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
硯石·硯人·硯銘——濟南市博物館藏硯精品
□李 晶
Fine Inkstones Stored at the Jinan Museum
Li Jing
The inkstone is a great treasure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e.It's most primitive function is to grind ink and pigment to a fine degree to facilitate writing.As a category of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the shape of inkstones gradually becomes exquisite due to prosperity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It's function has also developed from writing tool to the artwork.This article selects and appreciates exquisite inkstones stored at the Jinan museum.
圖1 唐 龜形四足陶硯
硯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寶,它最原始的作用就是將墨色及顏料研磨至細,以利書寫。漢代至兩晉有圓形三足硯,北朝盛行方形四足硯,隋唐則多龜式、屐式、箕式及山峰多足式等各種式樣的硯。濟南市博物館收藏一件唐代龜形四足陶硯(圖1),高8.3、長20厘米。其龜引頸回首,四足直立,情態(tài)生動。龜背巧作橢圓形硯池,池內(nèi)殘留墨跡。四足之上有陰刻的弦紋裝飾,1976年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邵而鄉(xiāng)小白莊唐代墓葬出土。唐宋時期,由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推動了書畫藝術(shù)的進一步發(fā)展,文人雅士們對文房用品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追求書齋佳品、尋求雅趣古意成為當(dāng)時普遍的風(fēng)尚。唐宋以前的硯臺主要有石、陶、瓷、漆等類別,這些硯臺均存在發(fā)墨功能欠佳的不足,不能適應(yīng)和滿足使用者的更高要求。因此,人們通過不斷探尋發(fā)現(xiàn)了新的更優(yōu)良的硯材品種,它們一經(jīng)問世,立即得到認可,一躍而取代了其他硯材的地位,從此占據(jù)著獨霸硯壇千年的寶座。這些所謂新品種的硯材就是端、歙、洮和澄泥。他們除了具有堅實、溫潤、細膩、易發(fā)墨的特點外,其石質(zhì)還具有各種耐人尋味的紋理,自成天趣。尤其到了明清時期,普遍為人們所追捧,紛紛搜求佳材。隨著“四大名硯”的出現(xiàn),硯的造型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繼圓、方、箕、抄手形以外,又有了竹節(jié)、荷葉、琴、魚、龜、隨形等等。同時硯石之上又開始裝飾龍鳳、花鳥、山水、人物等多種圖案,使原來由單一的書寫用具發(fā)展衍變?yōu)榧L畫、書法、詩文、雕刻于一體的藝術(shù)欣賞品,成為具有極高文物價值的藝術(shù)品。感嘆硯石之美的同時,我們也知道其開采的過程極為艱辛,人們往往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冒著生命危險進洞采石。宋代蘇軾《端硯銘》曰:“千夫挽綆,百夫運金,篝火下縋,以出斯珍……?!绷攘葦?shù)言,生動地勾畫出硯石采工的艱辛以及硯石的珍貴。
