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文
《世說新語》中魏晉名士與飲酒
陳曉文
內容摘要:我國酒文化源遠流長,在魏晉時代尤為突出,那些酣飲豪醉的名士用自身的飲酒行為,或解憂消愁感嘆人生、或反抗禮教張揚自我、或安身立命以避禍患,從而反映并影響著魏晉時期的酒文化,這些魏晉名士喝酒喝出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深度,不僅在當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更為我們探索中國酒文化提供可能。
關鍵詞:酒文化魏晉名士煩憂禮儀禍患
中國是酒的故鄉(xiāng),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要談到酒、追尋酒文化就必然躲不開那個不論是張季鷹的“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還是王大的“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保ㄊ勒f新語《任誕》)的飲酒成風的魏晉時代。
1.因酒而解憂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同的一種重要的解憂良藥便是酒。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以飲酒作為解憂的方式。當然,這種方式在我們現(xiàn)代依然是最常見也最讓人認同的方式。因為酒有麻醉作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使人飄然若仙、陶然忘機達到一種超然忘我的境界,從而忘卻煩惱,體味短暫的快樂。所以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開心的事常會有人說:“走走走,喝酒去?!蹦敲?,最早提出酒能使人消愁的人是誰呢?如果《殷蕓小說》中的故事屬實,最早提出借酒能夠澆愁的人應該是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東方朔的一句“凡憂者得酒而解”從此便讓酒成為了天下第一解憂靈藥了。
時光流轉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十五日,曹操在眾將士的矚目中拿起大槊,橫在胸前,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的吟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一吟唱不僅讓“杜康”酒天下聞名,甚至成為酒的代名詞,也在感嘆人生苦短的過程中告訴我們以飲酒來舒緩和排解心中那多多憂患,更奏響了魏晉飲酒之風的前奏和序曲。不管魏晉期間成天飲酒的文人因何飲酒,但飲酒而麻醉自己則是普遍的現(xiàn)象,如阮籍、劉伶的以酒為命,陶淵明的每飲必醉,都有讓酒麻醉自己從而不知人間各種味道的意思。
2.因酒而成憂
“酒,正使人人自遠?!保ㄊ勒f新語《任誕》)飲酒雖然能使人忘卻煩惱,體味快樂,達到一種美妙的勝境,但這種快感總是暫時的,酒醒之后生活照常,煩惱依舊,甚至可能比沒喝酒之前更煩。這種感覺我們在李白那首“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詩句中就能得以證實。因此,從某些方面來講,酒在解憂的同時,又是制造煩憂的條件和原因,我們不妨來看看《世說新語》中的這樣一個小故事:“謝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謝以醇酒罰之,乃至過醉而猶未已。太傅時年七八歲,著青布绔,在兄膝邊坐,諫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謝奕做剡縣縣令,用烈酒灌犯罪的老翁作為懲罰。我們現(xiàn)在也可經(jīng)??吹饺藗儠⒓友鐣t到的人說:“來,罰酒三杯?!边@個罰酒就是對遲到之人的一種處罰方式,而我們可以想象故事中用來懲罰老翁的那個烈酒,帶給老翁的感受肯定不會是劉伶那種:“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保ā度握Q》)的“為醉酒而醉酒”的忘我感受,而是痛苦煩惱的感受。我們還可以再看酒神劉伶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劉伶經(jīng)常坐著一輛鹿車(古代一種簡易小車)出行,“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睅Я艘粔鼐?,并讓隨從扛著一把鐵鍬在后面跟著,說“死便掘地以埋。”(袁宏《名士傳》)很多人都在贊頌慨嘆他的任情和他喝酒的藝術,而我卻覺得他是那么的任性天真,甚至是自私不負責任,面對妻子——“婦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飲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保ā度握Q》)的苦苦勸誡。他卻說:“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任誕》)他所離不開的那酒對于他的妻子來說只是煩惱、痛苦、絕望。
魏晉文人飲酒成風,多半是想借酒解憂,不過實際作用可能與愿相違。有時因酒力而使平日嚴謹?shù)娜朔潘闪?,積聚在內的憂慮釋放出來;或者一喝酒就忘乎所以,想起了忘卻的憂愁,甚至言語、行為失檢而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憂慮。
1.因酒而成禮
