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婕(重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400030)
茶文化思維的修辭模式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的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
孫婕
(重慶醫(yī)藥高等??茖W校,重慶 400030)
本文闡述了依托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內(nèi)涵和思維,所帶動的茶文學的吟詠辭令。探討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國茶文化輸出對英語產(chǎn)生的影響,重點分析了茶文化的思維特點和英語口語學習的表達模式,并考察了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思維的修辭模式對英語口語表達的影響。
茶文化思維;修辭模式;英語口語
飲茶發(fā)源于中國,從王公貴族享用的貢品、逐漸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縱向深入到民間;橫向自東南亞、印度等國傳入西方,日益繁榮興盛。文學修辭在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思維中,占據(jù)著很大的分量,它是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得以延續(xù)至今、并流傳海外的重要原因。
中國茶文化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都承載了東方儒、道、佛的智慧并集大成。茶文化思維在于靜心品味,在于修身養(yǎng)心,在于參悟融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特的縮影。茶文化的入世精神、樂道精神、和合態(tài)度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且與世界相通。
1.1辭藻瑰麗的茶文化
中國的唐代是飲茶活動和文學藝術(shù)碰撞出火花的重要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唐朝與世界各國開放互通,許多文人對飲茶和茶事活動的歌詠,也與西方文化進行了碰撞。唐代是我國茶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文人品茗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文化之一。陸羽的《茶經(jīng)》更是茶從人民的生活層面,進駐到精神文化層面的標志。唐朝的茶詩、茶文,都為后世的茶學修辭奠定了基礎(chǔ)。提到茶文化的辭藻,不得不提《茶經(jīng)》。其文學品味與茶詩詞相比毫不遜色?!恫杞?jīng)》一書,文質(zhì)兼?zhèn)?、結(jié)構(gòu)嚴謹,行文簡約、字字珠璣。同時詞彩瑰麗、行文流暢、言近旨遠?!叭鐥椈ㄆ挥诃h(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這樣的比喻,怕是今人用千字配圖也不能言盡。自唐往后,宋代、清代乃至現(xiàn)代,中國國內(nèi)涌現(xiàn)了很多以茶為吟詠對象的文學作品,不僅蜚聲全國,還聞名海外。
1.2耐人尋味的茶文化
茶文化不僅是人們在茶事生產(chǎn)生活中的精神成果和理念系統(tǒng),還是人們改變自然、改變社會的能動力量。茶文化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思想為根本,與各個國家、各個流派的思想文化進行碰撞融合。幾經(jīng)沉浮,形成了現(xiàn)在的多民族、多社會結(jié)構(gòu)、多層次的文化體系。茶文化有著佛學禪宗的哲學精神,有著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自然體悟,還有著儒家“中庸入世、仁愛禮讓”的精神操守。
1.3茶文化思維精髓
茶文化的思維精髓,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是茶文化的入世精神,入世強調(diào)追求價值。在修辭中,入世指的就是要言之有物,話不虛談,不為浮夸的修辭而忽略表達的本質(zhì);其次是茶文化的樂道精神,樂道就是理性層面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這與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理念也是不謀而合,修辭再美也要有;然后是茶文化的和合態(tài)度,在語言表達中,行文結(jié)構(gòu)、韻律的和諧,表達內(nèi)容的謙和明禮,也是茶文化思維所倡導的應(yīng)有的文學態(tài)度。茶文化思維看似高深莫測,卻并非“不食煙火”。在中國民間,茶文化民俗的歡快濃烈,也與茶文化思維精髓相通。社會上所提倡的講求實事求是、講求秩序尊重、講求和諧仁愛等等,這些都是茶文化思維精髓的外顯。
英語口語的學習,是英語學習的基礎(chǔ)和英語交流運用的必經(jīng)之路。如何在創(chuàng)設(shè)的英語口語語境中進行英語口語修辭的學習,成為了英語口語正確表達、流利交際的基礎(chǔ)和保障。
2.1英語口語的表達
語言的功能在于人們可以用它來描述事物、闡明道理以及表達思想情感。但由于語言使用的場景和范圍的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也是千差萬別。英語口語的表達也是如此,不同環(huán)境對口語表達的規(guī)范程度和修辭要求都是不一樣的。簡單的舉個例子:同樣是英語母語國家,英國的英式口語就更為書面化、標準化,而美國的美式口語就不講究過多的語法和修辭,大家心領(lǐng)神會即可。如何在不同的語境下,對英語的口語進行靈活的應(yīng)用,這就涉及到英語這門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以及廣義英語修辭學的學習。
2.2英語口語學習
對于非英語母語的英語學生來講,文化差異導致的語言思維和習慣的不同,是導致語言學習和運用出現(xiàn)困難的主要原因。英語口語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qū)τ⒄Z的修辭有基本的掌握。能夠在不同語境、不同對象、不同范圍下,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對言語的意義差別、言語的使用對象、言語的使用場合、言語的語調(diào)差異、英美、英漢間語言表達的差異、中英語言文化的差異,都能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同時,還要求學生會對英漢修辭手段以及修辭格的異同進行總結(jié)和比較,做到理解和靈活的運用。