硯,作為歷史文物遺產(chǎn)中的一類,它的發(fā)展演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歷代著名藏硯大家,其嗜硯之癡迷的感人故事不勝枚舉,亦有書畫篆刻大家,多懷藏硯之好,少則藏十幾方、上百方,多者達上千方,再經(jīng)精雕細刻之后,便愈加價值連城。1958年擔(dān)任濟南市博物館館長的姜守遷先生,就是山東省著名的硯石收藏家、鑒賞家。姜先生不但擅書法,工詩詞,更喜收藏,他為使珍貴的歷史文物免遭流失和損壞,自己一生節(jié)衣縮食,所余多用以購買文物,并加以收藏保護。其中,他對硯石的鑒賞和研究,可謂獨具慧眼,所藏硯品均極為珍貴。五十年代,濟南的山水溝一帶是個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從日用雜貨到圖書文物,一應(yīng)俱全。他經(jīng)常趕山水溝集,選購最多的就是硯臺。但因姜先生早年參加革命,家無積蓄,進城后一直又是供給制,工資很低,生活負擔(dān)甚重,致使他常常采取出售三五方換取一方的方法,購得更珍貴的精品。他藏硯多時達百余方,曾刻“百五硯田翁”的石章,他還常常在學(xué)生、摯友、老同學(xué)、老朋友來探訪時,以硯為贈。姜先生注重古硯研究,他認為,筆墨易損,紙不易存,獨有硯石可千古流傳。他嗜硯成癖,藏硯頗豐,后來將數(shù)方所藏硯之精品捐獻給濟南市博物館,我們鑒賞之余,心存敬仰。
明 御賜龍紋玉堂硯(圖2),長27.5、寬18.1、厚5.4厘米,長方形黑紫色。硯面微凹,四周雕刻二龍戲珠,上端中央以黃黑相間的稱之“雀鵒眼”的圓形古貝殼化石巧作龍珠,頗有意趣。硯背正中刻“眉壽”二字,另題“此宋人家之巽題‘眉壽’二字,見《閱微草堂硯譜》。今我年已八旬可稱眉壽矣,因摹刻于此,以資紀念。斯珍館主姜守遷志。性存居士題”。印“仲武摹刻”。系端州官坑所產(chǎn)端石,標準的宮廷制硯,據(jù)說此硯是一式兩方,色澤、雕刻完全一致。姜先生發(fā)現(xiàn)后,因所蓄僅可購一方,便動員堂兄合伙買下,各存一方??箲?zhàn)時期,他將此硯連同其它文物,堅壁在老家的夾墻內(nèi),直到解放后,才回老家取回。姜先生提到的《閱微草堂硯譜》中記錄的均是劉墉贈送給紀曉嵐的硯臺,但在一方“眉壽硯”的銘文中,也透露出紀氏曾送給劉墉一方“澄泉結(jié)翠”端硯,此硯原為宋代家之巽收藏,家之巽與蘇東坡、唐子西皆為四川眉山人。在“眉壽硯”上紀曉嵐銘曰:“海寧陳文勤公蓄古硯二,輾轉(zhuǎn)販鬻皆歸于余。一為端石,刻‘澄泉結(jié)翠’四篆字,署“性存居士家之巽”題,后為石庵持去……嘉慶甲子十月曉嵐記”。姜先生借“眉壽”硯銘寓意深刻,且此硯石質(zhì)溫潤,古樸端莊,外配硯匣,極為難得。匣蓋之上刻明其收藏經(jīng)過“明初內(nèi)府特制賜品,龍紋玉堂研。此曲阜孔氏十二府舊藏之廟堂文物也,七七事變后孔氏寓居濟南東關(guān),因生活困難,故將此明初內(nèi)府制品龍紋玉堂硯,售之濟南中華書局。我于一九五五年秋,以重資購之書局老會計劉先生家。題此以志欣幸。斯珍館主人姜守遷記。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五日?!苯壬凇坝n龍紋玉堂硯”的硯側(cè),請著名書法家王仲武篆刻“斯珍館小記”,表達他收藏硯石的艱辛和對硯石的珍愛。王仲武,筆名野鶴,山東著名書法家。1919年出生于山東省無棣縣,自幼受儒家教育,早年從事繪畫、篆刻,50歲后專攻書法,真草隸篆樣樣精湛。姜先生藏硯多請王仲武刻銘,可見與其交情甚佳。有資料記載,王仲武先生一生坎坷,由于解放前作過山東省府的文職人員,故在歷次的運動中屢遭磨難,文革中被打斷胳膊,在園林部門作油漆匠,卻依然不能阻止他自學(xué)成材。
