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凱
摘要]基于“課程作為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的學習化課程論、“學習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和“技術支持學習”的教育技術學等理論而形成的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方式,從自然展開到逐步走向成熟建構,是黃甫全及其團隊十余年堅守對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是對學習化課程理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切體悟以及躬身開展行動研究的結果。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研究與推廣,不但增加了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的積累,影響了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而且為學科教學論課程進一步整合以網(wǎng)絡平臺為基本依托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編融知識學習和知識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新型教材、催生多范式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以及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xiàn)學業(yè)成就的機會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學習為本;技術支持學習;教材開發(fā);學習探究;成果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6)010012060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培養(yǎng)“卓越型教師”已成為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人才訴求和高師院校教學改革的戰(zhàn)略性目標,社會發(fā)展期待高質量的教師教育。近十年來,國內課程與教學論領域的著名學者黃甫全及其團隊,致力于對課堂文化哲學的沉思和學習化課程的建設,著力開展教師教育課程新型學習方式的理論奠基、轉化設計與實踐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其中,基于網(wǎng)絡教學平臺,將合作學習、活動學習、混元學習(blended learning)以及研究性學習等有機融會,建構“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這一新型學與教組織實施方式,創(chuàng)用有效的方法體系,切實解決了以往教師教育課程中存在的滯后性目標定位、灌輸式課堂教學、放羊式課外學習、乏力型學習支持、簡單化學習評價等問題,促進了學生的教學專業(yè)化成長,得到了學生、同行和社會的高度評價,在國內教師教育領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筆者基于對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建構理路的考察和梳理,形成了一些理性認識,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科教學論課程改革自覺深化到“學習為本”層面提供啟示。
1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建構理路
1.1自然展開
早在2000年,黃甫全基于對“文化的實質就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動,文化世界的本體就是人的自為的生命存在”[1]這一文化哲學觀點的沉思,以及對“課程作為文化”“課程內容就是教育化的文化”的理解,創(chuàng)見性地提出“課程作為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2]的文化主體性價值理念,文化哲學視野里的學習化課程論藉以應運而生。學習化課程論認為,“學”是課程和教育的中心,學生是在與學習情境的互動中通過體驗和反思而進行著知識的建構、經(jīng)驗的形成和意義的生成,而“教”則是通過對學習情境的建構來為“學”服務,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課程必須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型,即從重視教師的“教授”轉向重視學生的“學習”?;诖?,2004年,黃甫全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倡導“合作活動學習”[3]的新型學習方式。后又敏銳地覺知到,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技術和學習”的整合正在成為可能,也必將催生新一代“學習環(huán)境”的研究。特別是清醒地認識到:豐富的網(wǎng)絡技術與學習化社會的際遇而生成的“網(wǎng)絡化學習(Networked Learning)”,將最終成為生活在網(wǎng)絡社會中的人們的學習生命存在與不斷優(yōu)化的文化存在形態(tài)。2007年前后,在充分闡明信息通信技術與教師教育課程整合的文化原理的基礎上,黃甫全進一步開展專題性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合作活動學習的行動研究”,并在《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實施中開始創(chuàng)用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教學設計。
