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剛 歐軍臖 陳 揚
(1.合肥華祥規(guī)劃建筑設(shè)計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00; 2.安徽建筑大學,安徽合肥 230000; 3.皖西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4.機械工業(yè)第一設(shè)計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00)
?
屏山古村的門
王仕剛1,2歐軍臖3陳揚4
(1.合肥華祥規(guī)劃建筑設(shè)計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2.安徽建筑大學,安徽合肥230000; 3.皖西學院,安徽六安237012;4.機械工業(yè)第一設(shè)計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以屏山古村的門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古代風水學與徽商文化對門的影響,探討了門的設(shè)計思路,有利于將傳統(tǒng)建筑的表征性文脈符號融入到現(xiàn)代建筑設(shè)計之中,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建筑。
關(guān)鍵詞:民居,正門,古代風水學,徽商文化
九都舒村地處黟縣城東4 km的吉陽山下,因村北有座狀如屏風的山,故稱屏風村。據(jù)村中有關(guān)史料記載九都舒氏為伏曦九世孫叔子的后裔,于唐末從廬江遷居九都,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九都舒村講究“擇吉而居”,在規(guī)劃建設(shè)屏山村時就講究建筑物的朝向,風水林的培育,水口的保護等等,在建筑布局上追求《易經(jīng)》中的“天人合一”。走進屏山村的小街窄巷,那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的“四象”風水模式,那“地理五決”“陰陽相輔”“五行相濟”的古代風水學理論,無處不在的指導著屏山村古建筑的拓展及周邊環(huán)境的改造和空間安排。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居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建筑傳統(tǒng)精神的載體,更是受到屏山先輩的關(guān)注。以下將從兩方面介紹屏山村古老的門文化。
屏山人講究風水,講究擇吉而居,故有詩云:“吉山吉水吉陽溪,神化山峰對吉門”。按中國古代風水學上說:“宅之吉兇全在大門,宅之受氣于門,猶人之受氣于口也,故大門名曰氣口,而便門則名穿宮,”“門門相接為引氣內(nèi)之路”[1]。因此門對于一座建筑,一戶家庭,甚至整個家族都很重要,故在屏山,就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門文化。
在中國,大多數(shù)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的,但在整個屏山村只有1棟房子的正門開在正南——對于整個徽州也是如此,這樣設(shè)置的原因大致有三:1)因皇宮坐北朝南,民居朝南有欺君之嫌;2)因“南主火”“火克金”,這與商家的金錢不利,對于擅長經(jīng)商的徽州人是一大忌;3)因諧音之故,即“出門南(難)不可取”。所以,屏山村中門很少有向正南開的。
為了擋煞,舒村人還常在正門前立一照壁,以擋住沖煞之氣;還有用宅內(nèi)房門前設(shè)屏墻擋煞,從而改變大門方向的,這樣的布局,產(chǎn)生了一個空間與時間的過渡,經(jīng)過一個轉(zhuǎn)折,再進入內(nèi)院,在心里強調(diào)了“到家”的親切之感。還有是通過在正門門樓上方正中掛一銅鏡,和桃木做的八寶劍,葫蘆來鎮(zhèn)煞氣,避煞的,而最為有趣的是在屏山小巷中有不少依照風水先生吩咐,在門邊或門的左墻上嵌青石,上刻“泰山石敢當”的,以示鎮(zhèn)邪,克煞,避沖的,如穿過“屏山拱峙”有一塊“石敢當”正對西街,用來化解“路剪房,見傷亡”的風水中的“犯沖”,據(jù)《陽宅十書》“凡道路沖宅,一望在不利的相對位置關(guān)系中,借泰山的力量達驅(qū)魔,除疫,防邪,止煞的作用”,以及在“一見天”的小巷中,因左邊墻角正對右邊民居一便門,為了避煞和方便進入便門而削擊左邊墻角的做法,是因為它不但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要求和滿足了人們的生活要求,也反映出中國古代風水學對古民居的深遠影響。