圖2 明 御賜龍紋玉堂硯
圖3 清 陳獨漉贈王漁洋硯
清 陳獨漉贈王漁洋硯(圖3),長方形端石,長16.7、寬10.7、厚2.6厘米。硯面邊緣鐫刻云紋,硯膛平滑,上方一弧形硯池。硯背有姜守遷題款:“此故友趙東甫先生之舊物也,東甫得此漁洋山人硯,因名其書屋曰‘寶硯齋’。一九五二年歸我斯珍館。姜守遷記一九七九年一月”。硯底刻“膠東姜氏斯珍館藏”。硯側(cè)刻銘“獨漉所遺漁洋寶之”。由所刻側(cè)銘內(nèi)容可知,此硯是陳獨漉贈王漁洋的一方名貴硯品。硯中涉及到清代的三位人物:一是清初著名詩人陳恭尹,字元孝,號半峰,晚年號獨漉,廣東順德人。幼時其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以避匿得免。以詩稱雄文壇,多有頌揚抗清人物之作,與屈大鈞、梁佩蘭并稱“嶺南三家”。清初文學(xué)家屈大均,字翁山,廣東番禺人,陳恭尹之父邦彥是屈大均的老師,屈大均長陳獨漉一歲,二人是師兄弟關(guān)系。屈大均一生著作豐厚,有《易外》、《道援堂集》、《廣東新語》等。其中尤以詩作對后人影響最大,詩中充滿正氣,故國情思透紙而出。清代大詩人龔自珍有詩贊曰:“靈均出高陽,萬古兩苗裔。郁郁文詞宗,芳馨聞上帝?!彼€是個政治家,清兵入廣州前后,曾參加抗清隊伍。失敗后,削發(fā)為僧。不久還俗,北游關(guān)中、山西,與顧炎武、李因篤等交往;二是清順治進士王士禛,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官至邢部尚書,為官廉潔,多有政績。善古文,兼工詩、詞,亦有劇作。門生眾多,影響甚大,與浙江秀水朱彝尊齊名,有南朱北王之稱。著作宏富,有《帶經(jīng)堂集》、《漁洋文略》、《漁洋精華錄》等五十余種,還編有《古詩選》、《華泉集》等多種文集;三是清末山東名士趙東甫,當(dāng)年他在創(chuàng)辦濟南面粉廠時,用50袋面粉換取此硯。濟南解放后,趙東甫家境衰敗,遂轉(zhuǎn)賣給姜守遷先生?!蛾惇氫踬浲鯘O洋硯》不但硯品上乘,又傳承有緒,王漁洋在其《香祖筆記》中也記載了陳獨漉的贈硯經(jīng)過,文字和實物相互印證,極為珍貴。
圖4 清 金冬心梅硯
圖5 清 金農(nóng)繪像羅聘刻銘硯
圖6 清 林佶刻銘硯
圖7 清 曾衍東刻銘硯
清金冬心梅硯(圖4),長13.4、寬13.4、厚3.6厘米,硯橢圓形,系大型紫端石,細膩無雜。硯面上部淺浮雕粗枝梅朵,梅瓣用作硯池,硯膛平滑,設(shè)計古樸自然,美觀大方,雕刻精細。硯背亦雕刻硬枝俏梅,并有金農(nóng)楷書題銘:“作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士慎(巢林)作繁枝,高西唐作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煙火人。予作此而制硯也,居然不疏不繁之間,觀者擬我丁野堂一流,儼然如在江路酸香之中也。冬心先生農(nóng)書記刻”。印“壽門”。金農(nóng)與汪士慎(巢林)、高翔高(西唐)為揚州八怪中的三怪,均為畫梅高手,丁野堂是宋代畫家,亦善畫梅竹。據(jù)硯銘可知,此硯為金農(nóng)所制,所雕之梅亦為金農(nóng)所畫,他在硯銘中也好評“居然不疏不繁”之語。硯盒系整塊楠木挖成,歷經(jīng)三百多年仍完好無損。金農(nóng)(1687—1764年),書畫家、詩人。字壽門,號冬心先生等二十幾種。浙江杭州人,好游歷,客揚州最久。賣畫自給,居三祝庵、西方寺,至衰老窮困而死。博學(xué)多才,善詩,借鑒李商隱、陸龜蒙,能自出機杼,傾瀉胸臆,而又深于比興,格調(diào)奇逸。書法工隸、楷,隸以樸厚見長,楷多隸意,自創(chuàng)一格,號稱“漆書”。能篆刻,得秦漢法。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鑒賞,辨別古書畫真?zhèn)?。