經(jīng)過多輪教學改革試驗,界定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合作活動學習,是以“問題探究/解決方式”為核心,以“問題為定向、探究為過程、解決為目的”為共同特征的各種具體教學方式方法的綜合體[4],初步建構了“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合作活動學習的基本結構”[5],并逐步固化為六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過程:(1)面對面教學——師生協(xié)作設計學研計劃+課堂的“交流-互動”+技能指導+其它;(2)個人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個人自學+反思與探究、實訓作業(yè)+初步成果展示+其它;(3)網(wǎng)絡學習——網(wǎng)上基于小組的交流分享實踐作業(yè)(學研報告)初稿+互評+其它;(4)面對面教學——全體師生交流分享作業(yè)(學研報告)修改稿+技能展示+其它;(5)網(wǎng)絡學習——學生個人或小組合作探究型作業(yè)定稿+優(yōu)秀成果展示+其它;(6)混合學習——教師主導的師生協(xié)作式活動學習過程評估+其它。之后,在小學教育專業(yè)設置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大類課程和專業(yè)領域課程(含核心課程、方向課程和實踐課程)中開始全面踐行和推廣。教學實踐表明:基于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合作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合作意識,提升了學生參與和組織合作活動的技能,為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選擇和創(chuàng)用有效學教方式,并從事現(xiàn)代化條件下的課程和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6]。2009年,黃甫全還通過對教學職業(yè)屬性的專業(yè)定位、教師知識結構的類型進化等關涉教師教學專業(yè)化成長核心問題的深入探察,以及秉持對實驗教學傳統(tǒng)的弘揚與創(chuàng)新的學術態(tài)度,主持進行了“教學專業(yè)化的實驗課程與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并在國內首創(chuàng)了“教師教育實驗課程與教學”[7],先后建構的“實驗型教學專業(yè)課程體系”[8]、“教師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新模式”[9],有效地提升了卓越教師所需的高深學術修養(yǎng)和高超教學專業(yè)技能與能力[10],得到了國內高師院校廣泛應用和高度評價,并影響到港澳臺地區(qū)。
1.2成熟建構
2010年以后,黃甫全及其團隊敏銳地捕捉到當代科學知識社會學巴黎學派旗手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ActorNetworkTheory)”,開始將這一科學文化哲學的前沿理論作為新的視角,提出網(wǎng)絡化學習的核心價值訴求是“知識獲得與生產(chǎn)的平等與自由——走向知識民主化”[11]論斷。2012年,在第八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上,黃甫全還基于“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角,深入剖析了“教育與學習”的關系,提出“教育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學習者網(wǎng)絡世界”的看法,并詮釋了一種新觀念[12]:教育實質是學習。他認為,“‘教育之內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學習之中才能走向自由”,要讓學校成為學習的天堂。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的梳理與建構,以及“學習哲學視角下學習型社會建設深化路徑研究”的全面展開,為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方式踐行及其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并由此逐步建構起一套融學習與研究為一體的“網(wǎng)絡化學習行動研究”的方法論體系[13],即堅持“學習化課程的文化功能、學研共同體的整合機制、網(wǎng)絡化教學的系統(tǒng)結構和協(xié)同性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四項原則,采取“確立高端目標定位、應用交互式課堂教學、組織協(xié)同性課外學習、完善立體型支持系統(tǒng)和施行參與式過程評估”五種策略,在培養(yǎng)卓越型小學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與實踐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3年前后,為了從整體上認識并把握不同課程內容的性質和價值,并針對具體學習情境開展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黃甫全又在《小學教育學》等課程中主持進行了“高?;旌鲜綄W習網(wǎng)絡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研究,將教師教育課程內容分為“理論掌握類”和“實踐應用類”,前者主要采用“課堂面授+合作互動+網(wǎng)上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后者則主要采用“實驗教學”的方式和“親臨現(xiàn)場”的方式組織學習,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活動、實驗教學活動和課外教學活動三大類型的“混合”與整合[14]。因應國外關于學習的三種隱喻研究[15],即人類社會經(jīng)歷的“學習即個體獲得”的獲得隱喻(acquisition metaphor)、“學習即情境參與”的參與隱喻(learningasparticipation)和“學習即知識創(chuàng)造”的新型隱喻(knowledgecreation metaphor)等三種學習觀的演變,以及從Web1.0到Web2.0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的轉變,團隊又開發(fā)出“以內容組織為主,支持個人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資源開發(fā)型,“突出營造逼真的學習環(huán)境,強調學生的參與和體驗”的模擬訓練型和“關注分布式小組協(xié)作建構知識”的分享生成型等三類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實施方式[16]。此外,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還被應用到教育碩士的培養(yǎng)中,顯著提升了教育碩士在線學習的參與度[17]。
