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菁菁
“夭夭”的多重指向
——原創(chuàng)電影劇本《夭夭》解讀
謝菁菁
原創(chuàng)電影劇本《夭夭——奠青年的血》,故事發(fā)生在1911年武昌起義之后的湖南,起義后的長沙軍新政府再遭兵變,兵變之前,軍人毛雨粟受副都督所托,在船工丘八、二羅、順子的護送下,前往煙溪易都督處送信,他們在坪口鎮(zhèn)雇了客棧老板娘幺幺帶路,幺幺對年輕英俊的毛雨粟一見鐘情。到達煙溪后,毛雨粟成了易都督的上門女婿,而丘八一行人在返回途中,二羅覬覦丘八的錢財和幺幺的美貌,將丘八殺害,并在幺幺的要求下殺害了幺幺的丈夫老瘸子,二人在渡頭撇下順子后上山當了土匪。6年后,幺幺落網(wǎng),毛雨粟已平步青云當了司令,順子成了毛司令的部下。不甘心的幺幺在牢中唆使牛保將丟下自己不顧的二羅殺害,又引誘順子毒害毛雨粟企圖救出自己,最后卻陰錯陽差地死在了毛雨粟的妾室自己失散多年的孿生妹妹手下。
編劇向我們平實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對于該劇本的主題,卻多有藏匿。這為讀者對劇本的二次創(chuàng)作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劇名一般具有概括劇本內(nèi)容、點明主旨的作用。對劇名“夭夭——奠青年的血”的不同解釋,會引導出對劇本故事內(nèi)容的不同理解。
該劇本名為“夭夭——奠青年的血”,對于這個“夭夭”,劇本第67場中有解釋:“我看你這幺幺要寫成夭夭,妖精的妖不要女字邊……”“上古時候有本記下了好多山歌的書,叫《毛詩》,那里面有一句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形容開得好看的桃花的。那個夭夭,就是我剛才說的夭夭?!边@是幺幺帶毛雨粟一行人去煙溪的路上,毛雨粟對幺幺說的話。這里的“夭夭”就是出自我們熟知的《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逼渲小柏藏病笔墙k麗茂盛的樣子,比喻適婚女子的年輕美貌。這是《詩經(jīng)·國風·周南》里的一首古詩,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詩中以鮮艷的桃花,碩大的桃實,繁密的桃葉比興美滿的婚姻,表達對女子出嫁的純真美好的祝愿。
“夭夭”與幺幺同音,對于幺幺的出場,劇本中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十八九歲,面目姣好,卻作個婦人狀打扮的女子靜靜地站在那。頭上是格子花布的首巾,藍土布襖子,胸前還繡了一朵小小的白花。”如毛雨粟所說言,幺幺正是一位似《桃夭》中描述的年輕貌美的女子,但幺幺的遭遇十分坎坷,十五六歲時就被家里賣給了年近五十的跛腳煙鬼老兵痞,女子對美滿婚姻的簡單質(zhì)樸的愿望對幺幺來說卻是奢望。不幸的幺幺第一次見到毛雨粟,就愛上了這位年輕英俊的男子,但毛雨粟娶了都督的女兒。幺幺讓二羅殺了老瘸子,又讓牛保殺了二羅,讓順子毒害了毛雨粟,最后幺幺還是沒能逃過悲慘的命運,老瘸子、二羅、牛保、毛雨粟也都因幺幺而死。劇名副標“奠青年的血”作為“夭夭”的補充說明,如果“夭夭”指的是劇中的幺幺,那這里的“青年”應(yīng)該就是劇中的毛雨粟。劇中人物丘八、老瘸子、二羅、牛保、毛雨粟先后被殺害,他們的死或直接或間接都與幺幺有關(guān),但符合青年定義的應(yīng)該只有毛雨粟,如此解讀“夭夭——奠青年的血”的話,該劇可以理解成幺幺和毛雨粟之間的悲劇故事。
劇中幺幺年輕美貌,也向往一份純真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當她遇見毛雨粟時滿心歡喜,但動亂的時局和不幸的遭遇,最終促成二人悲劇的結(jié)局。劇中第67場,在毛雨粟解釋了夭夭一詞之后,有這么一段描述:“樹上的枯葉又有不少飄落下來……幻化出現(xiàn)春天風雨中的桃花燦爛忽而飄零的景象。”之后出現(xiàn)了幺幺的畫外音:“一場風雨就是一地落花,水里飄,土里埋,哎,桃花只開得一時的熱鬧……”幺幺曾經(jīng)對毛雨粟有一份純真的愛情,可惜太短暫,經(jīng)不住風雨,桃花燦爛之后是一地凋零。
該劇可以從愛情悲劇這個角度來理解,但作為一個愛情悲劇這個劇本并不出彩。在二次細讀之下,筆者發(fā)現(xiàn)了這個故事字里行間的一些細節(jié),讓筆者對“夭夭——奠青年的血”有了新的詮釋。
