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智超
法庭安檢:維護法庭安全與保障訴訟權利的新平衡
文/徐智超
縱觀國外法院,實行安檢是一種通行做法。我國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guī)則》旗幟鮮明地確認和固化了施行法庭安檢的做法,明確增加了關于法庭安檢的條文。新規(guī)則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發(fā)布,可以說我國的法庭安檢工作自此走上了法治化、規(guī)范化軌道。而發(fā)布后的條文能否得到有效落實,還需要法院、律師、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2006年1月6日,甘肅省某地62歲的男子因對縣法院一起離婚案件的審理和執(zhí)行不滿,身藏爆炸物闖入該院會議室引爆,爆炸當場造成5人死亡、22人受傷的嚴重后果。
2009年12月1日,貴州省某基層法院一當事人引爆了裝在褲袋里的3枚雷管中的1枚,造成了包括其本人在內的3人受傷。
2010年6月1日,一男子沖進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法院,對幾名正在研究案件的法院干警開槍射擊,當場造成3死3傷的惡性事件。
2013年4月19日,廣東某基層法院開庭審理一起離婚案件,被告突然向原告拋出一枚爆炸物,又掏出水果刀將原告刺倒在地,接著在原告身旁引爆第二枚爆炸物,致原告當場死亡、原告姐姐受輕傷。
在一樁樁慘痛血案之后,各級人民法院都紛紛加強了安全檢查措施,法院也因此成為除機場外,安全檢查最為嚴格的公共場所。在此次《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guī)則》(以下簡稱《法庭規(guī)則》)修訂過程中,是否需要安檢,應該如何安檢,也成為各方廣泛討論和爭議的焦點之一。
法庭安檢作為保障庭審安全的重要手段,1979年制定的《法庭規(guī)則》和1993年第一次修訂《法庭規(guī)則》,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均無相關規(guī)定。安檢作為一項明確工作,第一次正式寫入最高法院文件是2004年。2004年5月出臺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安全檢查規(guī)則》(以下簡稱《安檢規(guī)則》)在收集匯總此前各地法院做法的基礎上,明確各級法院審判法庭應配備安全檢查門、手持金屬探測器等必要的安全檢查設備,并對安檢對象、工作程序、禁止帶入法庭物品范圍等作出規(guī)定。此后,隨著社會治安形勢的日益復雜,以及各地法院安全事件屢有發(fā)生的情況,各級法院對安檢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措施越來越嚴。實行“凡進必檢”,已經成為各地法院的通行做法。
進入法院要先安檢,雖然多數(shù)人表示理解,但仍然引起了部分人的質疑和不滿。有的人認為,法院配備專門安保力量和先進設施,對人民群眾進行安檢,是典型的“門難進、臉難看”的衙門作風;有的人認為,每個法院都實行安檢措施,是對公共財政的浪費,意義不大;還有的人認為,人民法院對人民搞安檢,是喪失了“人民”二字,與人民對立;甚至還有一些人公然宣稱國外的法院都不用安檢,可以隨意進出。多年來,各種質疑之聲始終不絕于耳。
縱觀國外法院,實行安檢實際上是一種通行做法?!睹绹ㄔ喊踩龠M法案》就對法院安檢工作和人員、資金配備作出相關規(guī)定。在美國的所有法院,進入法院大廳后首先見到的就是安檢門及法警或保安人員,聯(lián)邦最高法院、各地專門審理刑事案件的法庭更是戒備森嚴,其安檢的嚴格程度甚至超過機場。奧地利法院將法院入口的安檢設施建設作為保護法官人身安全的重中之重,法院入口安檢的標準十分嚴格,甚至連指甲銼都被視為危險物品。澳大利亞法院授權法院安保人員享有對相關人員進入法庭前進行搜查、登記身份信息、因攜帶危險物品而拒絕其進入法庭等權力,并禁止進入法庭的人員攜帶武器、使用未授權的錄制或傳輸設備。德國法院近年來也增加了安檢設施、監(jiān)視設備、緊急按鈕、警報軟件、更先進的門窗以及更多的安保人員。
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法院的職能決定了其是社會矛盾的聚集地,人們往往將解決糾紛、維護權利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法庭,一旦感覺無望或自身訴求得不到滿足,少數(shù)人就會選擇極端方式來應對。因此,法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容易發(fā)生安全事件的公共場所之一。如果參與訴訟人員在法庭上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又何談實現(xiàn)訴訟權利。法庭必須給人以安全感和可依賴性,要讓每一個參與訴訟人員感覺到在此能夠得到安全保障,能夠不受威脅地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對于維護司法制度的正常運轉和法律權威至關重要。正如美國加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納爾德·喬治所言:“對于那些期望法院解決他們之間糾紛的人來說,法院必須成為他們安全的避風港?!卑踩珯z查正是通過物防、人防措施,將可能危及審判場所和參加庭審人員人身安全的危險、違禁物品消除或控制,有效保證參加訴訟人員和審判工作安全順利進行的有效手段,是新形勢下確保法庭安全,維護法庭秩序的必然要求。