他五十歲開始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由于修養(yǎng)高,書法功底深厚,不同凡俗,深受時人推崇。在繪畫上,山水、花鳥、人物均善,尤擅長墨梅。其筆墨拙厚淳樸,布局構(gòu)圖別出心裁。他畫竹稱“町畦之外”,畫梅稱“江路野梅”,畫佛是在晚年,其號“心出家盦粥飯僧”。他常題其畫師自某人、某某古人,只不過托名而已,所作往往獨創(chuàng)性很強。他還習(xí)慣在畫上作長題,每每侵及畫位,卻能相映成趣。金農(nóng)是“八怪”中最有成就者,堪稱多面手,制硯制墨,又好刻硯銘,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齋硯銘》等等。但他卻一生懷才不遇,心中自有難言苦衷,曾在一幅《馬圖》上題云“今予畫馬,蒼蒼涼涼,有顧影酸嘶自憐之態(tài),其悲跋涉之勞乎?世無伯樂,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風(fēng)塵漠野之間也?!蔽闹幸郧Ю锺R自喻,足跡半天下,而未遇伯樂,郁郁不得志,憤懣情緒溢于言表。他在揚州以賣畫為生,還依賴販古董、抄佛經(jīng)、刻硯銘增加收入。此金冬心梅硯集金農(nóng)詩、書、畫、篆刻、制硯于一體,又系姜守遷先生收藏和捐獻,實為珍貴。
圖8 清 高鳳翰刻銘硯
濟南市博物館還收藏一方清代金農(nóng)繪像羅聘刻銘硯(圖5),硯端石,隨形,棕黑色,長18.2、寬11.2、厚1.7厘米。硯面平坦光滑,上為弧形硯池,硯池與硯膛連接處雕有螭虎紋,硯膛下部有一黃色石眼。硯背有羅聘刻銘“冬心先生七十寫經(jīng)硯,乾隆丙子冬月門人羅聘敬題”,印“兩峰”。硯側(cè)有金農(nóng)刻銘“水墨云山粥僧寫經(jīng)硯”,印“冬心”。硯配匣,匣面刻金農(nóng)自繪像,并題“心出家盦粥飯僧小像,甲戍年夏杭郡金農(nóng)自繪”。羅聘(1733—1799年),字遯夫,號兩峰,安徽歙縣人,僑居江蘇揚州。他與項均同為金農(nóng)的入室弟子,也是金農(nóng)繪畫的主要代筆人。羅聘24歲從金農(nóng)畫梅蘭菊,是“揚州八怪”中年輩最晚者,更是一個才華早露的有志者。他擅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筆情古逸,思致淵雅,自成風(fēng)格。所作佛像奇而不詭,尤工畫鬼,曾多次作《鬼趣圖》,借以諷刺當(dāng)世,極得名流稱賞。羅聘曾運用白描手法創(chuàng)作《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畫他的老師金農(nóng)在蕉蔭下午睡方酣的神態(tài)。金農(nóng)很歡喜這幅畫,在其上題詩云:“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長安卿相,不來此鄉(xiāng),綠天如幕,舉體清涼,世間同夢,惟有蒙莊。庚辰長夏之上休日,七十四翁杭郡金農(nóng)睡醒時記?!贝笥惺缿B(tài)炎涼之嘆,這恐是他們師徒作此畫的共同思想。
硯銘始于秦漢,精于唐宋,明清則成為風(fēng)氣。如一方古硯有一位或數(shù)位名家題識,往往就身價陡增,如再由名家操刀鐫刻,或由名家收藏,就愈發(fā)珍貴了許多。因此,文人雅士爭相撰寫硯銘,有的映射出嗜硯之深,有的寓自勉于硯中,也正契合了那句古語“硯貴有銘”。濟南市博物館除姜守遷先生捐獻的國寶級名硯以外,還收藏有多方名人刻銘硯,亦不失為硯中上品。
