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年國內(nèi)典籍翻譯研究的新進展及其走向

      2016-04-02 05:03:44董明偉燕山大學河北秦皇島
      英語知識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研究

      董明偉(燕山大學,河北秦皇島)

      ?

      近年國內(nèi)典籍翻譯研究的新進展及其走向

      董明偉
      (燕山大學,河北秦皇島)

      摘 要:近年中國典籍翻譯及研究呈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翻譯選材、多學科交叉互鑒、研究方法多元、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和重視追蹤中國典籍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效果的新態(tài)勢。論文以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為切入點,擬對其中影響力較強的專家發(fā)表的高見和部分學者極具代表的成果進行梳理和評述,以期展現(xiàn)近年來國內(nèi)典籍翻譯研究的整體風貌、新進展及其未來走向。

      關(guān)鍵詞:中國典籍;典籍翻譯;研究;新進展和走向

      古往今來,文化一直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擁有的地位和影響力離不開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從先秦時代的百家爭鳴,到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思潮對社會變革和民族國家發(fā)展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習近平,2015a: 002版)。典籍翻譯事業(yè)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發(fā)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的今天,黨中央充分認識到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互動關(guān)系并高度重視文化工作,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2011: 001版);2014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習近平,2015a: 002版);2015年5月習主席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做出重要批示:“希望《人民日報》海外版用海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2015b: 001版)。這一文化傳播思想既是“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戰(zhàn)略在新時代的延伸和新表達,又是對典籍翻譯事業(yè)及典籍翻譯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導向。

      2015年11月13至15日,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在江南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機構(gòu)的250多位專家、學者及出版人參加了此次盛會,參會人數(shù)和提交論文數(shù)量均創(chuàng)歷年新高。會議緊緊圍繞“中國文化戰(zhàn)略與中華典籍外譯傳播”這一中心主題,從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典籍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民族典籍與民俗文化翻譯研究和典籍的譯介傳播與接受影響等四個方面展開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討。本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對其中影響力較強的專家發(fā)表的高見和部分學者極具代表的成果進行梳理和評述,以期展現(xiàn)近年來國內(nèi)典籍翻譯研究的整體風貌、新進展及其走向。

      1. 中國文化“走出去”與典籍翻譯創(chuàng)新

      典籍翻譯事業(yè)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國運昌盛,國際影響力提升,翻譯事業(yè)才能欣欣向榮。南開大學王宏印教授(2015a)在會議開幕式致辭時提出,我們要用中華民族主義情懷和國際主義胸懷,獻身于典籍翻譯這一光榮的事業(yè),特別是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思考典籍翻譯的發(fā)展問題:第一,重組、整理與編排文化典籍,形成一個新的系統(tǒng)和架構(gòu)。每一個時代在繼承文化時都是有所選擇和整合的,不會千篇一律。選擇時要立足服務(wù)于當下的時代和現(xiàn)實改革的需要,特別是應該結(jié)合國家對外文化宣傳和傳播的需求以及國外市場的實際閱讀需要等因素,確定需要翻譯的中國典籍作品,避免盲目的重復選材。比如對《老子》、《莊子》即可作新的編排和理解,不僅限于版本學意義上的翻譯活動。第二,重新閱讀和闡釋文化典籍,形成建設(shè)性的意見,以達到有所體悟、推陳出新的境界。有側(cè)重和研究分析的閱讀可以產(chǎn)生新的學科思想和學術(shù)假設(shè),在文藝研究領(lǐng)域,如通過分析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詩詞的聯(lián)系,既可以以史為鑒,也能以當下反觀歷史。第三,重譯中國文化典籍,產(chǎn)生新的學術(shù)火花和思想?;A(chǔ)性的、經(jīng)典的譯本同樣需要重譯,但更需要有新意的重譯本。重譯本的特點會因自然環(huán)境、社會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如美國的新儒家對《論語》的解讀與國內(nèi)傳統(tǒng)的儒學家解讀就會不同;《紅樓夢》有楊憲益譯本,后來又有了霍克思譯本,還有法、德語譯本,彼此之間存在非線性超越的存在價值,這種多語種的研究和比較可以為我們典籍英譯事業(y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第四,重評中國典籍和翻譯活動。重新評價和認識中國的典籍,就要與西方典籍進行比較,如中國的戲劇可以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戲劇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從而建立中國的古典學和古典翻譯學。