在屏山村,古人建房不但考慮煞氣對門的影響,還因認為水是財富的象征,“水主財,水主發(fā)”,水天經(jīng)中“水積如山脈之住,水環(huán)久流則氣脈凝聚,后有河兜,榮華之宅,前逢池沼,富貴之家,左右環(huán)抱有情,堆金積玉”或“蔭地脈養(yǎng)真”或聚財,興運。故這些對于經(jīng)商文明于世的徽州人來說,更加重視水在建筑風水中的利害關(guān)系,例如,建于清朝末年的“玉蘭庭”大致坐北朝南,但卻犯了“背水而居”的忌,古人云“背水一戰(zhàn)”和“水洗龍背”都不可取,所以房東在書房背后(北向)建一朝北的小廳,以達到“面水”,廳前又設(shè)一小院,以北院墻擋北風,用以達到聚財之目的。
古代風水學影響了屏山村門的文化,而悠久輝煌的徽商文化也注入屏山門文化之中。
屏山村現(xiàn)保存有光裕堂,成道堂等七座祠堂,200余棟明清民居等,雖有不少內(nèi)部空間已不再利用或損毀了,但其門樓,門罩,木雕門板仍保存完好。幾千年來一直點綴著屏山村那悠長的小巷。被譽為“徽州第一”的舒光裕堂,宛如一座皇宮,那雄偉華麗的三樓七檐貼墻門樓,仿佛向人們述說他昔日曾有的風采。細看著這樓:兩邊八字形照壁上,左邊是青松白鶴著色浮雕,右邊是翠柏雪鹿五彩雕;門樓上方布滿各式磚石彩雕,彩雕上的八羅漢,福祿壽喜,唐僧西天取經(jīng)故事中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極富浪漫色彩。據(jù)當?shù)厝私榻B,原來門樓上裝飾著各式人物塑像,約有300多草,高的近1 m,小的僅盈寸,神態(tài)各異,形象栩栩如生,又因黟縣人將“畫畫”和“雕刻”說成“畫菩薩”和“雕菩薩”,故舒光裕堂又被稱為“菩薩廳”。菩薩廳是舒式家族日漸興旺,地位顯赫的見證,門樓上部正中的“恩榮”和下中部“甲級進士第一”及“狀元”等中眼,可見舒光裕這一支脈中有人中過狀元,以及昔日繁榮昌盛的景象,這貼門牌坊可謂是全族的榮耀,家族的里程碑。
“菩薩廳”體現(xiàn)高超雕塑藝術(shù)的門樓是令人震驚,那么與它布置在同一軸線上,僅相距2 m的明代舒慶裕堂,更令人拍案叫絕。它的大門是以水磨方磚砌成,外用原鐵皮倉封,門釘碩大,排列整齊,門環(huán)古樸,雙柱三樓七檐大型貼墻牌坊,樓檐層層挑起,承以斗拱,造型主次疏密,互為襯托,更顯徽商悠久而燦爛的歷史。
屏山村中不僅祠堂門樓雄偉壯觀,民居的大門也極具特色,建于乾隆年間的官宦民居“承受堂”的門樓造型顯露出官家的氣派和逼人的氣勢(村中人稱之為“官廳”),其八字門樓為官府衙門之特色,門樓檐向外高挑,成正檐翹角之勢,可不要小瞧這門樓,它較牌樓牌坊更為難造。因它造在一面厚約30多厘米的墻上,墻里面是平墻,門樓即為墻外單面挑出,故處理力的平衡是最大的難題,但古代工匠卻用四種方法解決了這一難題:1)造水磨磚底盤,即水磨磚由下而上分層逐漸伸出。2)用橡木條斜向插入墻中,使部分重力回到墻體。3)由結(jié)合黏土將整個門樓合成一體,形成一種整平衡力。4)利用門樓上方門樓下壓[2]。通過以上四種方法,這百年門樓才可保存至今,由此可見古代工匠的技藝超群,同時也令人不禁感慨,如此完善的建筑體系發(fā)展了千年卻不見突破,卻一味專注這一細節(jié)裝飾的推敲,而無暇于體系的創(chuàng)新。
徽州素以“木雕,石雕,磚雕”三雕聞名,除了門樓門罩,仔細觀察,屏山村大大小小的古名居中有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木雕門板,因為明清建筑風格不同個戶等級不同,門上的雕花故也不相同:明代之門簡潔古樸,清代之門卻華麗精巧;小戶人家粗獷樸實,大戶人家涂金上彩,繁復精制,其中人民藝術(shù)家舒繡文故居中走廊與廳之間的16扇蓮花門,可謂精美絕倫。除了門扇雕花,門上方的木構(gòu)件也加以裝飾,如有慶堂廳堂大門處,設(shè)兩道門,向內(nèi)的一道,中間兩扇除迎貴客一般不開,平常只從兩邊側(cè)門通過就在這兩側(cè)的小門,描金畫彩,精致富貴,仿佛是徽商住宅的標志,徽商富甲一方的體現(xiàn)。
木雕大門雖精美但又有其明顯不足,因此在屏山村中不少民居是設(shè)多道門的,如有慶堂沿巷有一便門內(nèi)外共設(shè)三道門:最外一道為木雕花門,主要用于采光通風;第二道為杉木門不涂漆不上彩,用于防盜;最里面一道為裝飾門,朝向屋內(nèi)的一面涂以與墻壁相同的朱漆,關(guān)上門后與墻體融為一體。在大戶人家這三道門是常見的,而在小戶人家常見兩道門,最外一道是半截門用于采光通風。