清林佶刻銘硯(圖6),硯隨形,長21.2、寬14.3、厚3.2厘米。硯面上部淺浮雕鸚鵡,巧用石眼(鸚哥眼)做鸚眼,鸚伏樹根,根做硯池,硯膛平坦光滑。硯背有林佶篆、行書刻銘“憶西池,降王母,袖蟠桃,奉漢武。曾經(jīng)曼倩幾回偷,試問能言之鸚鵡。茲石余甚愛之,卒為居奇者所困。欲作狐白裘手,又恐傷廉。越十年,復(fù)見于古肆中,因得而購之。爰勒數(shù)言,以志其事。鹿原佶”。鈐印“林佶”。硯背迎首印兩方“古苾”、“吉人之辭”。林佶,字吉人,號鹿原,康熙進士,授內(nèi)閣中書,家多藏書。工書篆、隸,尤精小楷。既是篆刻藝術(shù)家,也是文學(xué)家,有《撲學(xué)齋集》傳世。林佶是屈大均的學(xué)生,屈大均削發(fā)為僧時,陳獨漉也因受父株連到處逃亡,聞師兄在山寺研究易經(jīng),便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松皮硯,送給好友,“伴爾空山點周易”,并請自己的得意弟子林佶刻銘。
清曾衍東刻銘硯(圖7),長方形抄手硯,長21.3、寬14.1、厚4.4厘米。硯面上部硯池邊緣雕變形獸紋,硯膛平整潤澤。硯背有一石眼,前端和兩側(cè)留邊相連,三條邊形成硯足。硯側(cè)有曾衍東題刻行書四行“乾隆庚子,開西洞老坑獲此一方端子,時七如在陽春袁粹中夫子官舍。此石背中一眼,周身火捺,間有雀斑。老坑如此方正完善,不可多得。勒記之,附于寶研齋之末。嘉慶十六年辛未六月,七如道士曾衍東識于鄂城黃鶴樓頭。”曾衍東,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字青瞻,一字七如,號七如居士、七道士。山東嘉祥人,為曾子第六十七代孫,清乾隆壬子舉人,清嘉慶年間著名文人。
清高鳳翰刻銘硯(圖8),長22.8、寬21、厚4.7厘米,硯隨形,硯面溫潤光滑,呈不規(guī)則圓形,上端為硯池,硯膛與硯池銜接處云紋地之上立五個柱形天目紋。硯背平坦,有高鳳翰行書刻銘“胡為乎端正也?胡為乎研精也?端而正、研且精,得之乎,一心用之,乃虛靈。雍正乙卯,南邨銘”?!澳线棥睘榍宕嫾摇?、篆刻家高鳳翰。高鳳翰(1683—1749年)字西園,號南邨等,山東膠縣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后罷歸。其性情豪邁不羈,善詩書畫,尤嗜硯,藏硯千余,皆自銘且鐫之。乾隆二年(1737年)他右手病廢,改用左手書畫、治印和篆刻。此硯為“雍正乙卯,南邨銘”,由此可知這是高鳳翰1735年右手病廢之前所刻。濟南市博物館還藏有一方高鳳翰刻銘天鵝硯(圖9),硯背刻銘為“鐵嶺翁舊藏是品古意足珍,翰于雍正十一年以文字知招入蘇松撫署之東院,題此以志感遇?!扁j“西亭”、“鳳”、“翰”之印。其“鐵嶺翁”即清代官員、著名詩人高其倬,他是指頭畫創(chuàng)始人高其佩的堂弟。天鵝硯原為高其倬舊藏,雍正十一年屬高鳳翰所有。一方好的硯臺,不但研墨細膩柔順,利于毛筆吸納滑而不拒墨,而且又多是將書畫、治印、雕刻等藝術(shù)融入一體,體現(xiàn)整件作品的科學(xué)、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因此歷代文人雅士為了制刻硯銘,留存下許多精妙的書法,刻銘的同時又涌現(xiàn)出許多雕刻硯石的名手,高鳳翰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
圖9 清 高鳳翰刻銘天鵝硯
漢唐以降,重以文取仕,故文武官員多能詩善賦,常以詩文銘于硯石。其內(nèi)容或記硯之流傳由來,或贊硯之品質(zhì)做工,或借硯以詠志抒懷,不一而足。歷代諸多文豪與硯為伴,撰寫了許多讓人回味無窮的硯銘。陸游曾在素心硯上銘曰“端溪之穴,毓此美質(zhì)。既堅而貞,亦潤而澤。澀不拒筆,滑而留墨。稀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贈我情何極!素心交,視此石,子孫保之永無失”。如此可見,硯石、硯銘、硯人將諸多人文情懷結(jié)融為一體,以文寄硯,以銘寄硯,古來為趣也。
(圖:孫忠梁)
(責(zé)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