      華東師范大學潘文國教授從中國傳統(tǒng)的文章學資源中取經(jīng),活用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標準,提出了文章學翻譯學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理論和“譯文三合義體氣”翻譯原則,并以三段詩文及其十余種譯本為例,論證了文章學翻譯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潘文國,2015: 59)。這個觀點既有理論闡釋,又有個案分析,是理論研究與翻譯實踐緊密結(jié)合的典范。

      蘇州大學汪榕培教授則緊扣中國夢的時代主題和2016年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這一重大事件,做了《中國夢時代的中國典籍英譯——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的大會發(fā)言(汪榕培,2015: 64)。他認為,一個國家最好的形象宣傳方式就是宣傳自己的文化巨匠。中英文化交流之間最好的契合點就是湯顯祖和莎士比亞。他們是同時代的世界級文學巨匠,尤以劇作聞名于世。但是在對兩位大師及其作品的學術(shù)研究方面以及劇本的譯介、傳播和接受方面,湯顯祖的作品在國外的影響力遠不如莎士比亞在國內(nèi)的情況,呈現(xiàn)出西學東漸勢頭強、東學西漸勢頭弱的文化傳播特點。2015年10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倫敦金融城市政廳發(fā)表了題為《共倡開放包容 共促和平發(fā)展》的演講。他指出,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互相理解”。(習近平,2015c: 002版) 這既是一種文化交流,也是國與國之間的思想對話,是實現(xiàn)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而親民的方式。

      除此之外,部分學者也著力于用不同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研究,既有個案(個體翻譯行為及其思想)研究,又有宏觀路徑設(shè)想;既有文本細讀、歷史梳理,又有集編、譯、教學為一體的翻譯實踐嘗試。例如,浙江大學傅政博士以林語堂“道家思想”譯介為考察中心,分析了他在相關(guān)譯著、自傳、散文、小說等作品中多元化、多維度的譯介方法和策略(傅政,2015: 33);湖南大學李偉榮博士從文化傳播與譯介規(guī)律入手,提出了涉及譯介選材、翻譯模式與人才培養(yǎng)、中國故事的傳播形態(tài)、版權(quán)代理制度和國家形象建構(gòu)等五個方面的外部路徑,這是對中國典籍英譯及其“走出去”制約因素研究的深入探索和補充(李偉榮,2015: 29)。太原理工大學馮雷博士(2015: 32)介紹了自己在南非從事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用英文譯寫并出版中國文化普及性讀物的成功經(jīng)驗,并對翻譯策略進行了分析。此研究所指向的讀者群體雖不是典籍英譯對外推廣的重點,但在典籍英譯的讀者研究領(lǐng)域可謂是獨樹一幟,推陳出新。

      2. 典籍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多學科、多元化視角

      目前來講,關(guān)于典籍翻譯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已經(jīng)涉及到典籍翻譯研究體系構(gòu)建的哲學思考、典籍文本翻譯(翻譯批評話語)的動機、比較、選擇與構(gòu)成因素詮釋、典籍翻譯文本與教學及學科建設(shè)等諸多方向和領(lǐng)域,形成了多維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比如,浙江大學馮全功博士的《<紅樓>譯學的研究領(lǐng)域與研究模式》、揚州大學陸振慧博士的《深度翻譯與經(jīng)典重構(gòu)》、四川外國語大學李金樹老師的《從文學審美到政治審美——十七年的翻譯批評話語研究》等三篇文章(馮全功,2015: 33;陸振慧,2015: 57;李金樹,2015: 44)尤為值得關(guān)注。