全劇本共展現(xiàn)了三個年代。第7場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1911年10月28日,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但革命成果卻被袁世凱等人竊取,導致了革命的不徹底。這一歷史背景在劇本中有所反映,“繼武昌起義之后,湖南發(fā)動了起義,成立了軍政府”,“毛雨粟走后的第二天,立憲派發(fā)動了兵變,焦達峰(都督)、陳作新(副都督)被殺,譚延愷袍笏登場奪得都督之職?!泵晁谑橇粞髿w來的革命青年,他帶著副都督陳作新的托付踏上了去煙溪促易都督革命之路。雖然完成了送信任務(wù),但長沙兵變已成事實,毛雨粟不得不接受當時軍閥割據(jù)的現(xiàn)實。
劇本展現(xiàn)的第二個年代是6年后的1917年,這一年張勛復辟帝制失敗,湘南宣告獨立,西南地區(qū)開始護法運動,即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tǒng),這一歷史事件在劇中也有暗示。曾經(jīng)的革命青年毛雨粟因為做了煙溪易都督的上門女婿,成了其得力干將,駐守鹿溪,已是一方小軍閥。逃逸了6年的土匪幺幺落網(wǎng),讓順子毒害了毛雨粟,自己還是沒能逃過被槍殺。第140場在毛雨粟被毒害后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描述:“火光熊熊……火光中疊現(xiàn)出一張湘黔川交界地區(qū)的軍用地圖,各種圈點和紅藍色的大小箭頭,箭頭行進,后退,碰撞,扭結(jié)……”以及畫外音:“這些大小的軍閥頭子有不少是當年象毛雨粟一樣的,懷著純潔的革命愿望的青年……他們或死于非命,或升官發(fā)財,魚肉百姓……其中就有后來做了國民黨的頭目的順子?!?/p>
劇本展示的最后一個年代是1937年,劇本中沒有明確交代時間,但從第141場“陽光燦爛,鑼鼓喧天,一張張大大的橫幅標語上寫著‘還我河山’‘歡送川軍赴淞滬抗日作戰(zhàn)!’”中可以推測出當時是1937年。這一年開始了抗日戰(zhàn)爭,此時,劇中的所有主要人物活下來的只有順子一人,他成為了一名國民黨軍官。三十多歲的順子重新回到鹿溪雜貨鋪,面對自己曾經(jīng)心儀女子的漠然,全劇最后定格在順子不知所措的目光中。順子是唯一一個貫穿全劇三個年代的人物,從第一個年代時“十一二歲的小船工順子在后艙吹著火在煮著粥”,到第二個年代時“一個穿著寬大不合體的黃軍服的十八九歲的年輕士兵——順子”,再到最后一個年代時“順子已經(jīng)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絡(luò)腮胡須的軍官了”,編劇間接通過順子年紀的增長來向讀者展現(xiàn)這三個時間概念。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解讀該劇,“夭夭”就不僅指劇中的幺幺這個人物,還應(yīng)有新的啟示。該劇故事主要通過1911年到1917年這個時間段,展現(xiàn)辛亥革命之后的舊民主革命時期,由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并引發(fā)軍閥混戰(zhàn)的鐵血歷史?!柏藏病烨嗄甑难笨梢岳斫鉃樵谶@次革命取得的部分成功背后有無數(shù)人的犧牲,劇中人物只是這場革命中犧牲人物的縮影。
而“夭”并非只有盛貌一重意思,“夭”還有摧折、少壯而死、幼稚之物的含義。聞一多《詩經(jīng)新義·二南》謂:夭,即屈。夭夭,即屈曲之義?!柏藏病烨嗄甑难敝械摹柏藏病比粲们?、少壯而死、幼稚之物來解釋也可行。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舊民主革命最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被新民主革命代替,既是曾經(jīng)燦爛忽而凋零,也是初生嫩弱之物屈曲夭折。
該劇不論從愛情悲劇的角度還是從歷史現(xiàn)實的角度解讀,劇中的人物都是這段戰(zhàn)亂時期的犧牲品?!柏藏病烨嗄甑难笔敲⒕跋蟊澈蟮孽r血,是桃花燦爛忽而飄零,亦是幼稚嫩弱之物未及壯年便屈曲夭折。
謝菁菁:江西省藝術(shù)研究院
責任編輯:范干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