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洋
摘 要:在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浪潮背景下。針對中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在不斷改革優(yōu)化,在肯定教學模式取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不足之處。本文從理論創(chuàng)新、教學目的和教學價值三個方面簡單分析了當前中學英語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模式;不足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但也必定有其與周邊環(huán)境不相協(xié)調(diào)之處,這正是發(fā)展變革舊事物,創(chuàng)造新生事物的契機。當前,我國中學英語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條件、還是師生關系或操作程序等的轉(zhuǎn)變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代中學英語教學模式還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
1 理論依據(jù)上創(chuàng)新不足
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理論的匱乏與中國英語“教育大國”的地位極其不符。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學習群體,每天有上億人使用英語。其中中學生有6——7千萬,從事中學英語教學的教師近50萬,也就是說我國有世界上最大的TEFL隊伍,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英語學科的比重也迅速攀升,由432個課時增加至770個課時,成為增幅最大的科目。從以上數(shù)據(jù)看出,我國確實算是一個英語教育“大國”。但我國在教育學理論和語言學習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不足,又只能稱為一個英語教育“窮國”。
筆直認為,我國在英語教學上的研究一直是走一條引進吸收的路子,只能是跟在國外后面亦步亦趨,有的模式就是直接照搬,難免食腐不化,好一點的就是往里添加點中國元素。正如有的學者,在模擬交際教學模式中,照辦國外的交際法教學理論,過分強調(diào)交流過程中信息的順暢和意義的傳達,忽視了學生交際過程中所犯的語言或言語上的錯誤,久而久之,這些錯誤漸漸“石化”,再也難以矯正,從而最終損害了學生語言交際性能力的形成。其實,我國要進行英語教學的理論研究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連英美人士都同意不久的將來TEFL的研究中心將東移至中國,因為他們的研究都是從母語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英語作為外語或是二外的教學,而中國才是真正將英語作為外語來教和研究的。
事實上,筆者認為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模式要獲得理論上的突破,不僅僅是采取眼睛望外看的策略,而且還要朝內(nèi)看。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教育歷史,出現(xiàn)了很多諸如孔子、荀子等的大教育家,在教育思想上更是有著深厚的積淀,而且我國的母語教學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因此,只要我們吸取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精華,再結(jié)合漢語和英語教學理論中的先進經(jīng)驗,就一定能克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在理論依據(jù)上的創(chuàng)新不足。
2 教學目的上方向偏差
我國近二十年一直將交際作為中學英語教育界最時髦的用語大加宣揚,筆者對此一直不敢茍同。
我認為“交際”這個詞的提法在我國英語教學中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混亂,最起碼翻譯不恰當。Communication的漢語釋義是傳遞、交流、交換、傳達、表達、傳意、通訊、聯(lián)絡,根本沒有“交際”一說。而communicative意為“ready and willing to talk and give inofmration愿意交談并提供信息的”。在我國當代中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幾乎將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當作英語教學目的的全部內(nèi)容,但遺憾的是,這種錯誤的理論和說法還在影響全國,還在當作一種新穎的事物到處宣揚。真正的communciative competence 是一個寬泛的概念,Canal Swain認為至少包括如下四個方面的能力:“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交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言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在我國也有學者論證指出只能培養(yǎng)出“為交際”、“交際的”、“為了真實交際”等能力,所以根本培養(yǎng)不出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所謂的“交際能力”,在中國也沒看到一個成功的例子。其實,現(xiàn)在國際上最新的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際法)也吸收了認知法和暗示法的東西,其中對于語法、詞匯等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交際性模式更是一味的追求所謂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各種情境下對語言功能項目的反復或變換練習,而往往忽略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尤其是情意啟動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常常在情意水平不太高的情形下進行語言或言語的簡單操練,希望以此來鞏固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最后培養(yǎng)出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且我國當代中學英語各類教學模式存在一個共同的弊病,那就是對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老師和教材還有較大的依賴性,那種傳統(tǒng)的單向性的授受形式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一切與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目的上過分追求“交際能力”不無關系。
在當今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我們不反對有法,但我們應當反對走極端。因此,這種在當代中學英語教學模式中單純將培養(yǎng)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目的極端和錯誤做法是違背英語教學規(guī)律的。我國真正的中學英語教學目的應該是以素質(zhì)教育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重點,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3 教學價值上應試取向
在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價值取向上,我們還一直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打轉(zhuǎn),雖然我國高考英語學科的改革在一直進行,試題的設置正逐步走向科學性和靈活性,但遺憾的是,多項選擇題所占分值的權(quán)重太高這一明顯弊端仍然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忽視語言的基本訓練、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是多項擇題的先天性缺點。并且兩者互相影響,因為這種考試形式只是要求學生鉤劃鉤劃,失去了對語言本質(zhì)的操練和理解,從而無法培養(yǎng)出語言的積極運用能力。他們總是對現(xiàn)成的語言進行推理判斷,思維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境地,久而久之,便會導致思維呆滯,智力難以發(fā)展。而且,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望子成龍”的社會心理和將高考和教學效果完全掛鉤的價值取向更加劇了應試教育的難以撼及?,F(xiàn)在有些人將教學與考試密切掛起鉤來,高考形式是怎么樣的,教學就采用怎樣的形式,將英語教育完全應試化。更有甚者,有些英語教師,尤其是初三和高三畢業(yè)班的英語教師在升學壓力之下,不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為教學目標,而是以押題,猜題為教學目標,以解題技巧為核心教學內(nèi)容,這種做法完全陷入了應試考試的泥潭,對于教學來說是十分危險的。
熟悉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特點的人都知道,許多的練習和評價實質(zhì)上還是以考試的形式實行的。在我國中學英語的價值取向上,筆者的觀點是:測試和教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測試要能夠做到有利于教學,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但是,測試千萬不能成為教學的全部,教學遵循的應該是大綱的要求。其實,Bachman在《語言測試要略》一書中指出,真正的語言測試應具備以下的特征:“重點測試意義;語境化;語言活動帶有可接受的目的性;有交際意義的言語;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文本處理要有真實性;考試結(jié)果不可預見;以互動為基礎;考生處于真實心理狀態(tài)下展示語言能力;根據(jù)實際交際結(jié)果判斷成績?!币虼耍P者認為今后英語測試的目的應該是要評價語言學習者在真實有意義的交際語境中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關于題型的設置筆者認為可以參考托福和雅思的形式,也就是多采用開放性的和主觀性的試題。
毋庸置疑,筆者在此分析我國當代中學英語教學的不足,并不是要抹殺這幾十年來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所取得的成績,更不是否定當代英語教學模式的時代先進性。相反,而只是為了引起人們對這個課題更大的關注,從而使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作到與時俱進,真正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學英語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李艷蕾.《淺談中學英語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3
[2]羅毅.《中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