      就體裁而言,典籍英譯研究以文化典籍、古典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為主,古典科技作品研究相對較少。從學科研究視角來看,領(lǐng)域相當廣泛,文學文化、歷史(典籍英譯史)、語言哲學(以郭尚興和包通法教授為代表)、傳播學、法律、中醫(yī)、宗教、航海等學科領(lǐng)域的內(nèi)容均有所涉及。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典籍與非文學(宗教、法律等)典籍翻譯及其研究,自2011年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倡導后,日益得到學界的關(guān)注、認可與重視,相關(guān)研究還得到了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項目的資助,相關(guān)論文和著作也不斷涌現(xiàn)。比如,上海師范大學李照國教授(2015: 47)在古代中醫(yī)典籍文化翻譯及其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華東師范大學傅惠生教授近年來關(guān)注佛經(jīng)漢譯的譯論體系問題,如其《論<四十二章 經(jīng)>譯文的歷史經(jīng)典性》對于重新理解我國佛教史、佛教思想史、佛經(jīng)翻譯史,以及翻譯理論體系演變有一定的學術(shù)參考價值(傅惠生,2014: 73);大連海事大學劉迎春教授(2015: 55)在中國航海典籍中很有造詣;南京工程學院劉性峰老師在《中國古典科技翻譯研究框架構(gòu)建》(劉性峰 王宏,2015: 54)的報告中,結(jié)合“中國文化走出去、平等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對中國客觀、全面認識”的大背景,針對中國古代科技典籍翻譯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理論研究、歷史研究和應用研究三大研究框架的設(shè)想,這對中國古典科技翻譯及其研究的成熟具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就研究方法而言,語料庫語言學、文獻計量學、功能與認知學、比較文學變異學、哲學詮釋學等方法都在相關(guān)學者的典籍英譯研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如澳門大學李德鳳教授(2015: 43)做了題為Researching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A Corpus-Approach(《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研究——基于語料庫的方法》)的報告,他提倡用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來進行對中國經(jīng)典(特別是《紅樓夢》)的研究;河南大學郭尚興教授(2015: 37)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學術(shù)語英譯方法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術(shù)語英譯是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應該以文化學、哲學、語言學等理論相結(jié)合進行建構(gòu);天津師范大學榮立宇博士在文章《中國民族典籍英譯研究三十五年(1979—2014)——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分析》中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考察了國內(nèi)民族典籍英譯的研究成果,也值得關(guān)注與借鑒(榮立宇,2015: 28)。

      難能可貴的是,蘇州大學王宏教授在《當代語境下的典籍英譯研究》(王宏 劉性峰,2015: 69)一文中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典籍英譯理論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研究人員和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新時代典籍英譯研究的重點不再是“怎么譯”、“能否譯”等問題,而是“何為譯”、“為何譯”、“譯何為”、“怎么評”、“為何這樣評”以及“怎么有效傳播”等課題。他認為當代語境下典籍英譯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本體研究、主體研究(作者、譯者、注者、讀者)、客體研究(原作和譯作)、研究范式(語文學范式、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范式、文化學范式、解構(gòu)主義范式)、制約因素(內(nèi)部和外部)和方法論研究(翻譯方法和研究方法)等諸多方面。其中有一些薄弱領(lǐng)域也尤為值得關(guān)注和突破,包括典籍英譯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研究、典籍英譯的語內(nèi)研究、古代科技典籍作品(如中醫(yī)、航海領(lǐng)域)英譯研究、典籍英譯史研究(王宏,2013)、典籍英譯合作翻譯模式研究以及典籍英譯有效傳播途徑研究等等。王宏教授的這一理論的研究具有哲學高度和理論、實踐層面的指導意義,構(gòu)筑了完整的典籍英譯理論體系,這對典籍翻譯從業(yè)者及其研究者都具有宏觀而全面的指導意義。