2.3茶文化對英語口語學習的影響分析
不同的社會制度、經(jīng)濟體系、宗教信仰、道德觀念、生活習俗以及歷史文化,都會對語言的表達產(chǎn)生影響。漢語言和英語最大的差別來源于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分支,其代表的中庸、謙遜的思維模式,對國人思維習慣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很普遍的一個例子就是,在受到別人的贊美時,自信大方的西方人的回答多是“Thank you”,而謙虛含蓄的中國人會說“哪里哪里,還差得遠”。茶文化對漢語母語的學生學習英語有著近似文化壁壘的影響作用。而茶文化自十六世紀,經(jīng)東南亞和印度傳入西方后與西方文化的相融相通。本身對英語的使用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或留學、或旅游、或經(jīng)商走出國門。他們的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對英語國家的語言表達,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茶文化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式,對英語國家的影響也日益擴大。基于茶文化思維模式的修辭手法,在中國口語表達中,影響頗深。隨著近些年中西方交流合作的不斷加深,很多西方國家也逐漸認可了一些中式的語言表達方法。
3.1語法“入侵”思維的修辭模式
“修辭”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而“修辭學”的概念則是由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英語的“rhetoric”翻譯引入并開始研究的。在學界通常認為,中西修辭學的重要區(qū)別在于語辭和文辭哪個比重更大些,英語的修辭學多指“口語修辭”,強調(diào)在辯論和演說中修辭藝術(shù)的運用,而中國的修辭學多指付諸書面的“文字修辭”。中西方修辭模式側(cè)重的不同,就決定了中西方修辭思維的不同。中國講究的駢儷、對仗工整,在英語的表達中多以押韻、比喻的方式來進行表達。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追求語言的簡潔成為了世界語言發(fā)展的趨勢。此時,英語的修辭也變得更加簡潔和口語化。與此同時,一些基于電子媒介的隱喻修辭運用也大有重新興起的態(tài)勢。
3.2明喻和暗喻的修辭模式
不論在中國還是英語國家,“比喻”從來就是修辭模式中一類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喻根據(jù)其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的異同和隱現(xiàn)。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類,其中最為常用的,就是明喻和暗喻。茶文化在比喻的運用上可謂爐火純青,無論是吟詠茶葉本身。還是吟詠采茶煎茶的過程,比喻的修辭都無處不在。拿宋人梅堯臣的《南有佳茗賦》舉例,“一之日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日鳥喙長,撤而焙之以備乎公卿?!睂⒉枞~的新葉暗喻為“雀舌”和“鳥喙”,托物言志,針砭時弊。英語的口語中比喻的例子也是處處可見,例如“red face”意指“不好意思、害羞”,莎士比亞著名的“A world is a stage”(世界是一個大舞臺)等等。英語口語中除了比喻,基于英語單詞意思的雙關(guān)的用法也很普遍,在英語動畫片《功夫熊貓》中,“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it is called‘present’”就是運用了“present”單詞的雙重含義“現(xiàn)在”和“禮物”,進行了巧妙的雙關(guān)。
3.3“以情入景”的表達模式
茶文化思維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它的主觀意志的體現(xiàn),在文學修辭上表達為“以我觀物,萬物皆我色”。在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表達上,總是摻雜了個人的情感因素。以古人的思維模式來看,古人總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把個人的感悟融入言語的表達之中,以得到其他人的肯定和共鳴。英語口語的表達本身情緒色彩就較為濃重,故而在英語口語表達上,將自身的情緒流露于表達的對象上也是再自然不過。西方人在口語表達時,大多直接將情緒化直接通過語音表達出來,毫不避諱。這一點上,英語口語和茶文化思維的修辭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不僅在國人的英語口語學習中產(chǎn)生著負遷移的作用,而且對英語口語的本土發(fā)展變化起到了影響作用。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思維的入世精神、樂道精神、和合態(tài)度,與英語口語修辭中簡潔明了、比喻直觀,也有著千絲萬縷的相同聯(lián)系。不論是在日后的茶文化研究中,還是英語口語教育教學的研究中,這些聯(lián)系都將建立起文化交流融合的橋梁。
[1]張美娣等編著.《茶道茗理》(文明上海書·茶文化系列/朱匡宇主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孫艷,王大偉.輸入與輸出對口語發(fā)展的影響[J].外語界,2003(3):31-35,62.
[3]張文忠,吳旭東.第二語言口語流利性發(fā)展定量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4):341-351.
[4]趙振春.英語修辭格“重言”(hendiadys)解碼.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0):16-17.
孫婕(1975-),女,重慶人,在職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