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 徐素文
?
撥動“情”弦,讓思想品德課堂更走心
●江蘇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 徐素文
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及情感時,這樣說道:“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yǎng)出偽君子。”由此可見,情感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它是教與學之間最柔軟的紐帶,是教學的催化劑,能夠起到調節(jié)、刺激、引導、控制的教學作用。思想品德課堂有著鮮明的思想性、科學性、社會性,字里行間總有幾分嚴肅的味道,學生們難免產(chǎn)生畏難、厭煩的消極情緒。因此,為了讓教學更走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打好“感情牌”不失為一計良策。本文正是從“情”出發(fā),以撥動教學“情”弦的方式,就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展開探究,并從生活趣事、詼諧語言、探究實踐這三個切口深入,談了自己的幾點教學主張。
只有真情最能打動人心。那么,這真情從何而來?生活是最樸實無華的情感源泉,是學生獲取直接經(jīng)驗的第一課堂。思想品德教學講究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既然要讓學生對知識“心悅誠服”,那么,不如從他們最熟悉、最關注、最感興趣的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挖掘教學話題,想必事半功倍。在課堂預設中,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尋找與之相關的生活素材,從學生熱議的話題入手,設計問題情境,或者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盡可能地搶占教學先機,在課堂的開頭就先發(fā)制人,引發(fā)學生的關注與討論。
在《生活中處處有合作》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為了凸顯“合作”這個教學主題,引發(fā)學生對合作的深思與關注,我在課前剪輯了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幾個小片段,并將其制作成小視頻。在小視頻中,我捕捉了班級拔河比賽的精彩畫面,捕捉了學生在體育課中接力跑比賽的活動情境,捕捉了學生合作植樹時的情境……通過這些學生感同身受的生活趣事,更好地導入“合作”這個話題,并以此延伸,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探究,分享自己身邊的小合作、生活中的大合作,并在班級里進行分享。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教學智慧對課堂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師的課堂用語、舉手投足、字里行間都是一門精深的教學藝術。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對于教學用語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幽默不過是“打哈哈”“開玩笑”,不必深究,也不太適用于思想品德課堂,顯得過于隨意。其實,詼諧幽默的教學用語,不但是教者個人魅力的體現(xiàn),而且能夠營造出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培養(yǎng)學生健康樂觀的學習及人生態(tài)度,有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它不僅適用于演員、主持人的舞臺,也同樣適用于教師的三尺講臺,而且能為教學帶來縷縷清風。
在《人生處處有挫折》中導入“挫折”時,嘗試以幽默的手段,從自身的挫敗經(jīng)歷入手,引發(fā)學生對“如何面對挫折、看待挫折”的新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效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了積極樂觀的“挫折觀”。
在解決“知”的問題時,我們還要堅持“做”的落實,以“知行合一”的教學原則,推動學生思想品德的實踐,從而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講大道理”的教學瓶頸。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活潑好動,個性鮮明,他們迫切地想要展示自己,渴望實踐,樂于動手,既然如此,我們何不給個“順水人情”,通過探究任務的方式,如小辯論、小調查、情景劇、推理賽、情境求助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他們在喜歡的“做”中,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教學《與誠信同行》這一課時,我創(chuàng)設了以“誠信”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借助這一課,強化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活動中,我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對各個小組進行了任務分配,每個小組承擔一個小活動,有的小組負責“話誠信”部分,有的小組則負責案例分析,有的小組則開展情景劇的扮演,通過更加具有故事性、情境性與感染性的演出形式,引發(fā)他們之間的大討論。
總之,情感是教學的一泓清泉。在思想品德課堂中,我們要尊重這些充滿個性的青少年學生,以“情”推動“學”,以“情”激發(fā)學生的“趣”,喚醒學生的“智”,讓思想品德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我想,只有充滿情智的課堂,才能夠碰撞出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火花,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