2對于學科教學論課程改革的啟示
縱覽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自興起至今的演變歷程,深入剖析其建構理路和教學成果,可以清晰感知到:它是奠基在“課程作為學習生命存在及其優(yōu)化活動”的學習化課程論、“學習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和“技術支持學習”(Technologyenriched learning)的教育技術學等理論認識之上,它的踐行使師生形成了超越時空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支持下,借助于豐富的教育資源、特定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一定問題的牽引,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在和諧互動、合作互惠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豐富多彩的具有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的主體活動,獲得知識、形成經(jīng)驗并建構起知識經(jīng)驗的意義和價值,有力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高級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切實培養(yǎng)了卓越型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梢哉f,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研究與推廣,不但增加了課程與教學論知識的積累,影響了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而且為學科教學論課程進一步整合以網(wǎng)絡平臺為基本依托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編融知識學習和知識創(chuàng)造于一體的新型教材,催生多范式的合作探究活動方式和為學生提供充分表現(xiàn)學業(yè)成就的機會等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2.1開發(fā)支持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新型教材
在高等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中,學科教學論課程是學生由教育理論知識學習向教學實踐能力轉化,做好充分的教師教學專業(yè)化實踐準備的專業(yè)性課程,聚焦于中小學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課程與教學中“教學什么”和“怎樣教學”兩大基本問題域,對“教什么”“學什么”“為什么教”“為什么學”和“怎樣教”“怎樣學”“為什么這樣教”“為什么這樣學”以及“什么人來教”等具體問題進行研究。高質量的學科教學論課程實施,能使學生盡早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內容,獲得從事中小學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活動經(jīng)驗,為走好未來職業(yè)之旅奠基“必須”“夠用”的教學專業(yè)化素養(yǎng)和初步的教學研究意識,縮短將來從事中小學教學工作的職業(yè)適應期,逐步提高對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的解釋力。
雖然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開展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方式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但是它并沒有引起傳統(tǒng)學科教學論教材編寫者的關注,即現(xiàn)有的教材設計沒有明確系統(tǒng)地支持教師和學生實施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由于受印刷媒體自身的約束和出版商大規(guī)模生產(chǎn)標準化教材的利益驅動,常用的教材主要是關注特定學科主題及“是什么”知識的呈現(xiàn),而把學生的參與留給教師自己去創(chuàng)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責任是設計課程材料用以補充現(xiàn)有教材,以此形成的書面課程并不能保證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中充滿著合作活動的教育經(jīng)驗。同時,一個優(yōu)秀的教材必然是一個有利于信息傳播者傳遞信息和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的媒體[18],并具備激發(fā)學習者質疑沖動的足夠條件。因此,為了促進學科教學論課程有效使用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完成任務,作為教師教育者和教材設計者,要強調“讀者中心”導向,重新定位關于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參與的思想,考慮引發(fā)學生之間開展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進一步整合以網(wǎng)絡平臺為基本依托的學習資源,結合學科教學特點開展專題性的基于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教材設計策略研究,創(chuàng)編類似于國外“Sphinx”教材的新型學科教學論教材組織結構,努力為學習者提供一個“走進教材去探索”的機會,并與教材內容乃至編寫者進行“平等對話”鋪設多樣的路徑,力求形成教材的一種“卷入”能力。這樣創(chuàng)編的教材,重視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效應,占據(jù)課程設計和功能的核心地位,其實質是作為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一個平臺,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課程材料以及與學科教學相關的活動去完成指定主題的學研任務,學生也可以評估和做出對學習資源的合理利用,一個人或者合作工作的角度對教學材料進行設計,詮釋對學科課程與教學問題的自我觀點,實現(xiàn)知識學習和知識創(chuàng)造的一體化。同時,將課程學習方式與教材開發(fā)進行整合,在研究思路上也是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