      3. 民族典籍翻譯與研究:多民族多文化蓬勃發(fā)展、宏觀建構(gòu)方興未艾

      中國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典籍翻譯事業(yè)既要以漢族的文化典籍研究為主體,又要兼顧民族地區(qū)文化典籍的個案和專題研究,缺一不可。到目前為止,民族典籍翻譯研究呈現(xiàn)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較有影響的研究已經(jīng)涉及新疆維吾爾族古典長詩、蒙古族、藏族長篇史詩及格言詩研究、壯族嘹歌英譯、東北少數(shù)民族史詩研究等諸多領(lǐng)域,并形成了帶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典籍翻譯研究團隊或基地。如南開大學王宏印教授指導的博士團隊、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的藏族詩歌翻譯團隊、向紅笳教授牽頭的西藏民族大學涉藏翻譯團隊、大連民族學院王維波教授的東北少數(shù)民族史詩翻譯團隊、廣西百色學院韓家權(quán)教授負責的民族文化翻譯研究中心等等(孫燕 李正栓,2014: 97)。其中,百色學院韓家權(quán)教授等譯著的《布羅陀史詩》(壯漢英對照) 于2013年12月榮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等譯著的《藏族格言詩英譯》于2014年7月榮獲“第十四屆河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王宏印 李正栓,2015: 370-374),民族典籍翻譯的春天已經(jīng)到來。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民族典籍翻譯研究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和宏觀建構(gòu)工作還無人問津,針對此問題,王宏印教授做了相關(guān)思考并在第九屆全國典籍翻譯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中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要——試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的關(guān)系》(王宏印,2015b: 65)的報告。他重點論述了漢族(漢語)文化典籍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典籍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四大落差,即時間與時代的落差;文化與文明的落差;文學與文本的落差、翻譯與傳播的落差。在此基礎(chǔ)上,他重新討論了當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典籍的界定與分類問題。最后,提出了兩點認識:第一,從單一型漢語到民語的翻譯,再到更加具有綜合性的民民翻譯、民漢翻譯,有助于形成一條累積性的、日益成熟的翻譯格局;第二,從單純的翻譯活動,到把翻譯和創(chuàng)作結(jié)合起來,或是在翻譯中注入創(chuàng)造性元素,都能體現(xiàn)出民族之間文化和文學深層的溝通、資源的互相利用態(tài)勢。王宏印教授高屋建瓴的分析和闡釋對典籍翻譯事業(yè),特別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倉央嘉措的詩歌是藏族文學史中璀璨的明珠,其優(yōu)秀詩作歷經(jīng)三百多年仍廣為流傳。他的詩歌英譯本數(shù)量很少,且多為海外譯者所譯。李正栓教授(2015: 48)以他的英譯本《倉央嘉措詩歌英譯》(即將于2016年年內(nèi)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為例,圍繞倉央嘉措情歌及其英譯,結(jié)合“忠實對等”翻譯原則,在理解、風格、用韻以及文化遷移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這不僅有助于國內(nèi)讀者更好地理解少數(shù)民族文學、文化的藝術(shù)魅力,也在客觀上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表現(xiàn)形式推動了藏族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4. 典籍的譯介傳播與接受影響:從主體研究到效果判斷

      中國典籍的英譯傳播、讀者接受和影響效果情況主要體現(xiàn)在主體研究、文本內(nèi)容研究、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等五個層面。主體研究涉及到傳教士、典籍原作者作品和國內(nèi)外漢學家的翻譯傳播活動;文本內(nèi)容研究主要涉及以《論語》為代表的思想哲學類典籍和以《牡丹亭》為代表的文學典籍。其中,關(guān)于《論語》海外傳播的研究,曾在《燕山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5年第2期作為欄目專題展開過深入探討?!?論語>在西方的前世今生》(李偉榮等,2015: 1)、《理雅各<論語>英譯的變異研究》(萬燚,2015: 10)、《衛(wèi)禮賢的漢學成就及其<論語>德譯本》(解藜,2015: 15)、《<論語>在法國的譯介與研究述略》(成蕾 趙治平,2015:22)和《古代以來<論語>在日本的接受、傳播與研究史述》(瞿莎蔚等,2015:27)等五篇文章為我們展現(xiàn)了西方幾個代表性國家(不同語種)對《論語》的譯介、傳播與接受情況,這對中國其他典籍的譯介、推廣研究具有啟發(fā)意義;媒介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相關(guān)報紙、圖書網(wǎng)站的調(diào)查分析實踐中,如對《中國叢報》的考察(賴文斌,2015: 42);受眾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國典籍海外傳播、出版中讀者定位和讀者市場的調(diào)研中,如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劉金龍老師的文章《談典籍英譯對外出版的讀者定位——以<三國演義>的英譯為例》(張曉紅 劉金龍,2015: 29)就極具代表性;效果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對中國典籍海外傳播的歷史進程、基本特征和受眾接受情況的分析,如天津外國語大學王洪濤教授(2015: 64)在題為《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譯與傳播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特征》的文章中對典籍傳播效果的歷時梳理和考察即是效果研究的有益嘗試。

