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春
摘 要: 地理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等多維度的動態(tài)過程,其間不斷會有“非預設生成”。作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際提出對“非預設生成”捕捉與利用的策略。
關鍵詞: 地理教學 非預設生成 教學策略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非預設生成”資源,這類資源具有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教師如何捕捉這些“節(jié)外生枝”的課程資源,并加以充分開發(fā)和利用,使其“枝上生花”呢?下面結(jié)合地理課堂中的教學實例,就相關問題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地理教學中“非預設生成”的捕捉
“非預設生成”在地理課堂上稍縱即逝,怎樣及時有效地捕捉到呢?我認為地理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做準備——做好課前預設和提高地理教師自身素養(yǎng)。
“非預設生成”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是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不可預見性。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性,一些教師錯誤地理解課堂教學,忽略課前預設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課前預設,教師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把控?面對非預設生成的問題如何做到游刃有余呢?所以,做好課前預設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我們應注重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通過多種途徑,深化地理專業(yè)知識、擴展百科知識、提高課堂駕馭應變能力等。
2.具慧眼——辨別出有價值的“非預設生成”。
“非預設生成”因為其動態(tài)特征,使之同時具備豐富性、多變性、復雜性的特性。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具慧眼”,能準確識別出現(xiàn)的“非預設生成”是否具備教育教學價值。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評價“非預設生成”的價值標準主要有以下兩條:①是否具有學科本位,凸顯地理學科本位的生成才是有價值的;②是否有助于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3.抓時機——把握“非預設生成”易出現(xiàn)的情境。
我依據(jù)自己多年的地理教學經(jīng)驗和對“非預設生成”的研究,認為以幾種情境是“非預設生成”易出現(xiàn)的時機,需要“提高警惕”。
(1)錯誤出現(xiàn)之時
課堂中師生出錯情況時有發(fā)生,雖然是“錯誤”,但也是經(jīng)過師生思考的,具有一定的思維價值,且“錯誤”的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教育教學價值。錯誤之時,可以說是“非預設生成”易出現(xiàn)之時。
(2)學生觀點不一之時
對于同一問題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常常會出現(xiàn)教師意想不到的“觀點不一”情況。這種情況反映了學生多角度的思維,也是“非預設生成”的易出現(xiàn)之時。
(3)“尷尬”出現(xiàn)之時
在地理課堂中,“尷尬”時有出現(xiàn),如學生突然指出教師的某處錯誤、學生搞的惡作劇等。這些“尷尬”瞬間,確實給課堂帶來困擾,但這些“尷尬”有時是否也有教育教學意義呢?
(4)探究式學習之時
處于當今信息時代,學生獲得的信息廣且雜。在開放探究式的地理課堂教學中,積極性極強的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加之豐富的見聞,所以在很多時候會生成一些本身結(jié)構不良或者教師聞所未聞的問題。
二、例談地理教學中“非預設生成”的利用策略
1.錯誤出現(xiàn)之時——“將錯就錯”,點化學生思維。
真實的課堂總有一些學生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面對這些錯誤,教師應及時捕捉,挖掘錯誤中的積極因素,合理利用。面對學生的此類錯誤,教師不妨將錯就錯,先不急于否定和糾正,而是采取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zhuǎn)化為教學中難得的資源并加以利用,讓錯誤在地理教學中添一份精彩。
如我聽過一位地理教師的課,教學內(nèi)容是《印度》第一課時。該教師精湛的教育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新課講完之后,師生一起做填圖訓練,一個粗心的學生將喜馬拉雅山的位置填錯。面對此情景該教師并沒有斷然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將錯就錯,提出一個開放性很強的問題“假如喜馬拉雅山真的移動到了這里,印度的自然環(huán)境會有哪些變化”。學生開始盡情思考,有的說西南季風被阻止了,印度降水大大減少,印度將會變成沙漠;有的說恒河將會干涸,面對學生的熱烈討論,該教師悉心傾聽,合理評價,學生的思維被極大激活。
2.學生觀點不一時——“挑撥離間”,深化學生認知。
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地理課堂上對于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很正常。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不應強勢武斷裁決,而應“挑撥離間”,讓學生的“認知火花”碰撞,達到深化學生認知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下第九章第二節(jié)是《巴西》。在組織學生學習巴西首都時,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我首先介紹了巴西的原首都及其城市化問題,接下來我又問學生:“巴西會將新首都選在哪個地形區(qū)呢,是巴西高原還是亞馬孫平原?”這個問題我是無意識地隨口而出,原以為學生會在書上的圖里找出答案齊聲回答“巴西高原”,哪知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書上圖里有答案。這時有一幫學生大聲說“亞馬孫平原”,另一幫學生則不示弱大聲吼“巴西高原”,見此情景稍稍思考之后,我立即想到“挑撥離間”之計,我說:“亞馬孫平原估計好些,上學期咱們不是學過平原相對更適合人類生存嗎。”聽了我的話后,“亞馬孫平原”的一幫人“受寵若驚”,“巴西高原”的一幫人“義憤填膺”。
接著我又講“咱們還是雙方辯論一下吧”,聽了我的建議,學生開始激烈爭辯,最終達成共識“巴西新首都選址在巴西高原上更合理”。經(jīng)過這一波,這個知識點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同時學生的綜合思維也得到鍛煉。
3.“尷尬”出現(xiàn)之時——“借題發(fā)揮”,升華學生情感。
“尷尬”的出現(xiàn)確實令教師十分困擾,但在一些尷尬情境之時也是我們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良好時機,我們要善于變尷尬為精彩,合理化解并利用“尷尬情境”。
如在教學《日本》一課時,在講述日本每年有許多大地震時候,教室里突然炸開了鍋,多個“熱血小男生”高喊“震得好!震死日本鬼子”,“給我們中國報仇啦”,別的學生見狀哈哈大笑起來,瞬間,可愛的學生似乎又讓我感到一絲絲的殘忍。
七年級的學生,畢竟是孩子,受身心發(fā)育的制約,他們在愛國的基礎上,對日本地震等問題的過激情感反應是可以理解的。但僅僅理解是不夠的,老師應該做好引導,事后經(jīng)過精心準備,我呈現(xiàn)給學生“汶川地震時日本對我國的援助”和“日本9.0地震時我國對日本的援助”事實,并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對“愛國”與“人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4.探究式學習之時——“順水推舟”,引發(fā)學生探索。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某些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問題意識,調(diào)整教學進程,增設學生多元互動的探究活動,開闊視野;或者留作師生課后探索的議題,在課內(nèi)外的問題探索過程中使師生共同獲得更大發(fā)展。
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時,有一個學生突然舉手發(fā)問:“老師,為什么塔里木盆地地下有這么多的油氣資源?”聽到這個問題,我一下子懵了,說實話我還真不知道,片刻思考后,我說:“這位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好,對我也是很大的觸動!塔里木盆地的油氣怎么來的?那里不是覆蓋著廣袤的沙漠嗎?沙漠地下怎么會有油氣呢?這是個值得我們探索的好問題,我們不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下節(jié)地理抽時間把這個問題解決,大家說好不好?”學生齊口答應。在之后的一節(jié)地理課上,很多學生都爭搶著展示自己探索的結(jié)果,令師生的見聞大大豐富。
三、結(jié)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毙抡n程實施幾年以來,我們深刻體會到“非預設性生成”是學生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面臨嚴峻的考驗和艱難的抉擇,如果及時地捕捉“非預設生成”的智慧火花,并引導利用得當,則會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