此外,現(xiàn)在中小學的課程與教學,從理論觀點到教學行為已然出現(xiàn)了深刻轉變。學科教學論教材的開發(fā),需要彰顯“學習為本”的課程哲學,站在“知識民主化”和“教學專業(yè)化”的高度來思考問題,堅持“理論知識求先進、能力訓練求卓越、學研內容求精要”的選編思想,凸顯課程的核心功能,主動策應和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同時,中小學教師身處實踐系統(tǒng)之中,擁有豐富的“實踐感”以及“情境教學論”(Vernacular Pedagogy)與課目教育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要廣泛接納他們的實踐智慧,提高教材內容的包容性、普適性和召喚力,以及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解釋力。在此基礎上,遵從《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教師〔2012〕1號)《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及《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等重要文件精神,構建出直面基礎教育的學科教學論教材新體系和新內容,努力把理論素養(yǎng)與行動能力、職業(yè)教育與長遠發(fā)展統(tǒng)一在教師的教學專業(yè)化實踐中。
2.2建構促進學生知識創(chuàng)造的多范式探究活動
學科教學論的顯著特點是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其特點決定了教學既要進行理論學習,又要進行技能訓練。同時,學科教學論自身的知識以及知識的呈現(xiàn)都應該是一個不斷被識知、探究的過程,學習者要充分意識到學科教學論學習是在探究活動、小組合作中進行的,就應該像有經(jīng)驗的中小學教師一樣,積極去探索教育規(guī)律,獲得教學真知,以形成基于教學情境的理論認識。因此,教師的責任不只在于“上好課”,而更在于: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給學生提供挑戰(zhàn)高水準學習的機會[19]。而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作為以學生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和形成卓越教學技能為中心的一種強有力的教學工具,意在確保學生有機會思考問題、分享想法、討論證據(jù)和辯論觀點,應該被教師教育者經(jīng)常使用。
為了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科教學論學習情境中,課程實施者首先依據(jù)“異質分組、4人一組、自由組合、男女混編”等原則,將大班學生進行重新組合,切換成多個“點”——創(chuàng)建學習小組,并為每位組員分配小組角色,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領導者(leader)。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習小組確定的學研主題或自主提出的學研任務,指導學生有效使用包括教材、數(shù)據(jù)平臺、教學光盤等在內的各種學習資源以及師生自主開發(fā)的教學材料,選用國外學者設計成型的“pair work”“jigsaw”“thinkpairshare”“word webbing”“placemat”“threestep interview”“brainstorming”“simultaneous sharing”等合作活動學習方式,有效開展對中小學課程與教學問題的探究。這些合作活動學習方式特點各異,非常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和評價等高級思維能力。如,“thinkpairshare(思考―配對―分享)”是促使學生就某一話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而與他人分享觀點的一種合作活動學習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加深學生理解問題的深度,形成過濾信息及歸納總結的能力,養(yǎng)成客觀全面的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threestep interview(三步訪談)”則是用以有效解決無特定答案問題的一種合作活動學習方式,其優(yōu)點在于能夠有效打破課堂的沉默氣氛,消除學生的焦慮情緒,促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促成學習經(jīng)驗的分享,實現(xiàn)學習者對課程內容的全面綜合與高度內化。在具體使用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特定學習活動中逐漸熟悉這些合作活動學習方式的適用范圍、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項等,使學生愿意并積極參與到合作活動學習之中,努力避免“搭便車”和有誘惑力的、無止盡的聊天等不良行為出現(xiàn)。同時,采用參與式過程評估的學業(yè)考核方式,并貫穿于整個課程的實施,使之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活動學習的持久動力,以保證學生在一個約定并允許的時間內完成共同的學習目標。
教育者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沒有何種學習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某一具體情境的學習方式。作為學科教學論的課程實施者要全面考慮學習活動整體和各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秉持“相信學生”的教育哲學,確立知識創(chuàng)造的普遍化主體,積極開展課程設計與教學創(chuàng)新,并根據(jù)具體學習情境,建構自我的、多范式的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方式,開發(fā)簡潔的、多元化的探究學習策略,創(chuàng)建多功能、易操作的網(wǎng)絡教學互動平臺,促進每個學習者形成自己的“學習哲學”,在混合式學習環(huán)境中追求同教材對話、同他人對話、同自我對話的“三位一體學習”[20],達至“學習即知識創(chuàng)造”的新學習價值訴求,實現(xiàn)社會發(fā)展對卓越型教師的培養(yǎng)要求。