      西藏民族大學趙長江教授(2015: 80)以《典籍翻譯焦點問題辨析》為題作了主題發(fā)言。關(guān)于典籍的譯介傳播與接受影響問題,他指出在中國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中國典籍翻譯要澄清以下三方面問題:第一,譯者定位問題。目前主力軍是國內(nèi)譯者,也有國內(nèi)外學者合作翻譯的典型范例,中國譯者與外國譯者,誰譯都可以,只要有利于典籍的傳播就有其合理性。第二,讀者定位問題。典籍翻譯作品的主要讀者是中國懂外語的讀者,再就是國外學者和知識分子,國外普通讀者不是推介重點。第三,譯作價值判斷問題。我們不能單純用傳播學的觀點,通過考察國外讀者的數(shù)量、圖書館藏書量和名人善意的謊言來判斷譯作的價值;而是要關(guān)注傳播的實際效果,即結(jié)合社會形勢、國內(nèi)國際形勢、主流意識形態(tài)、心理差異、文化教育程度等影響因素,看譯作是否在國外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世界和平領(lǐng)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影響。文化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效果和價值的顯現(xiàn)往往具有滯后性,理雅各英譯的《中國經(jīng)典》即是明證。趙長江教授的分析不僅引導典籍翻譯及其研究者走出認識誤區(qū),辨明了研究方向,也堅定了他們從事典籍翻譯事業(yè)的信心和價值認同感,對于翻譯學科的發(fā)展、中國典籍翻譯的譯介傳播都大有裨益。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林元彪(2015: 50)從閱讀學和傳播學的視角出發(fā),在《“碎片化閱讀”時代中國典籍的翻譯策略思考——以賴發(fā)洛<論語>英譯本的“近譯”策略為例》一文中指出,“碎片化閱讀”是以先秦典籍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厚重文本”在海內(nèi)外普通讀者中傳播的實情,當前以“深度翻譯”為代表的主流典籍翻譯實踐過于依賴注釋和解說文本,在相當程度上未能滿足國外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他認為賴發(fā)洛《論語》英譯本的“近譯”策略及其取得的讀者接受效果對當前典籍英譯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5. 結(jié)語

      截至目前,全國典籍翻譯研討會已經(jīng)成功舉辦九屆,歷時13年之久。不可否認,以全國典籍翻譯研討會為交流平臺的典籍翻譯事業(yè)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fā)展,典籍翻譯及其研究欣欣向榮,新的翻譯作品及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特別是近兩年中國典籍翻譯及研究呈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翻譯選材、多學科交叉互鑒、研究方法多元、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和重視追蹤中國典籍在海外的譯介與傳播效果的新態(tài)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典籍翻譯批評與理論研究的不足,重視翻譯史的研究與出版,加強典籍翻譯史的梳理與編寫,從典籍譯本的流變與傳播、不同身份譯者的譯介活動中總結(jié)出翻譯規(guī)律,服務(wù)于當下的文化外宣工作;積極構(gòu)建典籍英譯理論體系,包括文史哲典籍、民族典籍及科技典籍等諸多學科領(lǐng)域,這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和完善相關(guān)學科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又可與典籍翻譯批評研究互相呼應。典籍翻譯事業(yè)的繁榮與長久發(fā)展離不開優(yōu)秀的翻譯者與研究者的耕耘與鉆研,所以還要重視對典籍翻譯碩士(MTI)和博士的培養(yǎng)、指導與扶持,這是政府部門、學界和出版界需要共同支持與擔當?shù)氖虑椤?/p>

      參考文獻:

      [1] 成蕾 趙治平.2015.《論語》在法國的譯介與研究述略[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2-26.

      [2] 馮雷.2015.編譯與簡譯:中國文化對外譯介方式的嘗試:以Magic Bursh和Heroes為例[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3] 馮全功.2015.《紅樓》譯學的研究領(lǐng)域與研究模式[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4] 傅惠生.2014.論《四十二章經(jīng)》譯文的歷史經(jīng)典性[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73-84.

      [5] 傅政.2015.多元化、多維度的中國典籍譯介——以林語堂“道家思想”譯介為中心的考察[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6] 郭尚興.2015.中國傳統(tǒng)哲學學術(shù)語英譯方法研究[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7] 李偉榮 梁慧娜 吳素馨.2015.《論語》在西方的前世今生[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9.

      [8] 李偉榮.2015.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徑研究——兼論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J].中國文化研究,(3):29-46.