屏山古門是精美的古建筑物態(tài)化的存在,它是長壽的,它可以跨越百年成為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而在屏山古門傳統(tǒng)形式背后隱藏著非物態(tài)化存在的歷史文明價值是隱藏起來的“軟傳統(tǒng)”,它在當今時代的變化和積淀才是當代中國建筑師所要注意和發(fā)揚的[3]。面對這中國燦爛的建筑文化,幾十年來,建筑師們都苦苦探索其與現(xiàn)代建筑有機的結(jié)合點,以望中國傳統(tǒng)的發(fā)展與壯大。但是作為存在千年歷史悠久卻又頑固不前的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一味的翻抄他的“固有形式”是無能為力的,“得其形似,而失其氣韻,具其色彩,而失其筆法”這只會毀了中國古老的建筑文化。如今都在講究建筑文脈的把握,對建筑內(nèi)涵的研究將有利于我們對傳統(tǒng)建筑外形的第二次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就是把其提煉成具有表征性的文脈符號,再用于中國現(xiàn)代化建筑設(shè)計中,以此來擺脫中國古建與現(xiàn)代化格格不入的困境,以便創(chuàng)造具有高文化素質(zhì)的中國現(xiàn)代建筑。
參考文獻:
[1]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huán)境觀[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4:195.
[2] 荊其敏,張麗安.中外傳統(tǒng)民居[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358.
[3]侯幼彬.“建筑文明”與“建筑文化”[J].城市建筑,2014 (1):24-25.
中圖分類號:TU2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17-0003-02
收稿日期:2016-04-02
作者簡介:王仕剛(1981-),男,工程師,在讀工程碩士,注冊城市規(guī)劃師
The gate of ancient Pingshan village
Wang Shigang1,2Ou Junjun3Chen Yang4
(1.Hefei Huaxiang Planning Building Design Co.,Ltd,Hefei 230000,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Building,Hefei 230000,China; 3.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4.No.1 Institute of Project Planning&Research of Machery Industry,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Taking ancient Pingshan village gate as the research target,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ncient Fengshui theory and Huizhou merchants’culture upon the gate,and explores the door design concepts,which will be good for immerging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text symbols into modern building design and developing Chinese special modern building as well.
Key words:dwellings,front entrance,ancient Fengshui theory,culture of Huizhou merch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