2.3提供學生充分表現(xiàn)和交流學業(yè)成就的機會
學習方式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是課程與教學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學習理論的新突破、技術運用的新取向和社會進步的新挑戰(zhàn),一系列新型學習方式風起云涌。雖然當下的學習方式異彩紛呈,難以窮盡,但是其具身的內在邏輯和彰顯的學習理念卻非常清晰,即“著眼于為學習者提供豐富而有效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習者投入學習過程,進而全方位地提升學習者的學習結果”[21]。因此,當下高師院校的課堂由“教授的場所”轉變?yōu)椤皩W習的場所”是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而顯示教師教學改革成果的唯一表征應是課堂的事實[20],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課程實施中要搭建舞臺,讓學生有機會充分“表現(xiàn)”和交流自己的學業(yè)成就。
“表現(xiàn)”是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但《辭海》等工具書中并沒有給出“表現(xiàn)”一詞直接的解釋。筆者通過對一些文獻的清理以及自己的理解,將“表現(xiàn)”一詞的內涵詮釋為以下三層含義:一是“展示、顯示、報告”的含義。從這個角度講,“表現(xiàn)”對學習個體而言,是一種自我展示,對一個學習團隊而言,是一種集體成果或形象的推廣;二是“表達”的含義?!氨磉_”在此并非簡單地指稱交流觀點和看法的機會,而是指學生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尤其是關于學習本身的經(jīng)驗,重點關注的是通過讓學生發(fā)表意見和看法來設計、促進與提高學習。換言之,“學生表達”從過去僅僅重視學生的賦權走向了聚焦學生的知識活動;三是“表現(xiàn)如何——表現(xiàn)性評價”的含義。指稱為“性能評估、績效評估、性能賦值”等,也有“學習鑒察”之意?;谝陨险J識,在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中,課程實施者要超越“獨白式”的教學,設置必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提供充裕的教學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中詮釋著對中小學課程與教學現(xiàn)象以及對文本的理解,充分“表現(xiàn)”和交流自己的學研成果,并使學生獲得從教技能的訓練。
為了保證面對面學習活動的高質量,要注意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表現(xiàn)”者只展示學研成果的“亮點”,提出學研過程中需待解決的問題或存在的困惑,努力做到內容不重“述”;二是聆聽者要全神貫注“傾聽”,思考從“他”中學到了什么,對“他”的研究有何建議,并就內容設計與呈現(xiàn)、形式設計和實施等問題開展互動型課堂教學評價;三是要基于傾聽而生發(fā)出來的“問題的意義空間”展開討論,并形成連貫的發(fā)言,就好像把每一個發(fā)言如同織物一樣編織起來,實現(xiàn)對問題的整體認識,促進思維的不斷深化。特別強調的是,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傾聽”。傾聽是接收口頭及非語言信息、確定其含義和對此做出反應的過程[22],令幾乎所有教師著迷的教學是在愉悅、和諧的關系之中相互傾聽彼此心聲,每一個人的細膩思考得到細致的交流。因此,在學研成果表現(xiàn)和交流活動中,最需要的是傾聽學習伙伴的發(fā)言以及其困惑與沉默,逐一地理解和會通每一個伙伴的不同見解,借助心心相印的交流,在交響的課堂上形成相互傾聽關系的潤澤和氛圍,并產(chǎn)生出多樣思考的豐富“串聯(lián)”。
3結束語
學生是教師最值得信賴的改革伙伴,從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的模式轉向新型的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模式,倘若課堂里每個學生沒有成為“主角”,沒有構筑起互惠性“學訓研”共同體,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活動”學習關系并同教師積極合作來推進教學改革,不要說“培養(yǎng)卓越型教師”的高端目標難以實現(xiàn),就是“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基本目標也得不到保障。在充分觀照學習化課程理論等成果基礎上,結合對學科教學論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進行思考,提出“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教學設計中應把握好“主題、探究和表現(xiàn)”這三個關鍵詞,它們基于網(wǎng)絡化的學習環(huán)境,既共同作用于課程目標這個重心,又彼此之間發(fā)生互動作用(見圖1)。其中,以有價值的主題設計為學習載體,以核心知識的有效探究為學習前提,以學習共同體的卓越表現(xiàn)為學習取向,充分發(fā)揮學生、教師、資源等“角色力量”,并以三方的“和諧互動”為學習文化特征。當整個課程學習活動能在教師的科學組織下,由學生自己來探究、來發(fā)現(xiàn)、來解讀、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的火花能在教師巧妙地點擊下不斷燃燒,那么課堂就會充滿生命的活力,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就能呈現(xiàn)鮮活的文化氛圍。
圖1網(wǎng)絡化環(huán)境下合作活動學習三個
關鍵詞之間的互動關系
參考文獻
[1] 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2] 黃甫全.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新世紀課程改革遠景[C]//臺灣中華比較教育學會.超越與創(chuàng)新——比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書店,2000:80.