因此,在此次《法庭規(guī)則》修訂中,旗幟鮮明地確認和固化了施行法庭安檢的做法,明確增加了關于法庭安檢的條文,其中第6條、第7條對安檢對象、安檢內容以及禁止帶入法庭的物品均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此次《法庭規(guī)則》是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發(fā)布的,屬于法律范疇,可以說法庭安檢工作自此走上了法治化、規(guī)范化軌道。
對不同主體采取的安檢措施往往反映著人民法院是否貫徹了平等原則。實踐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律師是否需要進行法庭安檢,是否與檢察人員享受同等對待。該問題不僅事關法庭安全,又涉及到人民法院能否給予檢察官和律師平等對待的社會評價,處理不好極易引起輿論炒作,從而影響人民法院的形象甚至是司法的公信。
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法規(guī)沒有要求律師需要進行安檢。2004年的《安檢規(guī)則》規(guī)定:“司法警察執(zhí)行安全檢查時:(一)對公訴人、律師等依法出庭履行職務的人員,應進行有效證件查驗和登記;(二)對參加庭審活動的訴訟參與人、第三人和參加旁聽的人員,在進行證件查驗和登記的同時,還應進行人身安全檢查、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檢查?!贝颂幉⑽疵鞔_要求律師需要進行安檢。不過,在司法實踐中,有些法院出于安全考慮要求對律師進行安檢,但不要求對檢察人員進行安檢,從而引起了律師的不滿,認為此種做法違背控辯平等原則和有損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建設,是對律師職業(yè)的歧視甚至侮辱,律師在安檢方面應當享有和檢察人員同等的待遇。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對加強公正司法、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律師制度提出明確要求。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相繼就完善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保障機制作出決定。2015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印發(fā)《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zhí)業(yè)權利的規(guī)定》,強調律師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律師訴訟權利的保障,實質上是對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律師訴訟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反映了國家的法治進步、法治民主、法治文明。
在此背景下,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對律師安檢問題高度重視。孟建柱同志在2015年的全國律師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律師真正作為與自己平等的同行,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不能對他們采取歧視性安檢等措施。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明確提出,禁止對律師進行歧視性安檢。
本著對檢察人員和律師同等對待的原則,修改后的《法庭規(guī)則》在實行全面安檢的前提下,規(guī)定各級法院可以為檢察人員、律師等依法出庭履行職務的人員設置專門通道,進行工作證件和出庭通知查驗后,不再進行其他方式的安全檢查??梢哉f,這樣規(guī)定既是對檢察人員、律師的尊重,更是信任,有利于建立法官、檢察人員以及律師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既能夠滿足特定群體履職需求,又能夠體現(xiàn)控辯雙方的平等精神,還能夠減少法院安檢環(huán)節(jié)矛盾糾紛的發(fā)生,樹立法院的良好形象和司法自信。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況下,人民法院對出庭律師免予安檢。但是,為了有效應對突發(fā)性安全事件,滿足反恐維穩(wěn)重點地區(qū)、重大特殊案件在法庭安全和機關安保方面的特別需求,在《法庭規(guī)則》發(fā)布后,各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轄區(qū)實際情況制定安檢工作細則,可以考慮將人民法院開庭審判危害國家安全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重大刑事案件作為免予法庭安檢的例外條件。例如,2015年四川某地在審理3起顛覆國家政權案件時,代理律師均為民運狂熱分子,拒不接受證件登記,并企圖攜帶相關材料到法庭施壓。類似的案件,完全可以實行安檢。同時,關于免檢律師的范圍,《法庭規(guī)則》僅明確規(guī)定出庭履行職務的律師可以通過專門通道進入法庭,也就是說,來法院從事其他業(yè)務,如辦理立案、查檔等業(yè)務的律師由于不屬于“出庭履行職務”,是否可以通過專門通道進入法院,由各地法院根據(jù)具體情況自行決定。另外,隨同律師同行的實習律師、律師助理、法律實習生等,原則上不屬于出庭履行職務的律師,一般不能享有律師的禮遇,也不能通過專門通道進入法庭。
