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妮(南雅中學初1303班)
奶奶的十字繡
文/李丹妮(南雅中學初1303班)
這個春節(jié),不是記憶中的白雪皚皚,而是陽光透過葉縫,點點打在我們身上,暖暖的,懶懶的。在“恭喜恭喜恭喜你呀”的熱鬧喜慶的音樂聲中,千家萬戶貼上了春聯(lián),掛起了紅燈籠,孩子們則穿上了新衣,手中的鞭炮噼里啪啦響得很歡,大街小巷,隨處都流露著過春節(jié)的喜慶氣息。
迎著新春的第一縷陽光,外公和我們?nèi)乙煌剜l(xiāng)下老家看望奶奶。奶奶家的客廳是繡品的世界,猶如美術(shù)館的畫展。這一幅幅十字繡,不仔細看,還真以為是水墨畫。當看到一幅以牡丹為主題的大幅十字繡時,外公滿口稱贊,奶奶看外公十分喜歡,便提議也給他繡上一幅,但這提議瞬間便被外公一口給回絕了,他說∶“親家母,繡這個實是在是太辛苦,繡一幅要一年多吧?!蹦棠虆s笑著說:“繡這個并不累,你看這幅《旭日東升》,是我陪丹妮哥哥高考前在冷江繡的;這幅《清明上河圖》,是我陪丹妮姐姐高考前在新化一中繡的;而這幅《花開富貴》,是我現(xiàn)在陪丹妮在長沙繡的,我反正閑著沒事,順手就繡好了”
雖然我知道奶奶這些年一直在繡十字繡,但經(jīng)她這么一說,還是讓我心頭一顫,記憶的閘門在這瞬間被打開:在長沙求學的日子里,每晚,我在燈下學習,奶奶則在旁邊靜靜繡。一上一下間,透著靈動;一孔一線中,凝聚深情。對于年近八十歲的奶奶而言,十字繡這種“活”并不那么得心應手,相比之下,奶奶更加順手的是干些農(nóng)活,在鄉(xiāng)下老家,她一直在種菜,可是為了陪伴我們,她卻選擇了遠離熟悉的家鄉(xiāng),來到陌生的城市,用繡十字繡打發(fā)時間,陪伴我們。正是奶奶的這種陪伴,讓我切身感受到,雖然遠離爸媽,在異鄉(xiāng)求學,但我從來不是一個人,還有奶奶在背后默默陪伴我、支持我。
印象之中,奶奶在新化一中陪姐高考的那年,繡了幅《清明上河圖》,這幅繡品有0.5米寬、1.5米長,這對于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來說,一針一線之間,需要很大的心力?!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毕啾扔谀棠蹋以趯W習上遇到的那一點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 如今,我是省會重點中學的學生,哥哥則考上了上海著名大學讀碩士研究生,其課題在全國獲獎;姐姐也順利考上本科。我們?nèi)齻€的今天,傾注了奶奶后半生的心血。她的頭發(fā)日益變少變白,步伐不再那么矯健,記憶力相比于從前,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但她現(xiàn)在還是一直堅持在繡十字繡,或許是多年來養(yǎng)成的習慣,亦或是,在這一針一線之間,有我所不懂的深情,奶奶用這種方式,來記錄每段時光。
《蜀繡》曾唱到:“君可見刺繡每一針有人為你痛,君可見牡丹開一生有人為你等,江河入海奔,萬物為誰春。”這,就是我的奶奶,一位樸實的鄉(xiāng)村老人,她用她的勤勞的雙手、用她的多年默默無言的守候,伴我們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