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常莊嚴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除了解憂,酒與禮的關系也是相當密切。在古代,人們通常認為酒味醇香,可以作為溝通天地、神人的橋梁和紐帶,所以小到婚喪嫁娶,大到宗廟祭祀,酒在重大禮儀活動中幾乎無處不在。
“酒以成禮”,這個中華酒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內容,我們也可從這三國時著名的書法家鐘繇和他兩個兒子的故事中得出:“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保ㄊ勒f新語《言語》)鐘毓奉從儒家經(jīng)典,對禮儀規(guī)矩心存敬畏,對酒與禮的內涵也非常清楚。而鐘會雖然說“偷本無禮,所以不拜,但是他也沒有否定酒對于禮的作用。
2.因酒而失禮
孔子在喝酒時說自己“不為酒困”,就是喝酒時能夠把握一個度,不為酒所困擾。這也說明了酒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成禮,也能使人越禮、無禮。然而到了魏晉時代,“酒以成禮”被顛覆了,“酒以越禮”甚至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王、劉與桓公共至覆舟山看。酒酣后,劉牽腳加桓公頸,桓公甚不堪,舉手撥去。既還,王長史語劉曰:‘伊詎可以形色加人不!’”(《世說新語·方正》)劉惔就已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把腳放在桓溫的脖子上,桓回來以后,王濛批評了劉惔。因為喝醉了酒,他行為不受控制,從而對桓溫做出了無禮的行為,也就驗證了那句“酒能亂性”。
除了上面說的劉惔的因酒失禮,還有天天喝的昏天黑地的阮籍,我們姑且說他居喪無禮是因為身體有疾病,那么他對儒家禮教規(guī)定的“男女授受不親”(《禮記》)發(fā)起的挑戰(zhàn),還有他的那句豪言壯語“禮豈為我輩設也?”雖說是“越名教而任自然”了,但他那一喝醉酒就躺在隔壁鄰居少婦身邊呼呼大睡,確實是太過于我行我素,因酒失禮了。
1.因酒而避禍
“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薄稌x書.阮籍傳》“魏晉之際,天下多故”這八個字為我們道出了當時曹魏集團和司馬氏集團為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的激烈斗爭,而司馬氏此時已基本掌握軍政大權,那些與曹魏集團的名士大臣自然不能被他們放過,“天下名士減半”就充分說明了當時被殺害的名士之多?!凹墒遣慌c世事,遂酣飲為?!比罴緛硪彩怯袧腊裁裰镜牡菫榱嗽谶@種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不得不天天喝酒,以喝酒來保身安命。然而他在司馬昭手下做官,我認為也實屬無奈。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是雖醉尤醒,裝傻充愣,難得糊涂。比如人人都知的那個故事:司馬昭想要為兒子司馬炎娶媳婦,派人求婚于阮籍,而阮籍作為司馬昭的下屬,不想答應又沒法拒絕,只好每天爛醉如泥,整整六十天每當提親者上門他都是醉醺醺的,最后司馬昭只能放棄。后來司馬昭派當年那位“偷酒不拜”的鐘會去刺探阮籍,然而每次他去找阮籍想要抓到把柄的時候,阮籍都是醉得胡言亂語,一問三不知,阮籍是否真的醉著,我們不知道,但我們能知道的是,酒對于阮籍來說絕不只是為了解憂,而是為了避禍。
阮籍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重要的知識,那就是酒不僅僅可以是為了娛樂、禮教,更重要的是酒可以安身立命,免于禍患。
2.因酒而招禍
魏晉名士好酒,好到什么程度呢?我們來看這位東晉名士、愛食五石散的王大所說的話:“三日不飲酒,覺形神不復相親。”(《任誕》)如果三天不喝酒,人的形體和精神就會分離,肉體和靈魂就不能合一,不得親近了,可見他們對于酒的愛好之深。但是,如此毫無節(jié)制的喝酒真的就能使他“靈肉合一”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是這個酒徒王大,因為太貪杯,經(jīng)常醉倒,連日不醒,成為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一位“醉死”的名士。所以以酒安身并非對每個人都是這樣,過度縱酒只會給自己招來禍患。“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保ā度握Q》)曾任吏部郎的畢茂世,最終因為經(jīng)常飲酒而被黜職。那酒不就成了家庭禍患之源了嗎?
在我們現(xiàn)代,因酒而招禍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因為醉酒而引發(fā)的打架斗毆事件,或者因為醉酒駕車而引發(fā)交通事故,不僅對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影響,也威脅到了別人的生命安全。我們在享受酒帶來的樂趣的同時,更要防范酒帶來的禍患。
總之,酒作為一種載體,不光在魏晉時代璀璨不凡,也成全了歷代文人借此抒懷,而魏晉名士們在喝酒的過程中,也留給了我們太多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我們流連、沉思在魏晉酒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同時,我們也應感謝歷史,感恩魏晉,并且讓酒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
(作者介紹:陳曉文,常熟理工學院中文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