修改后的《法庭規(guī)則》第7條規(guī)定:“除經人民法院許可,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jù)外,下列物品不得攜帶進入法庭:(一)槍支、彈藥、管制刀具以及其他具有殺傷力的器具;(二)易燃易爆物、疑似爆炸物;(三)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強氣味性物質以及傳染病病原體;(四)液體及膠狀、粉末狀物品;(五)標語、條幅、傳單;(六)其他可能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物品。”上述物品范圍,在《安檢規(guī)則》的基礎上,作出了較大的調整,需要在安檢實踐中予以準確把握。
新增“液體及膠狀、粉末狀物品”。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反恐形勢日趨嚴峻,在防范傳統(tǒng)形式的恐怖威脅的同時,更需防范隱蔽性更強、破壞力更大、制備更簡單的新型恐怖威脅,包括液態(tài)危險品、膠狀和粉末狀爆炸物所帶來的威脅。液態(tài)危險品如硫酸、汽油和丙酮等易燃易爆液態(tài)危險品,因無特定形狀特征,易于偽裝,幾乎無法利用傳統(tǒng)安檢技術進行防范。膠狀和粉末狀爆炸物,很難與肥皂、糖等日常用品區(qū)分,隱蔽性更強,傳統(tǒng)安檢技術也難以檢測識別。實踐部門反映,如不明確禁止將“液體、粉末狀物品”帶入法庭,不排除個別人將液體、粉末狀的易燃易爆、劇毒物品帶入法庭的可能。同時,針對有人提出不讓帶液體涉及參加訴訟人員的飲水問題,只需在法庭內準備干凈方便的飲用水即可解決。因此,《法庭規(guī)則》最終吸收了該建議。
新增“標語、條幅、傳單”。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或旁聽人員往往將標語、條幅、傳單、狀衣甚至是被害人的巨幅遺像等帶入法庭,并通過懸掛、擺放或散發(fā)的方式進行展示。此舉一方面是進行情緒的宣泄,希望博得公眾的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想借機向人民法院施壓,以期獲得有利己方的裁判結果。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這些行為在客觀上都會造成法庭秩序的混亂,嚴重影響正常的庭審活動,因此,有必要對此作出禁止性規(guī)定。
廢除禁止攜帶錄音錄像攝影設備的規(guī)定?!栋矙z規(guī)則》中,將“未經法院允許的錄音、錄像、攝像器材”作為禁止帶入法庭的物品。在《法庭規(guī)則》修訂過程中,此項內容也引起了較大爭議。部分法院和檢察院認為應該繼續(xù)保留相關規(guī)定,但是也有不少理論和實務界人士認為,在當前信息時代,外形小巧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具有強大的錄音、錄像、攝影以及文字、音頻、視頻傳輸?shù)裙δ?,且已經成為人們正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作出禁止性?guī)定,就等于直接限制進入法庭的人員攜帶手機和電腦。同時,考慮到《法庭規(guī)則》第17條已經作出了訴訟參與人及旁聽人員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或攝影,不得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情況”的規(guī)定,第20條也對違反上述規(guī)定的行為的處罰和相關設備及存儲介質的處理進行了詳盡的規(guī)定,再加之司法部及全國律協(xié)正在制定的律師執(zhí)業(yè)方面的相關辦法及規(guī)定,也會對律師實施上述行為作出禁止性規(guī)定并予以嚴厲處罰,可以有效地防范訴訟參與人及旁聽人員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情況,因此,《法庭規(guī)則》在安檢方面沒有再作出禁止攜帶上述物品進入法庭的規(guī)定。
對法庭安檢工作進行明確規(guī)范,實現(xiàn)維護法庭安全和保障參加訴訟人員權利的平衡,是本次《法庭規(guī)則》修訂的一大亮點。當然,條文能否有效落地還需要法院、律師、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作為法院,更是要借此機會進一步規(guī)范安檢工作程序,在安檢設施擺放、安檢引導、安檢用語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理性平和文明規(guī)范的執(zhí)法理念;加大新《法庭規(guī)則》的宣傳力度,將有關安檢工作的制度規(guī)定上墻、上網、上電視,贏得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確保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點 睛
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法院的職能決定了其是社會矛盾的聚集地,人們往往將解決糾紛、維護權利的最后希望寄托在法庭,一旦感覺無望或自身訴求得不到滿足,少數(shù)人就會選擇極端方式來應對。因此,法庭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容易發(fā)生安全事件的公共場所之一。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