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整理舊書刊的時候,在一本書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發(fā)黃的舊信封,里面的信頁早已被翻得皺皺巴巴,可以看出來,這封信曾經(jīng)被無數(shù)次地拿出來閱讀過。這是一封我阿公阿婆(爺爺奶奶)寫給我的信,信封上郵戳的時間是1996年3月2日,剛好是春節(jié)過后不久。
我不是一個習(xí)慣寫信的人,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人也很少給我寫信。平時,我們的聯(lián)系都是打個電話報下平安而已。讓我沒想到的是,我竟然還保留著這樣一封十九年前的珍貴家書。
重新展讀這封家書,不由得感慨良多,這封家書背后的辛酸故事,也不由得浮現(xiàn)在我眼前。
1995年9月,我在福建長樂機場的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天,一個老鄉(xiāng)轉(zhuǎn)給我一封信,信是在深圳市松崗鎮(zhèn)打工的妻子寫來的。這時,我才知道妻子因為我出來打工好幾個月了,連一分錢也沒能寄回家,為了能賺點錢給家里買農(nóng)藥化肥和繳欠下的農(nóng)業(yè)稅雙提款,只得把剛兩歲的兒子托付給了阿公阿婆照顧,自己跟隨老鄉(xiāng)到廣東打工。而妻子不知道的是,我當(dāng)時因為工地很少有活做,經(jīng)常是干一天活要停三天等工,弄得自己都是吃了上餐愁下餐,哪里還有錢寄回家。妻子在信中訴說了她一個人在異鄉(xiāng)打工的種種不便與辛酸,同時又說廣東這邊的工廠很多,希望我也能到廣東打工。讀了妻子的來信,我當(dāng)即便從福建趕往深圳與妻子相聚。在當(dāng)時,全國都流傳著一句話,“東西南北中,發(fā)財?shù)綇V東”,然而,我的到來,迎接我的并不是遍地的“鮮花與黃金”,而是一個多月都找不到工作幾至流落街頭的窘境。后來,妻子向工廠主管求情,我終于進了她所在的制衣廠做雜工,每天加班到晚上十一二點,但一個月工資只有四百五十元,除去日常開銷,每個月都所剩無幾。
一轉(zhuǎn)眼就快到春節(jié)了,由于我進廠時間短,沒有攢下錢。但一看到攜帶著大包小包往家趕的工友們,妻子就不禁想起遠在四川中江縣老家的兒子,堅持要回家過春節(jié)。我拗不過妻子,只好天剛亮就從深圳松崗坐車去廣州火車站買回家的車票。在廣州火車站,我排了整整一天的隊,一雙腳都腫了,也沒能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不得已,只好第二天接著排隊買票。為了省下晚上住宿的錢,我打算就在廣州火車站過夜。沒想到的是,像我這樣的人很多,更沒想到的是,一整晚都有治安人員來驅(qū)趕我們,我們就一會兒在候車室外的大屋檐下坐,一會兒又被趕到火車站對面的流花車站的空地上。困了,就躲到墻角蜷縮著打個盹。到了后半夜,冷得實在不行了,就站起來不停地跳啊跳驅(qū)寒。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一大早,我們就又擠到售票窗口去買票。但還是晚了,窗口早就排起了長龍。這一天,我依然一張票也沒有買到。
妻子只得打消了回老家過春節(jié)的念頭。我們?nèi)ム]局寄了一些錢回家,順便寫了一封信給阿公阿婆。寫信的時候,我一直不知道該對阿公阿婆和兒子說些什么,最后,只好編了一個工廠貨太多,要很晚才放假,我們趕不到家的借口。我趴在鐵架床上寫,妻子就坐在旁邊不停地流淚。這是我第一次給家里寫信,時間是1996年2月10日。
工廠放假后,食堂也不再提供餐食,我和妻子就買了一個煤油爐自己生火做飯。春節(jié)那天,我們倆用爐子燉了一鍋白菜豬肉,算是過節(jié)了!
吃飯的時候,淚水一直在妻子的眼眶里打轉(zhuǎn)。
春節(jié)后不久,我們收到了家里的回信。
信是阿公寫的。雖然不長的一封信里有不少錯別字,語句也不是很通暢,但意思還是很明白:
“蔣明吾孫并桂英孫媳 :
你們好?。銈儯┘牡腻X及信均受(收)到。匆(勿)念。
我和你阿婆都很好??】∫埠芎?。
你們在信中說,今年過年太忙就不回來了,這樣也好,省得在路上來來去去太會(費)力。在外面掙兩個錢不容易,就不要浪會(費)在路上了。我們聽昌盛他們說了,過年回家好難買車票,車子上又擠得很,你們不回來也是好事,免得去受那個罪。一切都要以工作為重,我聽說找工作也很不容易,你們就安心工作吧。我和你阿婆都還動得,能做一年就做一年。你們在外邊(面)也要多保重自己的身體,天冷的時候要多穿兩件衣服。
另外,農(nóng)業(yè)稅雙提款也補交齊了,你們就不要掛念了。
俊俊娃現(xiàn)在長大了,長高了不少,很懂事,有時候還會幫著我們掃地。只是這娃兒很想他媽,老是看見同桂英差不多(年紀(jì))的(女)人就會叫人家媽媽。大家都很喜歡他。
……
家中一切都好,你們不要掛念。
阿公阿婆
乙亥年農(nóng)歷正月初十
(1996年2月28日)”
當(dāng)妻子讀到“看見同桂英差不多(年紀(jì))的(女)人就會叫人家媽媽”這句時,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哪怕就是走路,哪怕就是爬,今后春節(jié)也一定要回家!”妻子說。
【原載2016年2月29日《工人日報·家園》】
題圖 / 盼歸 / 李建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