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石
少些糾結
作者│李志石
李志石一個老媒體人,告別新聞生涯之后,喜歡上了微博、微信和自媒體。他,經過細膩而犀利的觀察后有感而發(fā),談人生哲學,聊人生感悟,開啟跨時代的心靈對話。在他的周圍有一支龐大的粉絲隊伍和朋友圈。
最近,一位退休的朋友與我聊天,說現(xiàn)在工作壓力沒有了,也有時間外出旅游了,早晚也能經常走走路、鍛煉鍛煉,身體還可以,就是有些事讓自己很糾結。
“糾結”這個詞大家并不陌生,有人說,人生無處不糾結。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糾結,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糾結;打工者會糾結,當老板的也會糾結。糾結似乎總是纏繞著自己。
其實,情況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嚴重,有許多糾結是自找的,也是多余的。也許是我們讓糾結放錯了地方,又沒有及時去處理它,讓一些本來不該糾結的事情變得糾結了起來。
事情無論往那個方向發(fā)展,糾結只會降低自己的效率,以及錯過好的機會。我們?yōu)槌燥埣m結的時候,就耽誤了休息的時間;我們?yōu)橐灰獎?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而糾結的時候,就收窄了自己的發(fā)展思路;我們?yōu)樽约耗芊駝偃我豁椆ぷ鞫m結的時候,就失去了學習和鍛練的機會。
有能力和經歷豐富的人一般很少糾結。有些人嘴上說自己什么都能干,而實際上什么也干不了,不僅讓領導糾結,自己也很糾結。能力不夠,無法跳出熟悉的圈子和事物,一時下不了決心做新的嘗試。由于自己經歷的太少,對未知的事情缺少把握,對未來沒有判斷,因而產生糾結。原有的糾結沒有處理完,新的糾結又來了,讓自己陷入長期的糾結而不能自拔,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人的糾結大多數發(fā)生在選擇的時候,好像這樣做不妥,那樣做也有問題,總是“前怕狼后怕虎”,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時連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時候糾結就來了,對自己的內心挖得不深。人的向往都是自己內心想要的,機會來了,自己還在糾結,那機會只能讓給別人。許多時候的糾結,主要在于自己不夠勇敢,不敢離開熟悉的圈子,親友的意見太多,自己的內心缺少主心骨。
這兩天我與幾位年輕人交流創(chuàng)業(yè)的事兒,有的人很糾結,無法告訴自己該怎么辦?而有的人,想得很透,充滿著激情,對一些有未來前景的項目,表示要義無反顧地加入,無需要再回到那個從前舒適的環(huán)境中,經過幾個月的籌備,他們就將開始自己創(chuàng)業(yè)。
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大學學的是船舶制造設計專業(yè),畢業(yè)后到一家外商獨資造船企業(yè)工作,工作環(huán)境還算舒適,報酬也還過得去,工作沒有壓力,也學不到東西。所以半個月之前,他毅然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
當然,他也經歷了糾結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不長。放棄,是要有勇氣的,有時選擇放棄,也是在收獲,至少收獲了不再糾結。為了更長遠的事業(yè),這種放棄是有價值的。即使今后是逆境,也要告訴自己不再糾結,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糾結也不完全是壞事,也許是一個機會,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任何事情想通了,就不會再糾結;沒有糾結了,就不會受到各種限制的束縛,也不會淹沒在無盡的痛苦之中。反倒是在糾結中找到自己,做起事來更堅定、更有效率、更懂得進退和取舍,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們沒有必要太糾結于當下,也不必過多地憂慮未來,因為世界變化太快,稍不留神,我們就落伍了;有些事情過去了就讓它過去,沒有必要那樣刻骨銘心,也許別人早已忘記,而自己沒有必要那樣糾結于心,看淡、看輕才是最好的選擇;選擇太多,會讓人糾結,過多的選擇是一種負擔,舍得放棄就會減少糾結,減少痛苦;每個人不可能永遠不糾結。讓自己歸零,不再猶豫,就會減少浮躁,減少糾結,人生才會平靜而幸福。
編輯|孫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