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身便善于習動,夙興夜寐,振起精神,尋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壯;但說靜息將養(yǎng),便日就惰弱。故云:“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
清·鐘 錂《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卷上《學人第五》
找點事情認真做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養(yǎng)生重在一個“養(yǎng)”字,比如飲食調養(yǎng)、藥物補養(yǎng)、運動健身、逍遙身心等等。其實,這些方面雖然為養(yǎng)生所必不可少,卻非根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此認識會導致安逸誤人,若是像顏元先生所說的只顧“靜息將養(yǎng)”,必定“日就惰弱”,養(yǎng)生反被“養(yǎng)生”誤也!
顏元先生原字易直,后改為字渾然,號習齋,清代直隸博野縣北楊村(今屬河北?。┤耍敲髂┣宄踅艹龅慕逃?。他父親為朱家養(yǎng)子,在顏元幼年時被清兵擄之關外,顏元由養(yǎng)祖父母撫養(yǎng)成人。顏元早年習儒,學醫(yī),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文武雙全。后來朱家家道中落,顏元以教書耕種、開藥鋪反哺老人。養(yǎng)祖父母去世時,他代父行孝,哀痛幾至于死。時局穩(wěn)定后出關尋父,歷時年余終負父骸認祖歸宗,其孝行堪比二十四孝。
青年顏元曾中秀才,尤喜程朱理學,深得其中三昧。然而身處明末的動蕩、清兵的侵掠,更彰顯“百無一用是書生”,因而方知理學之虛妄無用。入清后顏元放棄舉業(yè),隱居民間讀書育人,其弟子有案可查者100余人。他力主恢復堯舜周孔之道,猛烈抨擊程朱陸王學說和八股取士,竭力提倡“實學”和“實用”的教育。在他開設的講堂上,安放著琴、竽、弓、矢、籌、管,每日帶領學生從事禮、樂、射、書、數的學習,探究兵農水火等實用之學,后人稱之為“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筆”。62歲時主持肥鄉(xiāng)漳南書院,他親自規(guī)劃書院規(guī)模,制定了“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的辦學宗旨,堅持習行教學法,主張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讀書與實踐并重,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fā)展起了革新作用。
顏元不喜著述,一生只留下《四存編》(《存學編》《存性編》《存治篇》《存人編》)11卷,其余均為高足弟子李恭等人所記錄整理,因而后人稱之為“顏李學派”。《顏習齋先生言行錄》則為弟子鐘錂記錄整理。
顏元的教育思想注重德智體美勞并舉,而中國文人又講究以修身為本,因此,要求學生并自身踐行養(yǎng)生是很正常的。顏元養(yǎng)生的要點就是要善于學習、活動,他認為人應當起早摸黑,振奮精神,認真做事并形成習慣,但不要過于疲勞,如此方能日益精壯。并以《禮記》中的一句話為證:“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p>
懶人難以長壽,惰弱使人多病。勤奮雖然使人感覺勞累,卻能給人帶來健康的晚年。顏元62歲主持漳南書院,勞心費力,而且一生不脫離農業(yè)勞動,為后人樹立了楷模。近現(xiàn)代李嘉誠、吳孟超院士老而不休,奮斗不已,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人活在世上,心中總要有所牽掛,有事做就會有牽掛;認真做,才能莊敬日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