”及其五種英譯(P134-135)、商標名稱“可口可樂”(P164)、廣告語“做女人挺好”及其英譯(P175)、“神似”和“化境”關系之考辨(P239-245)等內(nèi)容的分析和論證上,新見迭出,讓人獲益匪淺。
4.0 新理論的現(xiàn)實價值
“翻譯批評是聯(lián)結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的一條根本紐帶”(Newmark,2004:184),譯者行為批評也不例外。作為翻譯批評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譯者行為批評”是“對傳統(tǒng)譯者批評的豐富和補充,也是對傳統(tǒng)譯者批評途徑的突破”(P58),對翻譯研究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典籍外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當前國內(nèi)譯界研究的熱點之一,此處借鑒譯者行為批評思想,以漢學家《論語》英譯為具體對象加以試論。依據(jù)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在翻譯上,“身份”是譯者所呈現(xiàn)的語言性語碼轉(zhuǎn)換行為特征,而“角色”主要表現(xiàn)為譯者的社會性表演特征。相較而言,“身份”是顯性的、穩(wěn)定的、有限的,而“角色”是隱性的、可變的、無限的。(P215)“譯者角色化”就是“譯者為了使譯文滿足某種需要而調(diào)整和改變自己行為角色的社會性選擇過程”。該思想可以用來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如下現(xiàn)象:漢學家同樣的“譯者身份”,不同漢學家在不同歷史文化語境下,對待儒家經(jīng)典《論語》的態(tài)度和立場頗為不同,翻譯動機和翻譯目的也存在差異。
進而言之,該理論核心思想“求真-務實”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強調(diào)譯者行為應當遵循以下準則:求真為本、求真兼顧務實;務實為用(上)、務實兼顧求真。(P87/106)基于此,針對不同時期的漢學家及其《論語》英譯本,漢學家譯者行為批評研究應當是將漢學家看作語言性凸顯的“語言人”和將漢學家看作社會性凸顯的“社會人”兩者結合的研究,必須對《論語》譯本生成的譯內(nèi)環(huán)境(強調(diào)語言性因素)和譯外環(huán)境(強調(diào)社會性因素)、譯本的譯內(nèi)效果(如譯文向《論語》原文靠近的求真度,關注譯本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和譯外效果(如譯文靠近社會需求的合理度,聚焦《論語》譯本的社會影響和效應)、漢學家的語言性和社會性、漢學家不變的譯者身份和可變的社會角色、譯內(nèi)行為(即漢學家譯者的語言性行為)和譯外行為(即漢學家譯者的社會性行為)以及對《論語》譯本求真度、效果務實度和漢學家譯者行為合理度關系的解釋??梢姡g者行為批評理論有助于有效研究漢學家及其《論語》英譯活動,既客觀全面地考察漢學家翻譯《論語》的整個過程,又合理系統(tǒng)地分析其翻譯結果,譯者研究和譯作研究互為印證,為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證。
5.0 結語
《框架》具有開創(chuàng)性,處于“國際前沿”(許鈞,2014),有關評價也見于趙國月(2015)、黃勤、劉紅華(2015)、劉云虹(2015)以及王廣祿、吳錫平(2015)。概而論之,該書對譯學研究的貢獻不僅體現(xiàn)在通過術語的規(guī)范性和專業(yè)性以科學構建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填補了國內(nèi)外譯學界相關研究的空白,而且以革新翻譯批評范式來實現(xiàn)翻譯批評研究領域的新突破,進而開創(chuàng)翻譯研究的新視野?;谠摃坝嗾摗雹壑畼嫿ā爸袊鴮W派”譯論思想,筆者建議學界能盡快將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推向國際,不僅有利于國際譯學界了解和熟悉其譯者行為批評思想,而且有助于發(fā)出譯界“中國學派”的聲音,提升中國學者在國際譯學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如此,作為國內(nèi)外首部深入而系統(tǒng)地研究譯者行為批評的專著,《框架》之于譯學研究功莫大焉。
注釋:
① 至于何者為中國翻譯史上首篇具有翻譯批評性質(zhì)的文章,學界迄今仍存爭議,如文軍認為支謙的《法句經(jīng)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篇有關翻譯批評的文章”(文軍,2006:19)、陳??禂喽ㄋ宕鷱╃摹侗孀C論》是“今存我國歷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譯專論”(陳???,2000:25),而該文也被認為是“古代難得一見的翻譯批評的精彩論述”等。(文軍,2006:25)
② 以下引自該書僅注頁碼。
③ 主要是就如何構建“中國學派的翻譯理論”展開討論,并從翻譯批評角度提出研究視域或研究范式的三分法,即傳統(tǒng)上的“文本觀”、“文化轉(zhuǎn)向”后的“文化觀”和該書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行為觀”。(詳見周領順,2014:46-51)該三分法不同于王宏印(2006:33-36)關于翻譯批評的三大傳統(tǒng)論(或三個階段說),即語文學批評傳統(tǒng)、結構主義批評傳統(tǒng)和解構主義批評傳統(tǒng),但兩者可互為參照,啟發(fā)思考。
參考文獻
[1] Newmark, P.ATextbookof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黃勤,劉紅華.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的開山之作——《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與《譯者行為批評: 路徑探索》評介[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3):125-128.
[4] 劉云虹. 論翻譯批評精神的樹立[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9):62-65.
[5] 劉云虹. 譯者行為與翻譯批評研究——《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評介[J]. 中國翻譯,2015,(5):65-70.
[6] 王廣祿,吳錫平. 在翻譯中講好中國故事——記揚州大學翻譯行為研究中心教授周領順[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8-19.
[7] 王宏印. 文學翻譯批評論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8] 文軍. 科學翻譯批評導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9] 許鈞. 矻矻經(jīng)年,自成一格——《譯者行為批評: 理論框架》與《譯者行為批評: 路徑探索》序[J]. 山東外語教學,2014,(1):112.
[10] 趙國月. 翻譯批評研究:開拓創(chuàng)新、回歸本體——評周領順新著《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暨《譯者行為批評:路徑探索》[J]. 外語研究,2015,(1):109-111.
[11] 周領順. 譯者行為批評: 理論框架[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A New Breakthrough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A Review ofATheoreticalFrameworkforTranslatorBehaviorCriticism
ZHANG De-f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written by Prof. Zhou Lingshun, as the first monograph of studying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normative and professional term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value of such a theory. It revolutionizes the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achieves a new breakthrough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Key words:translation criticism; translator behavior;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獻編號]1002-2643(2016)01-0109-04
作者簡介:張德福(1970-),男,漢族,安徽渦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典籍翻譯。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海外漢學家《論語》英譯研究”(項目編號:2014SJB438)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4-28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6-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