      [9] 李金樹.2015.從文學審美到政治審美——十七年的翻譯批評話語研究[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0] 李照國.2015.國學·人學·譯學——從“中華思想文化術(shù)語傳播工程”談起[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1] 李正栓.2015.忠實對等原則與倉央嘉措詩歌英譯新探——以《倉央嘉措詩歌英譯》為例[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2] 李德鳳.2015.中國經(jīng)黃的翻譯研究——基于語料庫的方法[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3] 陸振慧.2015.深度翻譯與經(jīng)典重構(gòu)[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4] 劉迎春.2015.中國航海典籍中專有名詞的分類與翻譯研究[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5] 劉性峰 王宏.2015.中國古典科技翻譯研究框架構(gòu)建[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6] 賴文斌.2015.從《中國叢報》看晚清傳教士對中國典籍的譯介[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7] 林元彪.2015.“碎片化閱讀”時代中國典籍的翻譯策略思考——以賴發(fā)洛《論語》英譯本的“近譯”策略為例[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8] 潘文國.2015.譯文三合下的譯例分析——文章學翻譯學的可操作性研究[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19] 瞿莎蔚 鄧亞婷 王冰菁.2015.古代以來《論語》在日本的接受、傳播與研究史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7-33.

      [20] 榮立宇.2015.中國民族典籍英譯研究三十五年(1979—2014)——基于文獻計量學的分析[J].民族翻譯,(3):28-37.

      [21] 孫燕 李正栓.2014.中國典籍翻譯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以第八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shù)研討會為例[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5-98.

      [22] 汪榕培.2015.中國夢時代的中國典籍英譯[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23] 王宏印 李正栓.2015.典籍翻譯研究:第七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4] 王宏印.2015a.王宏印教授在開幕式的致辭[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25] 王宏印.2015b.中華民族典籍翻譯研究概要——試論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的關(guān)系[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26] 王宏.2013.試論《中國典籍英譯史》撰寫原則[R].中國翻譯學科建設(shè)高層論壇.重慶.

      [27] 王宏 劉性峰.2015.當代語境下的中國典籍英譯研究[J].中國文化研究,(2):69-79.

      [28] 萬燚.2015.理雅各《論語》英譯的變異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0-14.

      [29] 王洪濤.2015.中國古典文論在西方英譯與傳播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特征[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30] 習近平.2015a.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5-10-15.

      [31] 習近平.2015b.用海外樂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語言努力做增信釋疑凝心聚力橋梁紐帶——習近平就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N].人民日報,2015-05-22.

      [32] 習近平.2015c.共倡開放包容 共促和平發(fā)展——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二○一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倫敦)[N].人民日報,2015-10-23.

      [33] 解藜.2015.衛(wèi)禮賢的漢學成就及其《論語》德譯本[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5-21.

      [34]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2011.中共中央關(guān)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35] 張曉紅 劉金龍.2015.典籍英譯對外出版的讀者定位——以《三國演義》的英譯為例[J].中國出版,(14):29-32.

      [36] 趙長江.2015.典籍翻譯焦點問題辨析[R].第九屆全國典籍英譯學術(shù)研討會.無錫.

      New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he Domestic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in Recent Years

      Abstract:In the recent years,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n Chinese classics demonstrate a new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renovation, multidisciplinary and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integrency of multi-ethnics and cultures and the focus on the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 abroad. Based on 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is essay aims to pres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domestic translation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by sorting and giving an account to the ideas and research papers by the influencial experts.

      Key Word: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of classics; studies; new development and trend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891(2016)02-0065-05

      作者簡介:董明偉,碩士,編輯,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期刊編輯出版、文學、典籍翻譯

      通訊地址:066004 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河北大街西段438號 燕山大學期刊社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guān)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nèi)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guān)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cè)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guān)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guān)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缙云县| 宁晋县| 达孜县| 宜兴市| 仁寿县| 邛崃市| 苏尼特左旗| 龙门县| 攀枝花市| 罗城| 湘潭县| 澳门| 黄大仙区| 崇文区| 宜春市| 化州市| 家居| 西畴县| 贡嘎县| 孝昌县| 华容县| 西昌市| 金华市| 镇原县| 霍邱县| 禄丰县| 宣威市| 灯塔市| 宁津县| 吕梁市| 凭祥市| 鹤岗市| 二连浩特市| 凯里市| 读书| 东光县| 金塔县| 乾安县| 永州市| 额济纳旗|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