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
【摘 要】“燒山火、透天涼”法是一種毫針補瀉復式手法,操作正確,可直接產(chǎn)生涼感熱感以奏效。本文對各代醫(yī)家對本手法的論述加以歸納,總結其主要術式特點與與操作關鍵,旨在為臨床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燒山火、透天涼;涼感熱感;補瀉
本文擬拙作一篇,旨在論述“燒山火、透天涼”主要術式特點與操作關鍵,茲論述如下:
1 主要術式特點
1.1 以提插補瀉論操作主術式
1.1.1 金元時期《標幽賦》提到:“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nèi)進搓,隨濟左而補暖。”操作以提按手法為主,結合捻轉、迎隨、左右等。《靈樞·九針十二原》說:“迎而奪之者,惡得無虛?隨而濟之者,惡得無實?”《難經(jīng)·七十八難》說:“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彼愿]氏手法是在《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基礎上所進行的總結發(fā)揮。
1.1.2 明代《金針賦》出自《針灸大全》[1],首次提出了“燒山火”與“透天涼”的手法與操作?!耙辉粺交稹峋o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緊提慢按,寒至,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故主要術式為“慢提緊按”與“緊提慢按”。
1.2 以涼熱論操作目的
1.2.1 從涼熱操作說,《素問·針解篇》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贬樝潞c熱與燒山火,透天涼手法追求的涼熱效果基本一致。
1.2.2 從操作方法說,《難經(jīng)·七十六難》云:“當補之時,從衛(wèi)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奔礌I氣在內(nèi),衛(wèi)氣在外,引外部衛(wèi)氣至深層為補,引內(nèi)部營氣至淺層為瀉?!峨y經(jīng)》中還指出:“得氣,因推而納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1.3 從層次與維度論操作深度
1.3.1 《金針賦》中對“三進三退”和“三出三入”,原文補述“補者一退三飛;瀉者一飛三退?!币虼丝衫斫鉃椴僮魅?,而每一度操作分為三個層次[2]。
1.3.2 明代《奇效良方》[3]“行九陽之數(shù)”、“行六陰之數(shù)”主要突出得氣后的引氣,但本書“三進三出”是指操作度數(shù)或操作層次仍描述模糊。
1.3.3 明代汪機著有《針灸問對》[4],首次提出“疾提慢按”的徐疾補瀉概念[2]。以“燒山火”為例:“針入先淺后深,約入五分,用九陽三進三退,慢提緊按...先淺后深者,淺則五分,深則一寸。” 《針灸問對》認為其操作可由五分漸至一寸分三層,每層慢提緊按,進針至地部后一次疾提至天部,往復操作三次。
1.4 從“九陽”“六陰”論操作
陸瘦燕[5]認為九六之數(shù)比附麗于它法,本身不能起積極作用。后世有文獻補充,如李挺《醫(yī)學入門》[6],以“燒山火”為例云:“帶補慢提急按老陽數(shù),或三九而二十七數(shù)?!庇纱丝闯鲞@是對“俱補老陽數(shù)”的解釋,即補老陽數(shù)應分三度慢提緊按九次。
2 操作的關鍵
2.1 “緊按慢提”與“緊提慢按”
張縉[7]教授提出緊按是力向內(nèi),針是力的載體,力貫針中,力隨針入。筆者認為,“緊”與“慢”不能狹隘地理解為針刺的速度緩急,還包括針下力的輕重、提插的幅度、針下得氣后的沉緊感放松感、醫(yī)者與患者的守神入微與精神放松等。
2.2 得氣
現(xiàn)代研究通認醫(yī)者所體會的針下沉緊感,患者感受的酸麻脹痛等感覺為得氣的標志。
2.3 細細搓之
《金針賦》文末指出:““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此語雖有主次之分,不可不查。”現(xiàn)代針灸學家張縉教授是這樣闡述的“單式手法中“搓法”占有重要位置[8]。在取氣方面[9],提插法和捻轉法均達不到量的要求。故在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中的應用,應結合捻轉補瀉法,即“燒山火”在緊按時結合左轉補法,“透天涼”在緊提時注意右轉瀉法。
2.4 涼感與熱感
筆者認為“燒山火”“透天涼”的成功不應拘泥于以熱涼的出現(xiàn)為療效標準,而是以操作方法的應用、臨床證候的改善為主要依據(jù),即使未有熱涼感,也同樣有效。臨床需要注意:一是,病人的機體功能狀態(tài),體壯年輕者得氣快,易有熱感或涼感;二是,在于治神、守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三是,腧穴本身具有偏補偏瀉的特異性。所以在臨床中,醫(yī)生更多應從療效評判手法的操作,不應拘泥于涼熱感的出現(xiàn);同時于有熱涼感者肯定有效,所以臨床要竭力消除影響熱涼感產(chǎn)生的因素,促進療效的產(chǎn)生。
2.5 注意事項
一是,醫(yī)者集中精力,細心體察針下感覺,即“意之所至,氣亦至焉”之義?;颊呒毿捏w會局部針感,否則易忽略涼熱感。二是,因燒山火、透天涼手法,使用的針具較粗,故老年、嬰兒、懼針及體弱者慎用。三是,由于刺激量較大,故距離臟腑、九竅較近的穴位要盡量少用。
綜上所述,“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理論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要想充分掌握領會《金針賦》的真意,認真把握“緊按慢提”與“緊提慢按”的提插主術式,客觀對待取涼取熱標志,以求扶正祛邪之意。臨床針灸工作者應在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摘掉其神圣光環(huán),使之更多地造福于病患,使每位針灸醫(yī)生孜孜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明·徐鳳.針灸大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8:62-63.
[2]何潤東,王超,尚秀葵.“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源流、操作淺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5,34(8):787-790.
[3]明·董宿,方賢.奇效良方[M].天津:天津利學技術出版社,2003:973.
[4]明·汪機.針灸問對[M].合肥:安徽利學技術出版社,1992: 55.
[5]陸瘦燕.“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探封[J].中醫(yī)雜志,1963,13(9):9-12.
[6]明·李挺.醫(yī)學入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117.
[7]邱德文,沙風同,熊興平.中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集[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9:450.
[8]張縉.“針灸技術操作規(guī)范”中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之依據(jù) [J].黑龍江中醫(yī)藥,2008(1):9-10.
[9]邵百軍,邢啟洪.“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操作技術關鍵及相關問題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4):646-647.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