[3] 申仁洪,黃甫全.合作活動學習芻論[J].教育研究,2004,(10):6063.
[4]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東省精品課程《課程與教學論》——教學設計[EB/OL].[20150528].http://202.116.45.198/kcyjxl/jxff/index.html.
[5] 黃甫全,曾文婕,陳冬梅,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合作活動學習的行動研究——以“課程與教學論”的教學改革試驗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07,(8):5861.
[6]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東省精品課程《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方法[EB/OL].[20150528].http://202.116.45.198/kcyjxl/jxff/2.html.
[7] 黃甫全.開發(fā)實驗課程與教學:教師教育改革的新路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8):4953.
[8] 黃甫全.論實驗型教學專業(yè)課程體系建構的三大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0,(2):613.
[9] 曾文婕,黃甫全.課程與教學論實驗的構想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9,(2):812.
[10] 曾文婕,黃甫全.教師教育的課程創(chuàng)新——實驗型教學專業(yè)化課程體系的生成與建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10):3137.
[11] 左璜.走向知識民主化——行動者網(wǎng)絡理論視域下的網(wǎng)絡化學習[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12] 劉冬巖,蔡旭群.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第八次全國課程學術研討會綜述[J].課程·教材·教法,2013,(1):8894.
[13] 華南師范大學.關于公布第七屆華南師范大學校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通知[EB/OL].(20130305)[20150528].http://www.scnu.edu.cn/ism/upload/huashi_inside/xxgw/華師[2013]19號/華師[2013]19號.pdf.
[14] 黃甫全,曾文婕,孫福海,等.高?;旌鲜綄W習網(wǎng)絡課程的創(chuàng)新與開發(fā)——以《小學教育學》網(wǎng)絡課程建設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3,(2):6671.
[15] 曾文婕,柳熙.獲得·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論人類學習的三大隱喻[J].教育研究,2013,(7):8897.
[16] 陳思宇,黃甫全,曾文婕.新興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的三大類型及其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3,(7):5156.
[17] 朱文輝,靳玉樂.網(wǎng)絡化合作活動學習對教育碩士在線學習參與度影響的行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8):4853.
[18] 丁朝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課程·教材·教法,1998,(7):4346.
[19] 佐藤學.學校的挑戰(zhàn)——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M].鐘啟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
[20] 佐藤學.教師的挑戰(zhàn)——寧靜的課堂革命[M].鐘啟泉,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8.
[21] 曾文婕,黃甫全.課程改革與研究的新動向:彰顯學習為本[J].課程·教材·教法,2013,(7):310.
[22] 桑德拉·黑貝爾斯,理查德·威沃爾二世.有效溝通[M].李業(yè)昆,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5.
Constructive presentation and revelation of
networked ac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ZHU Kai
(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Lianyungang Campu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Jiangsu222006,China)
AbstractNetworked ac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basing on"curriculum as the learning life being of curriculum for learning theory and its optimized activities","learningoriented"educational value view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from carrying out to gradual mature,results from HUANG Fuquan and his team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dhering to the diligent pursuit of the ideal of education,learning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deep understanding and bowing to carry out action researching.Its research and extension,not only increase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affects the practice of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but also provide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theory further integration with network platform for learning resources,creating a new kind of textbook integrating knowledg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creating,spawning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 paradigm inquiry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full performance opportuniti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students.
Key wordsnetworked active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oriented;technology supporting learning;textbook development;study and exploration;performance of the 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