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群
我品《漁父》中的屈原
陸群
最近參加一節(jié)比賽課,所有選手都上《漁父》。在百度中打上屈原兩個字,無意之間發(fā)現(xiàn)了這首蔡琴的歌曲,歌的旋律已經(jīng)不怎么記得,可是里面的歌詞卻印象很深,尤其是其中的三句話,反復讀來,覺得精辟,是對屈原這個人做了最好的注本
《漁父》中屈原高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芭e世”和“眾人”,屈原把自己放在大眾的對立面,特立獨行,這是一種笑傲人世的情懷,也是一種自大。這種自大來源于他自己出身的自信。在《屈原列傳》中太史令這樣介紹“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痹凇峨x騷》中屈原自豪的高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沒有因為血統(tǒng)的高貴而變成一個紈绔子弟,而是知道自己源于這份貴族的血統(tǒng),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更重了。責任與使命就是他的理想,就是他要堅守的道。出于對堅守道的自信,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本心,正如屈原《離騷》中所言“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彼?,“舉世”和“眾人”影響不了屈原,這份笑傲人世的情懷讓后來者敬重。
屈原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上到君王下到大臣百姓都是“醉”之狀態(tài)?!肚袀鳌分忻枥L了屈原的處境“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當社會環(huán)境惡劣到極點,上到兩代君王至臣子到平民,沒有清醒之人,這是怎樣的悲痛,打破了屈原的所有希冀,理想的破滅。
在這樣環(huán)境中,屈原的“獨”讓人心痛。難言的孤獨,無人理解的悲痛。這樣的痛苦無人傾訴,無法排解的郁結(jié)。一顆孤獨的靈魂找不到慰藉。
如果這顆靈魂也一起“醉”了,或許就不那么痛苦,而此刻屈原是“醒”著的?!靶选保蝗幌肫痿斞赶壬F屋子比喻。黑暗的鐵屋子里的人們在熟睡著,就要悶死了,就只有你醒過來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和痛苦呢,這是怎樣的孤獨和寂寞呢?
不僅僅是“醒”一種痛苦與悲哀,而“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清”也是一種痛苦?!扒濉笔菍Φ赖膱允?,潔身自好,所謂“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不被理解的孤寂。這種孤寂就是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切看得太明白,這種世事洞明的觀察力和預見力而無法去改變的痛苦。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14個字中,可謂字字珠璣,每一個字都讓我們看到屈原那種不堪的處境。這句中的“我”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了杜甫筆下所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蔡琴的這句歌詞形象的詮釋了屈原的孤寂與悲哀。
這樣孤寂清醒著的屈原,認清了社會現(xiàn)實,知道了自己無法扭轉(zhuǎn)乾坤時,只能選擇以死殉道,以死殉國。很多人說屈原可以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的活著,在儒家的思想中尋到一條出路,或者學漁父在道家的思想中尋找新的出路。而這些都不適合屈原,不適合他的血統(tǒng),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屈原的投江是無奈也是必然。正如馮友蘭所說:“中國文化中存在一種西方?jīng)]有的精神,這就是當一個人認為他不能夠拯救國家時,為了不在內(nèi)疚中偷生,便選擇赴死?!痹娙俗詺⑹蔷売趯ψ约盒拍畹慕^對忠誠。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屈原以生命來殉自己的祖國。而作為一個詩人的屈原用詩人的方式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而使他和詩歌得到永生。帕斯卡爾所說:“在我們與地獄或天堂之間,只有生命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它是全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币彩亲顚氋F的東西。屈原就是用它最寶貴的生命成全了他的信念。以身殉國以死明志。
三句話寫盡了屈原的一生,一個潔身自好,孤寂的屈原,一個只能無奈選擇投江的屈原,這樣的屈原遇上漁父也只能辜負了漁父為自己設(shè)定的人生軌跡,只能留給漁父一個遠去的背影。從一首歌詞中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一位歷史人物,有時在我們的教學中去靈活的吸取歌詞中的養(yǎng)分,會給你的教學和理解打開另外一片天地,帶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讓學生在你的課堂上更加的專注,互動性會更強。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